莫斯科上空的红旗是怎样陨落的
无产阶级专政,是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分界线。列宁指出:“只有承认阶级斗争、同时也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者同庸俗小资产者(以及大资产者)之间的最大区别就在这里。”马克思主义认为,民主首先是一种国家制度,它总是与专政联系在一起的。统治阶级为了实现自己和民主,就必须对敌对阶级或敌对势力实行专政,而要实现对敌人的专政,就必须在本阶级,内部实行民主。所以,民主是有阶级性的,与专政是不可分的。人类只有经过无产阶级专政,才能达到社会主义,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民主。马克思说:“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专政。”对马克思主义的这些基本观点,“新思维”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是完全否定的。
第三,否定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导地位,主张私有化。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明确宣布:“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因此,在现实的社会主义社会中,是否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成了区分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标志。民主社会主义完全否定这一最基本的原则。他们认为私有制是人的自由的基础,是“民主的最高形式”,“经济民主”就是“社会主义”。因而主张保护和促进私有制,主张在不消灭私有制的前提下实行各种所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体制。与此相联系,主张实行自由市场经济,完全排斥计划经济。“新思维”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关于经济改革的理论与措施,和民主社会主义的这些主张如出一辙。这说明,戈尔巴乔夫已经背叛了马克思主义,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倒向了民主社会主义。
第四,反对以马列主义为指导,主张意识形态多元化。马克思认为,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有怎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掌握国家政权和生产资料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必然是居于统治地位的思想,其他阶级的思想虽然与统治阶级的思想共存,却不可能是平等的自由竞争的关系。因此,在两种对立的社会制度并存的前提下,必然有两种不同的思想体系和不同的意识形态。这就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和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因为马列主义作为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完整的理论体系,提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无产阶级的利益,为无产阶级自己的事业即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指南。正如列宁所指出的:“我们完全以马克思的理论为依据,因为它第一次指导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给这个科学奠定了巩固的基础,指出了继续发展和详细研究这个科学所应遵循的道路。”“新思维”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又一要害,恰恰是无视两种思想体系和两种意识形态并存与对立的现实,抹煞二者的本质区别。因而大搞思想多元化与自由化,否定以马列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基础,放弃马列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在两种思想体系并存和对立的情况下,放弃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就必然让位于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搞意识形态多元化,实际上就是为资产阶级思想泛滥创造条件,用资产阶级思想取代无产阶级思想在意识形态中的统治地位。只要资产阶级思想占领了意识形态阵地,那么最终必然要葬送社会主义。这个严酷的事实,已被“新思维”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在苏联造成的严重后果完全证实了。
“新思维”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并不是什么新东西。它实际上是第二国际社会民主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表现,是赫鲁晓夫“三和两全”思想在今天的继续。
19世纪90年代末以后,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第二国际内部机会主义思潮随之滋生和泛滥起来,成为社会民主主义思想体系。机会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全面修正”,歪曲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否认阶级斗争,鼓吹阶级合作,反对暴力革命,宣扬“纯粹”民主,攻击无产阶级专政。其代表人物伯恩斯坦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没有形成经济灾难并正在消失;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没有越来越贫困,相反,工人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垄断组织的出现表明资本主义适应能力正在增强;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社会主义因素取代资本主义因素的过程。因此,他主张走议会道路,用民主和改良的办法,和平长入社会主义,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本世纪50年代后期,赫鲁晓夫又提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哪个好,哪个制度先进,未来属于哪个制度,这将由历史来裁决,即通过和平的经济竞赛来解决。这实际上包含了否定社会主义是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思想。他还认为,由于世界舞台的根本变化,各个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形式将会越来越多样化,在一些具有长期民主传统的国家里,无产阶级可以不通过暴力革命的道路取得政权,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议会共和国可以成为工人阶级专政的形式。这就否定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与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关于时代特征,赫鲁晓夫认为,现时代是核时代,核战争的巨大毁灭性,使未来战争超越政治和意识形态的界限,使世界文明共同毁灭。因此,核武器决定着人类的生死存亡,在未来战争中将没有胜利者,人类的唯一出路是和平共处,“你活,让别人也活”。这等于说,在现时代,两种制度的对立与斗争已失去意义,人类共同的命运和利益把人们绑在一起了。与这些观点相联系,在国内问题上,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并对国内社会发展阶段作了过高估计,认为苏联已不存在阶级对抗与阶级斗争,要建立“全民党”和“全民国家”。上述情况,可以看出,戈尔巴乔夫关于“核时代”、“人类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和民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3180.html
第三,否定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导地位,主张私有化。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明确宣布:“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因此,在现实的社会主义社会中,是否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成了区分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标志。民主社会主义完全否定这一最基本的原则。他们认为私有制是人的自由的基础,是“民主的最高形式”,“经济民主”就是“社会主义”。因而主张保护和促进私有制,主张在不消灭私有制的前提下实行各种所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体制。与此相联系,主张实行自由市场经济,完全排斥计划经济。“新思维”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关于经济改革的理论与措施,和民主社会主义的这些主张如出一辙。这说明,戈尔巴乔夫已经背叛了马克思主义,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倒向了民主社会主义。
第四,反对以马列主义为指导,主张意识形态多元化。马克思认为,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有怎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掌握国家政权和生产资料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必然是居于统治地位的思想,其他阶级的思想虽然与统治阶级的思想共存,却不可能是平等的自由竞争的关系。因此,在两种对立的社会制度并存的前提下,必然有两种不同的思想体系和不同的意识形态。这就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和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因为马列主义作为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完整的理论体系,提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无产阶级的利益,为无产阶级自己的事业即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指南。正如列宁所指出的:“我们完全以马克思的理论为依据,因为它第一次指导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给这个科学奠定了巩固的基础,指出了继续发展和详细研究这个科学所应遵循的道路。”“新思维”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又一要害,恰恰是无视两种思想体系和两种意识形态并存与对立的现实,抹煞二者的本质区别。因而大搞思想多元化与自由化,否定以马列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基础,放弃马列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在两种思想体系并存和对立的情况下,放弃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就必然让位于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搞意识形态多元化,实际上就是为资产阶级思想泛滥创造条件,用资产阶级思想取代无产阶级思想在意识形态中的统治地位。只要资产阶级思想占领了意识形态阵地,那么最终必然要葬送社会主义。这个严酷的事实,已被“新思维”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在苏联造成的严重后果完全证实了。
“新思维”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并不是什么新东西。它实际上是第二国际社会民主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表现,是赫鲁晓夫“三和两全”思想在今天的继续。
19世纪90年代末以后,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第二国际内部机会主义思潮随之滋生和泛滥起来,成为社会民主主义思想体系。机会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全面修正”,歪曲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否认阶级斗争,鼓吹阶级合作,反对暴力革命,宣扬“纯粹”民主,攻击无产阶级专政。其代表人物伯恩斯坦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没有形成经济灾难并正在消失;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没有越来越贫困,相反,工人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垄断组织的出现表明资本主义适应能力正在增强;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社会主义因素取代资本主义因素的过程。因此,他主张走议会道路,用民主和改良的办法,和平长入社会主义,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本世纪50年代后期,赫鲁晓夫又提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哪个好,哪个制度先进,未来属于哪个制度,这将由历史来裁决,即通过和平的经济竞赛来解决。这实际上包含了否定社会主义是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思想。他还认为,由于世界舞台的根本变化,各个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形式将会越来越多样化,在一些具有长期民主传统的国家里,无产阶级可以不通过暴力革命的道路取得政权,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议会共和国可以成为工人阶级专政的形式。这就否定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与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关于时代特征,赫鲁晓夫认为,现时代是核时代,核战争的巨大毁灭性,使未来战争超越政治和意识形态的界限,使世界文明共同毁灭。因此,核武器决定着人类的生死存亡,在未来战争中将没有胜利者,人类的唯一出路是和平共处,“你活,让别人也活”。这等于说,在现时代,两种制度的对立与斗争已失去意义,人类共同的命运和利益把人们绑在一起了。与这些观点相联系,在国内问题上,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并对国内社会发展阶段作了过高估计,认为苏联已不存在阶级对抗与阶级斗争,要建立“全民党”和“全民国家”。上述情况,可以看出,戈尔巴乔夫关于“核时代”、“人类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和民
《莫斯科上空的红旗是怎样陨落的(第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