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文史论文 >> 文学评论论文 >> 正文

论语言接触、文化认同与涵化变迁——从“洋味儿”汉语说起


能给出的最合理解释便是:中国文化的变迁。
  
  2.涵化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变迁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要求。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在语言接触的同时便会发生变迁,而文化变迁中一个最重要的内容便是是涵化。
  
  20世纪3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赫斯科维茨(M.J.Herskovits)提出:“涵化指的是具有不同文化的数个群体的个体之间,发生持续的、直接的接触,结果导致一方或双方原有文化模式发生变化的这类现象。文化A的某些方面被带入文化B,经调整使之适合文化B。这意味着给予和接受双方的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是相对平等的……卷入涵化的文化群体根本上出于互惠的关系,即给予,也接受。”简单地说,涵化就是一种不同民族相互接触所引起原有文化的变迁。
  
  3.涵化策略与文化认同
  
  20世纪中期以后,加拿大心理学教授贝理(T.Graves)提出涵化理论的两个维度:“一个是在文化层面或群体层面上的涵化,即文化接触的群体在社会结构、经济基础和政治组织等方面发生的变迁;一是在心理层面或个体层面上的涵化,即卷入文化接触的个体在言谈、衣着、饮食等方面的行为、价值观念、态度乃至认同等方面发生的变化。”根据个体在两个维度的不同表现,贝理区分了四种不同的涵化策略:当个体既重视保持原有文化认同,又注重与其他群体进行日常交往时,他们所采用的策略就是“整合”;当个体不愿意保持他们原有文化认同,却与其他文化群体有经常性的日常交流时,他们所采用的策略就是“同化”;当这些个体重视自己的原有文化认同,却希望避免与其他群体进行交流时,就出现了“分离”;当这个个体对保持原有文化认同,以及和其他群体进行交流都缺乏兴趣时,这时的策略就是“边缘化”。很显然,这里“与其他群体进行日常交流”便是对于涵化所涉及的他文化的认同。也就是说,涵化策略与对他文化的认同密不可分,且在所有的策略中,整合明显是促进民族间成功交往与和谐共处的最佳策略。
  
  4.“洋味儿”汉语的文化认同
  
  中华民族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有着一颗“兼善天下”的博爱之心,体现在语言上就是对一切有益成分都持着一种开放兼容的态度。我们认为,“洋味儿”汉语这种受到深层影响的表达方式的出现便是社会进步,中外语言的频繁接触,文化变迁、整合涵化的必然结果。整合涵化的背后必然有着对于他文化认同,“洋味儿”汉语说到底也就是一种中英语言接触背后的中国文化对于英美文化认同的具体语言表现。理所当然地,文化的认同又会直接成为语言接触的向导,不断推动着“洋味儿”汉语的“除陈更新”。
  
  三、总结
  
  汉语中外语借词的日益增多充分说明着中国社会已由单元向多元方向发展,如果说这些外语借词还算是语言发展与接触的正常产物的话。不可否认,中外语言的接触为我们的民族文化提供了新鲜的血液和丰富的营养。但与此同时,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表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漠视,以及对欧美文化的盲目吹捧,滋生出了某些与汉语原有风格、文化精髓难以协调的语言异化现象,严重地影响了汉语的鲜活性和健康发展,这不仅损害了民族文化,民族创造力和认同感,而且还妨碍了民族经济的发展。我们甚至可以预见到语言接触对于未来现代汉语发展趋势的影响:一是使汉语得到丰富和发展,增强汉语的生命力,达到语言接触的和谐交融。二是使汉语的基本结构受到冲击,出现语言功能上的衰退。
  
  本文中的“洋味儿”汉语,我们目前还无法对其在汉语语言功能上的利弊给出定论。但是可以明确的一点是:为了历史悠久的汉语,我们必须在中外语言接触的过程中做到“趋利避害”,让汉语在对中外交流和发展中不断壮大自己,同时免受负面影响;为了汉语所负载的文化繁荣,我们必须在中外文化接触的过程中保持清醒,明智选择,既不盲目认同外来文化,又能鉴别吸收那些优秀先进的文化营养成分,使其为我所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语言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朱文俊。人类语言学论题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
  
  [2]劲松。社会语言学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3]舒诚英。中英文化差异在语言中的反映[J].黄石教育学院学报,2004,(1)。
  
  [4]李春茂。中英文化差异的语用学意义[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10)。
  
  [5]Herskovits,M.Acculturation:the study of cluture contact[M].USA:Peter Smith,1957:2-9.
  
  [6]John W.Berry,et al.Cross-cultural Psychology[M].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227.
  
  [7]常永才,John W.Berry.从文化认同与涵化视角看民族团结教育研究的深化[J].民族教育研究,2010,(6)。
  
  [8]李平。浅谈中外语言接触、文化融合与和谐文化建构[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2)

《论语言接触、文化认同与涵化变迁——从“洋味儿”汉语说起》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3239.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文学评论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