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中忆萧红》的潜文本意义——特定时代作家的心理个案分析
受到许多阴影的缠绕,内心非常郁闷。而萧红死讯的传来使她找到了情感的发泄口,她借对自己的好友的怀念,侧面表达了自己在特定时代、特定环境里的苦闷心情,真实地反映了她在延安整风运动前的心态,这对理解和走进《讲话》前夕真实的丁玲有重要意义。概言之,《风雨中忆萧红》文本意义就是特定时代中作家的心理个案分析的一篇经典散文。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3298.html
注释:
①王彬彬:《从瞿秋白到韦君宜——两代“革命知识分子”对“革命”的反思》,《文艺争鸣》,2003年第1期。
②桧山久雄:《关于丁玲的“转向”问题》,参见丁玲:《魍魉世界风雪人间——丁玲的回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58页。
③杨桂欣:《丁玲评传》,重庆出版社,2001年版,第189页。
④但据有研究者指出,延安的1942年4月25日是一个晴朗的日子。如果真的是一个晴朗的日子的话,《风雨中忆萧红》这篇散文文本的复杂意义就更加明显,丁玲为什么要在文本中说天气的阴霾?这种环境氛围的塑造肯定与她的心境有更大的关系。关于此,笔者进行气候记录的查阅后再做补正。
[作者简介]
吴建萍(1965-),女,山西晋城人,文学学士,西昌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人文教育。
《《风雨中忆萧红》的潜文本意义——特定时代作家的心理个案分析(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