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理工论文 >> 环境保护论文 >> 正文

北京市二氧化碳排放驱动因素分析——基于STIRPAT模型


245lnP2+0.194lnA-0.213lnT1+0.214lnT2
  
  即人口数量、城市化水平、人均GDP、能耗效率、第二产业生产总值每发生1%变化,将引起CO2排放总量相应发生0.137%、0.245%、0.194%、-0.213%、0.214%的变化 。
  
  二、结果分析
  
  综上所述,由标准化岭回归方程的标准化系数可知,各自变量因素对北京CO2排放总量增长影响大小排序分别为城市化水平(0.245)、第二产业总产值(0.214)、能耗强度(-0.213)、人均GDP(0.194)、人口数量(0.137)。并且城市化水平、第二产业总产值、人均GDP和人口数量对CO2排放量起到促进作用,但能源效率对CO2排放量起到抑制作用。
  
  从各指标标准化回归方程系数来看,城市化水平对CO2排放量的影响最大,弹性系数达到了0.245,即城市化水平每增加1%,将导致CO2排放问题增加0.245%。城市是人口、建筑、交通、工业的集中地,也是高耗能、高排放的集中地,城市化造成城市自然资源被大量消耗。据联合国统计,世界城市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50%以上,城市碳排放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75%。本文结论与何吉多《中国城市化与碳排放关系实证分析》等的结论一致:城市化水平对CO2排放总量具有正的显著效应。
  
  第二产业生产总值作为技术变化的一个代表指标,弹性系数是0.214。第二产业主要包括工业(采掘工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和建筑业,这些行业都会产生较多的CO2。
  
  能耗强度与北京市CO2排放呈负相关关系,弹性系数是-0.213。是五个指标里面唯一 一个对CO2排放量产生负影响的因素。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各行业单位产值所消耗的能源量在降低,也即能源强度在降低,所产生的CO2就会随之减少。北京市的GDP从1998年的2 377.2亿增长到2011年的16 251.9亿,增长了6.84倍,但能源消费仅增加了1.84倍,CO2排放量增加了1.85倍,能耗强度的降低对减少CO2的排放量起到了重要抑制的作用。但我国的能耗强度远远高于欧盟、美国等国家,中国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人均GDP与北京市CO2的排放呈正相关的关系,弹性系数是0.194。人均GDP综合衡量了一个国家的人均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能力,能源作为最基本的生产要素,支撑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特征的经济发展又反过来带动了能源的大量消费和CO2的大量排放。
  
  最后一个影响指标是人口数量,呈正相关,弹性系数是0.137。巨大的人口数量导致居民生活的直接能源消耗迅速增加,1983年,我国平均每人生活消费能源为106.6千克标准煤,2008年增加到240.8千克标准煤(世界银行,2010),年均增长速度为3.31%,远高于人口数量的增长速度,由此直接导致生活碳排放量急剧增加。对北京而言,近五年来户籍人口平均增长率为1.3%,而常住人口平均增长率达到了5.5%,到2011年常住人口达到了2 018.6万,北京早在2009年实际常住人口1 972万就已经突破了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确定的到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1 800万人的目标,已超资源承载极限,首都北京调控人口规模已经箭在弦上。
  
  三、启示
  
  从实证结果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一是大力倡导低碳经济,合理引导居民消费,减少城市人口CO2的排放量。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通过采用低碳强度的交通系统、使用清洁能源和新能源、调节城市规划、土地和交通基础设施、塑造健康文明的消费文化等措施来实现城市的U型反转, 即从城市发展初期的低碳到现在的高碳, 再到未来的去碳。二是通过产业规划、税收等政策进一步减少第二产业的比重,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三是大办发展节能减排技术,推广高效节能产品,转变能源消费结构,降低能耗强度,提高能源利用率。四是合理控制北京常住人口数量,转移北京教育、人才、医疗等资源,进行产业转移,通过企业外迁引导就业人口外迁等措施,控制常住人口数量。
  
  参考文献:
  
  [1]张焕波,王铮。中美两国选择不同时间开始减排CO2的模拟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6)。
  
  [2]Dieta T,Rosa E A.Effects of population and affluence on CO2 emission[D].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SA.1997.
  
  [3]刘兰翠,范英,等。温室气体减排政策问题研究综述[J].管理评论,2005,(10)。
  
  [4]王立猛,何康林。基于STIRPAT模型的环境压力空间差异分析——以能源消费为例[J].环境科学学报,2008,(5)。
  
  [5]张金萍,秦耀辰,等。城市CO2排放结构与低碳水平测度——以京津沪渝为例[J].地理学报,2010,(6)。
  
  [6]黄伟麟。产业耗能结构与城市化水平对碳排放量影响研究[J].经济问题,2012,(3)。
  
  [7]何吉多。中国城市化与碳排放关系实证分析[J].西部论坛,2010,(5)。
  
  [8]冯相昭,王雪臣,陈红枫。1971-2005年中国CO2排放影响因素分析[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8,(1)

《北京市二氧化碳排放驱动因素分析——基于STIRPAT模型》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3348.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环境保护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