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文史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正文

作为思维方式的“无为”


说到“无为”,人们通常只是把它与所谓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派联系在一起,并把它仅仅视为某种具体的思想主张,如政治上的“无为而治”之类。然而本文认为:“无为”的思想不只是属于老子、庄子或道家学派,它普遍地存在 于先秦儒、道、法等主要学派代表人物的思想学说之中。
    “无为”在各派人物的学说中虽然通常体现为内容各不相同的许多具体思想主张,但从总体上来看,“无为”实际上是一种思维模式,具有方法论的意义。作为一种思维模式的“无为”,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它不仅普遍存在于先秦时期许多思想家的学说中,而且贯穿于他们思想的许多方面,对后代也有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无为”思维模式是中国传统思想方法的重要特征之一。本文试图对这种作为思维模式的“无为”的基本格式,其在不同思维环境下的表现以及它的思想价值和意义作一些具体的分析。
    一、“无为”思维模式的几种基本格式
    作为思维模式的“无为”, 其基本含义是对某种正面主动行为的否定,而代之以某种“不行为”、“非行为”或“反行为”。在具体的思维上下文中,这种“无为”的思维模式通常表现为下列几种基本格式:
    (1)、“无A而B”或“不A而B”式。
    这里的B是指某一既定的目标, 而A 则是人们通常认为达到B目标必须采取的行为。而“无为”的思维模式则认为可以不必采取A 行为来达到B目标,实现B 目标可以不借助于 A 行为。先秦诸子常常把以“ 无A而B”或“不A而B”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看做是一种理想的乃至最高的境界。例如:
    《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孙子·谋攻》:“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老子》四十七章:“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庄子·天道》:“天不产而万物化,地不长而万物育,帝王无为而天下功。”
    《易·系辞上》:“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中庸》:“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斧钺。”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不见而命,不行而至。” 
    《荀子·君道》:“故天子不视而见,不听而聪,不虑而知,不动而功。”
    《韩非子·难三》:“形体不劳而事治,智虑不用而奸得。” 
    (2)、“至A 无A”或“大A不A”式。
    “无为”思维模式还经常认为,某一行为的最高境界或极至状态恰恰是对这一行为自身的否定,即“不行为”或“非行为”,也就是说,最好的A 是不A。例如:
    《吕氏春秋·精喻》:“至言去言,至为无为。”
    《老子》三十八章:“上德不德”,四十一章:“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孙子·虚实》:“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
    《庄子·齐物论》:“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 大仁不仁。”
    《大学》:“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荀子·天论》:“故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
    (3)、“因B 而A”或“令B 自A”式。
    这里的A是主 体为达到某一目的所欲采取的行为,而B则是A行为的对象或客体。通常人们认为A和B是对立的。而“无为”思维模式则认为主体的行为A,不必定要同客体B形成对立或对抗。相反,主体应当因顺着B来实现A,甚至可以让B自己来 实现A。例如:
    《韩非子·难三》:“因物以治物”,“因人以知人。”《扬权》“因而任之,使自事之;因而予之, 彼将自举之。”《主道》“故虚静以待,令名自命也,令事自定也。”
    《孙子·虚实》:“兵因敌而制胜。”
    《慎子·因循》:“因也者,因人之情也。...... 故用人之自为,不用人之为我,则莫不可得而用矣。此之谓因。”
    《管子·心术》:“无为之道因也。因也者,无益无损也。以其形因为之名,此因之术也。”
    《鬼谷子·谋篇》:“故因其疑以变之,因其见以然之,因其说以要之,因其势以成之,因其恶以权之,因其患以斥之。”
    《吕氏春秋·贵因》:“禹通三江五湖,...... 因水之功也。”
    (4)、“欲A先B”式。
    这里的A是某一正面 行为,而B则是A的反行为。A和B本来 正好相反,二者互不相容,要A就不能B,欲 B则不可 A。但“无为”思维模式则认为 要想A, 不妨可以先B,甚至必须先B。例如:
    《老子》三十六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六十六章“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孙子·军争》:“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孟子·离娄下》:“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鬼谷子·反应》:“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
    (5)、“A而不A+”式。
    

;这里的“A+”是A 行为的强化或延续,通常是伴随着、或紧跟着A而来的。“无为”思维模式则提醒人们不可对A行为进行强化和延续。如 果A行为已经 完成,应当见好就收,到此为止,不可继续为下去。例如:
    《孙子·军争》:“ 穷寇勿迫。”
    《老子》二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老子》八十一章:“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论语·八佾》:“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6)、“无A无不A”式。
    也即无“为” 而又无“不为”。通常人们把“无为而无不为”理解为既“无为”而又“无所不为”,或表面上“无为”,而实际上“无所不为”。这样理解并不符合古人原义,道理上也不太说得通。笔者认为“无为而无不为”其

《作为思维方式的“无为”》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3367.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文学理论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