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道路世纪梦—社会民主主义在中国的历史回顾
取代个人的自主和经济决策并强制执行中央计划,是一条「通向奴役之路」。42经济学上的实证性研究并不妨碍市场社会主义思想在世界范围内薪尽火传,但市场社会主义的理论困境以及它在东欧的失败记录,确实使这一思想流派罩着浓重的阴影。
时下在欧美走俏的社会民主主义(「第三条道路」),恐怕是最有生命力的社会主义支派。这当然不是说社会民主主义没有遇到难题。「第三条道路」正在受到左右夹击。来自右面的攻击将其视为社会民主主义者束手无策的表现;来自左面的攻击则将其视为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进一步叛卖。「第三条道路」确实不像传统的社会民主主义那样旗帜鲜明,但诚如吉登斯所说,它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民主主义的发展和更新(renewal)。43「修正主义」的恶谥在社会主义阵营其实也已不再那么吓人,审时度势、实事求是地及时修正政纲以适应时代的要求,本应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常轨。传统的社会民主主义所遇到的挑战相当严峻。随着日益加速的全球化进程而愈演愈烈的资本外流和产业空壳化使完全就业成为高不可攀的目标;高增加公共开支来刺激经济和保证充分就业的政策已导致高通胀和高失业率相交为患的「滞胀」而难以为继;「福利国家」由于财政压力、广泛的滥用和人口老化等因素的侵蚀而春光难再;产业工人、特别是蓝领工人所占人口比例的急剧下降使传统社会民主主义的社会基础(选民人数)日渐消失。为了避免日暮穷途的命运,社会民主主义者唯有随机应变、迎接挑战。「第三条道路」的倡导者们在高扬平等、社会公正和互助合作等社会主义基本价值的同时,依据新的历史条件和国际环境,提出以市场机制、公民社会和福利国家三强并重的方针来对付危机,似乎是令人鼓舞的因应之道,尽管社会民主主义再造辉煌还要假以时日。「第三条道路」近年来在英、美两国格外引人注目,并不是因为那里的社会民主主义事业更为先进,而是从70年代末开始对劳工立法和「福利国家」的新保守主义反44攻倒算在英国(撒切尔政府)和美国(里根政府)为害最烈。
当今世界与以往其它世代一样存在着多种发展的前景,对社会民主主义的全球性兴趣未必能构成「历史潮流」之类的东西。不过,根据人类现有的经历和经验,社会民主主义显然是能兼顾公平和效率的一种制度安排。基于中国的改革陷入左右为难的局面、提高经济效率和建全社会基本生存保障的两种任务都同样迫切、以及中国广大干部和民众有限的心理承受力,具有鲜明妥协性格的社会民主主义实在不失为明智的选择。这种归宿也许没有中国人最初拥抱社会主义时那样激动人心,但却无疑是沉稳成熟的表现。
当然,即使人们确立了社会民主主义的目标,各国走向这一目标的途径可能因为出发地点的不同而迥然异趣。如果说西方沿社会民主主义方向发展的难题在于资源配置的进一步社会化(社会所有制)和加强对资本的控制;那么中国的难题可能更多地体现于政治的民主化和资源的解放。民主化的关键内容当然是建立和完善名副其实的宪政。而社会民主主义方向的民主化还特别强调市民社会的成熟和完善。这一方面是指建立维护各种个人神圣权利的法律框架,使这些权力不再受到
注 释
1 Chow Tse-tung,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Intellectual Revolution in Modern China,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0; 丁守和、殷叔彝着:《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北京:三联书店,1979年);Vera Schwarcz, The Chinese Enlightenment: Intellectual and the Legacy of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of 1919,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6. 冯崇义着:《罗素与中国》(北京:三联书店,1994年)。
2 参阅陈独秀:<每周评论发刊词>,载《每周评论》第一期,1918年12月22日。
3 真实或想象中的民族屈辱常使大批亲西方的中国知识分子迅猛地转向反西方的立场。类似的例子还有1946年12月美军强奸北大女生沈崇事件、1993年北京申办奥运会失败事件和1999年5月北约轰炸中国驻贝尔格莱德大使馆事件。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3368.html
时下在欧美走俏的社会民主主义(「第三条道路」),恐怕是最有生命力的社会主义支派。这当然不是说社会民主主义没有遇到难题。「第三条道路」正在受到左右夹击。来自右面的攻击将其视为社会民主主义者束手无策的表现;来自左面的攻击则将其视为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进一步叛卖。「第三条道路」确实不像传统的社会民主主义那样旗帜鲜明,但诚如吉登斯所说,它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民主主义的发展和更新(renewal)。43「修正主义」的恶谥在社会主义阵营其实也已不再那么吓人,审时度势、实事求是地及时修正政纲以适应时代的要求,本应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常轨。传统的社会民主主义所遇到的挑战相当严峻。随着日益加速的全球化进程而愈演愈烈的资本外流和产业空壳化使完全就业成为高不可攀的目标;高增加公共开支来刺激经济和保证充分就业的政策已导致高通胀和高失业率相交为患的「滞胀」而难以为继;「福利国家」由于财政压力、广泛的滥用和人口老化等因素的侵蚀而春光难再;产业工人、特别是蓝领工人所占人口比例的急剧下降使传统社会民主主义的社会基础(选民人数)日渐消失。为了避免日暮穷途的命运,社会民主主义者唯有随机应变、迎接挑战。「第三条道路」的倡导者们在高扬平等、社会公正和互助合作等社会主义基本价值的同时,依据新的历史条件和国际环境,提出以市场机制、公民社会和福利国家三强并重的方针来对付危机,似乎是令人鼓舞的因应之道,尽管社会民主主义再造辉煌还要假以时日。「第三条道路」近年来在英、美两国格外引人注目,并不是因为那里的社会民主主义事业更为先进,而是从70年代末开始对劳工立法和「福利国家」的新保守主义反44攻倒算在英国(撒切尔政府)和美国(里根政府)为害最烈。
当今世界与以往其它世代一样存在着多种发展的前景,对社会民主主义的全球性兴趣未必能构成「历史潮流」之类的东西。不过,根据人类现有的经历和经验,社会民主主义显然是能兼顾公平和效率的一种制度安排。基于中国的改革陷入左右为难的局面、提高经济效率和建全社会基本生存保障的两种任务都同样迫切、以及中国广大干部和民众有限的心理承受力,具有鲜明妥协性格的社会民主主义实在不失为明智的选择。这种归宿也许没有中国人最初拥抱社会主义时那样激动人心,但却无疑是沉稳成熟的表现。
当然,即使人们确立了社会民主主义的目标,各国走向这一目标的途径可能因为出发地点的不同而迥然异趣。如果说西方沿社会民主主义方向发展的难题在于资源配置的进一步社会化(社会所有制)和加强对资本的控制;那么中国的难题可能更多地体现于政治的民主化和资源的解放。民主化的关键内容当然是建立和完善名副其实的宪政。而社会民主主义方向的民主化还特别强调市民社会的成熟和完善。这一方面是指建立维护各种个人神圣权利的法律框架,使这些权力不再受到
国家权力的侵犯和威胁;另一方面是指各种职业机关、社会团体和专业协会从国家那里独立出来、能有效地维护其成员的利益并有效地形成对国家权力的制约。当代社会民主主义的目标是力求建立强社会、强市场和强政府三强并重的社会体制。但愿社会民主主义能给中国和世界带来新的福祉,尽管「福利国家」的实现程度只能因地制宜、量力而行。
注 释
1 Chow Tse-tung,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Intellectual Revolution in Modern China,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0; 丁守和、殷叔彝着:《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北京:三联书店,1979年);Vera Schwarcz, The Chinese Enlightenment: Intellectual and the Legacy of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of 1919,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6. 冯崇义着:《罗素与中国》(北京:三联书店,1994年)。
2 参阅陈独秀:<每周评论发刊词>,载《每周评论》第一期,1918年12月22日。
3 真实或想象中的民族屈辱常使大批亲西方的中国知识分子迅猛地转向反西方的立场。类似的例子还有1946年12月美军强奸北大女生沈崇事件、1993年北京申办奥运会失败事件和1999年5月北约轰炸中国驻贝尔格莱德大使馆事件。
《第三道路世纪梦—社会民主主义在中国的历史回顾(第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