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文史论文 >> 文学评论论文 >> 正文

当梦想照进现实包法利夫人悲剧命运分析


  
  (四)金钱至上价值观助推悲剧发生
  
  在小说中,除了爱玛,几乎所有同一阶层的人都只关心与金钱有关的问题,就连教堂的堂长虽然自诩为“灵魂的医生”,平日所关心的也是温饱问题。只有爱玛流连于精神的云端,寂寞地俯瞰周围的人们忙忙碌碌。爱玛看重精神生活,并不表示她鄙视物质,相反,她极其讲究生活格调,布置房屋,购买不必要的装饰品,因为她要像贵妇一样生活,在这一点上,她又是庸俗的。爱玛爱慕虚荣,勾搭情夫,被商人勒乐抓住了进行威逼利诱,一步一步迈入他的陷阱,最终破产。可以说,勒乐是爱玛殒命的刽子手。爱玛奢侈的消费多数是用在情夫鲁道尔弗和莱昂身上的,尽管他们比她有钱,她几乎从来不让他们为她破费。这两个男人低俗无耻,一方面在物质和肉体上尽情享受爱玛;另一方面,鄙视和轻贱爱玛的真情付出,等她落了难,一脚踹开。破产以后,爱玛为之感到痛苦的不是金钱问题,而是她的爱情。到这时,爱玛方才认清情人的庐山真面目,可是令她绝望的不是情人而是爱情,爱情是其生活的全部精神支柱,爱情没了,生活的动力也瓦解了。在爱玛吞下砒霜之前,她的心已经死了,鲁道尔夫和莱昂正是将爱玛逼上绝境的真正凶手。
  
  三、包法利夫人的几种选择
  
  福楼拜先生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在当时的男权社会里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夫妻感情性格不合,该如何处理?包法利夫人可以不自杀,还有其他选择吗?答案是没有。爱玛是一个没有“爱情”不能活的人,她所幻想的爱情是她生活的全部精神支柱。正如梯利所说:“精神痛苦比肉体痛苦更坏,因为肉体真能感受当前的痛苦,而灵魂却对过去、现在和将来都能感受。”
  
  在历史上,女性在婚后没有经济来源,只能听从于丈夫,性格不合自然是她们委曲求全,这是天经地义的。福楼拜先生的伟大之处是刻画了一个真实的19世纪中叶法国中产阶级女性的感情生活状态,尽管包法利夫人有许多缺点:沉溺于幻想,安于享受,过于相信男人,但是爱玛的闪亮之处在于她敢于追求同气相求的婚姻生活,追求女性在经济上依附于男性的情况下的人格和感情独立。当然,在经济上依附于男性的情况下,追求感情的独立是不道德的;爱玛处于当时的法国,她不可能从思想上意识到这一点。
  
  另外,假设爱玛有一份独立的职业,能够在经济上自给自足,她就成了挑战不和谐婚姻关系的脂粉英雄。果真如此,爱玛在工作中又会历练出人情世故和敏锐的洞察力,不会如小说中一样天真幼稚,不能看透鲁道尔夫和莱昂的伎俩。退一步假设,爱玛放弃爱情,一切听从查利的,脚踏实地地跟他过日子,再生几个孩子,自己抚养,那么我们看到的就不是爱玛,而是另一个郝麦太太了。郝麦太太浑浑噩噩,唯丈夫是瞻,对于这样的女性,我们只会感到同情,不会欣赏,因为她身上缺少一样作为人最宝贵的东西——独立人格。爱玛身上最具有震撼力的、也是最吸引读者的,就是这一点。她的人格独立外化为对爱情的追求,既然在查利身上得不到感情的共鸣,就可以去爱其他男子。尽管她的出发点是拥有美好的爱情而不是肉欲上的满足,这种行为在男权社会中也绝对是伤风败俗的。在本小说发表之初,福楼拜就被以“有伤风化”罪受到当局有产者的起诉,由此可见,当时法国中下层女性的生活有多压抑。《包法利夫人》这部小说之所以备受关注,正是因为“横看成岭侧成峰”,它从多维度展现了一个处在婚姻矛盾中的女性的痛苦和挣扎。反观中国的社会现实,对于包法利夫人的悲剧思考也能让读者找到一个对照和借鉴。
  
  四、由包法利夫人探讨现代婚姻家庭伦理
  
  中国互动传媒集团的总裁洪晃在其新书《廉价哲学》里针对现在的情感现象抨击了满大街的包法利夫人。在她看来,包法利夫人是个典型的高不成、低不就,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用北京话说,就是个“不省油的灯儿”。而现在很多中国男人身边都有一个包法利夫人,或者是潜在的包法利夫人。中国的离婚率年年攀升,一方面,是由于包法利夫人这类人的数量在中国的经济大环境下迅速滋长;另一方面,包法利夫人这类人更重视婚姻的质量,即两情的相悦、文化的内涵,而不是超稳定低质量家庭的维持。这种只靠情感纽带来维系的婚姻与以往凭借多重外在纽带来维系的婚姻,其要求不是低了,而是更高了。这种两性的情感需求,除了相应的两性自然基础外,更多的是有了一种文化、文明层次的内涵,即一种精神相合的需求。其次,则是一种心理的需要。情感要求一种相互的尊重与理解,一种心理的共通、共鸣与相互支撑。一般而言,只有有了前一个前提,这第二层次的需要才有更坚实的基础。如果在精神、志趣上两者不能相互沟通,心理的共通就是虚幻的。孤独之感就油然而生。因此,精神情感型的现代婚姻确实更为文明、更加高雅,但也更为脆弱。正如包法利夫人追求的物质享受和浪漫是比男权专制婚姻更文明,但在那个社会就如以卵击石般易碎。
  
  那由爱情所缔结的婚姻是否就坚不可摧呢?从浪漫爱情推进到婚姻同样潜在着不稳定因素。
  
  首先,自由择偶所有的选择机会是有限的,人们只能在自己所有的社会交往的范围内进行选择,正如爱玛只能在父亲认识的人中选择了包法利先生。这种选择也许在当时看来是最好的机会,甚至只是以中国情感空虚的需要或社会压力的产物。
  
  其次,浪漫爱情本身也是不稳定的。中国神会科学院的陈一筠女土指出有这样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处于本能冲动的爱情,它的特点是不专一性,将它推向婚姻是轻率的。
  
  第二,在相爱中,双方总是易于把对方想得过于美好,然而,主观性是浪漫爱情的感受,而客观性才是婚姻的基础。
  
  第三,虚幻性。在热恋中,人们总是把美好的一面展示出来,而把不好的一面隐藏起来,这却是不真实的假象。在小说里面,包法利先生是个“草根男”,中规中矩,工作努力,要求上进,就是缺乏风花雪月。起初包法利夫人还是挺满意自己的小日子的,可是慢慢她陷入一种爱情幻想中,开始嫌弃身边人,对有光环的男人无限膜拜,最后债台高筑而自我毁灭。
  
  第四,动态性。相恋是动态的,浪漫爱情飘逸,甜美,而婚后的生活却是平淡无奇。包法利夫人就是无法适应平淡的婚姻生活,耽于幻想,才会在感情路上风雨飘摇。如果爱玛与包法利先生的爱情是指向婚姻的爱情,而包法利夫人又力图使婚姻长久而幸福,就必须学会真正去爱。
  
  [作者简介]
  
  刘丽霞(1978-),女,河北定州人,上海建桥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翻译学、中西文化对比。
  
  

《当梦想照进现实包法利夫人悲剧命运分析(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3391.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文学评论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