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有生命的建筑、景观和规划
奥运会带给我们的应是城市环境和建筑面貌的改变,并且这种改变应是积极的,也将是我们受益最大、最持久的部分。中国传统文化的的内容非常丰富,天文地理、艺术绘画、诗歌戏曲、文学建筑、风土人情不胜枚举,但什么最具代表性又能被广泛认可?中国近代建筑史之中,常见很多被传统大屋顶覆盖的建筑,但除了屋顶几乎看不到其他带有传统特色的东西。这是一种形式主义的设计观,从某种意义上说,必须超越大屋顶。1979年贝聿铭先生在清华大学发表的一篇演讲中提醒国内设计师,在传统建筑形态里,除了大屋顶还有另一个应引起注意的,是墙和庭院,并在香山脚下设计了一座香山饭店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建筑中的墙和庭院以及墙上的开窗设计体现了新思路,但不久又出现了很多被称为“贝氏开窗”或“贝氏墙”的仿效之作,成为新的形式主义和符号。其实,我们要超越的不是大屋顶也不是墙,而是我们的思维方式。我们太习惯于把我们看到的表面的东西作为事物的实质来接受了。
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有极大不同,工业化大生产使建筑的建造周期大大缩短,人口快速增长,城市规划越来越大,以前几百年才发展到老北京的规模,而现在几十年就发展出数倍于老北京大的城市,对于建筑而言,变化最大的应是建筑类型的增加,学校、图书馆、影剧院、博物馆、展览馆、体育场馆等——给现代建筑的发展提供可能并提出新的功能要求。因此,在相当多的建筑类型中,传统建筑很难满足它们对功能和空间的要求,我认为这很正常,完全用不看替传统建筑默哀或致悼词,也反对非把传统建筑的某些形式硬扣在自己的设计上以表达对传统建筑的尊崇而实际上是糟糕的行为。对待传统建筑的态度就像我们对待父母的态度,我们可以非常尊重我们的父母,但完全没必要通过克隆他们的生活方式来表达这种尊重,如果真是这样,我们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意义。
现代体育建筑的比赛功功能要求很高,建筑类型也具有鲜明的现代色彩,因此,即使是中国,希腊这样的文明古国,希望在这样大的建筑尺度上坚持所谓民族特色也是困难和没必要的。而作为比赛用场馆,由于除了比赛期间的高利用率,从日本、韩国举办完世界杯足球赛之后,悉尼举办完2000年奥运会后大部分场馆长期闲置的情况来看,事后巨额的维护成本使这些曾风光一时的建筑成为一盘名副其实的鸡肋。作为发展中国家,场馆只要满足国际奥委会对比赛的各项要求就可以了,对场馆的巨大投入将会得不偿失,浮华张扬的设计并不是好的选择,从目前的方案看,如果暂时抛开经济性原则,被称为鸟巢的国家体育场和国家游泳馆比较和谐,这是因为两者都非常纯净,几乎没有多余装饰,尤其鸟巢,体现了结构与外观的高度统一,此外,曲线与直线的对话使建筑具有一种朴素和原始的感觉,体现了对现代建筑的古老表达。
因此,北京或者说中国特色在奥林匹克公园这样较大的项目中,更多的是要能通过景观规划设计体现我们的人文背景、生活状态和方式等,具有较强的展示作用,同时又不能过于直白和肤浅,其出发点就是尊重场地特有的肌理和历史沿革,比如规划区域内的水域面积不应很大,并应以湿地为主,这是考虑到北京较缺水、水源无法长年得到保障,对水体景观表现必然造成影响。而且,在原有场地中就有高山、大沟和不少荷塘可加以改进利用,北面与清河相连形成完整水系,不仅节约水资源,还可以获得丰富的景观效果。湿地作为可自然调节的最具生态意义的景观形态将和森林公园一起使奥运会后的区域环境条件得到持续改善,如果有一天这片土地能像纽约的中央公园或日本的明治神宫森林一样成为大众向往的休闲场所,设计师的目标就实现了
中国园林景观设计的成就很高,但应防止简单复古。中国又是个农业古国,中国人民眷恋土地,并有特殊的土地文化,可以把人文奥运、人与自然的关系非常中国化地演绎出来。我们可以通过对土地诠释,用大地纹理的形式加以表现。建筑的美在于它的道,在于其与人、自然和生活的各个因素的完美结合。我们的设计代表一种前沿设计思想,表达对土地和土地上的文化的珍爱,并很好的保护她们。
作者简介:
刘向军 俄罗斯圣彼得堡建筑工程大学建筑学硕士
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建筑二室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