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行政管理 >> 哲学理论论文 >> 正文

海德格尔:词语


在?在第五节诗中,
远古女神有所昭示。昭示乃是一种陈述,一种开启。与之相反,最后一节诗的语调则集
中在“弃绝”一词上。

    “弃绝”(Verzichten)不是陈述,但也许终究还是一种道说。“弃绝”从动词
“宽宥”(verzeihen )派生而来。指责(zeihen)、责令(zichen)、与显示(zeigen)
是同一个词,在希腊语中叫(希腊),在拉丁文中叫dicere. 指责、显示意谓:让看、
使……显露出来。而这一显示着的让看就是我们古德语中的sagan ,即道说(sagen )
的意思。指责、责令某人意谓:当面向某人道说某事。因此,在宽宥、弃绝中贯穿着一
种道说。何以见得?弃绝意味着放弃对某事的要求,拒绝某事。因为弃绝乃道说的一种
方式,所以在字面上它可以采用一个冒号。但冒号后面的字句用不着是一个陈述句。
“弃绝”一词后的冒号并没有开启出在一个陈述或论断的意义上的什么东西。毋宁说,
冒号把弃绝展开为一种道说,一种对它所参与的东西的道说。它参与什么呢?也许是参
与弃绝所弃绝的东西。

    我于是哀伤地学会了弃绝:词语破碎处,无物存在。

    但这是怎么回事?诗人弃绝了“词语破碎处,无物存在”这回事情吗?绝对不是。
诗人根本没有抛弃这里所说的事情,实际上倒是赞同它的。所以,冒号开启出弃绝的那
个维度并没有能道出诗人所起弃绝的东西,而必定是道出了诗人所参与的东西。但弃绝
无疑意味着拒绝某事。因此,最后这行诗必定道出了诗人所拒绝的东西。是,又不是。

    我们该如何思这里的情形?最后一节诗愈来愈令我们深思,要求我们在整体上更为
清晰地倾听它——这整个一节诗通过结束全诗同时又开启了全诗。

    我于是哀伤的学会了弃绝:词语破碎处,无物存在。

    诗人学会了弃绝。学会意谓:成为知道的。在拉丁语中,知道就是qui vidit ;某
人看到了某物,洞见了某物,某人永远不再忽视他所见的东西,他就有所知道了。学会
意谓:获得这种洞见。学会也包括我们去达到这种洞见,也即在途中,在旅途中。上路
去经验(sich in das Er-fahren schicken),意思就是学会。

    诗人在何种旅行中达到他的弃绝?行者的旅行引导他穿越何种疆域?诗人怎样经验
到弃绝?最后一节诗给出指示:

    我于是哀伤地学会了弃绝:

    究竟怎样学会的呢?就像前面六节诗所说的那样。在前面六节诗中,诗人谈到他的
疆域,谈到他的漫游。

    一度幸运的漫游,我达到她的领地。

    这里所谓“一度”取其古老意义,意思即“曾经”。在此意义上,它表明突出的一
次,一次无与伦比的经历。因此,对这次经历的道说是以“一度”突兀而起的;不待如
此,它同时还鲜明地与以往的经历区别开来,因为此前第三节诗的最后一行是以省略号
结束的。第六节的最后一行也是这样。所以,向最后第七节诗汇聚的前面六节以清晰的
符号划分为两个段落,每个段落为三节。

    前三节诗所说的诗人的漫游不同于中间三节诗所说的那次唯一的漫游。为了能够沉
思诗人的漫游,特别是那次让诗人经验到弃绝的无与伦比的漫游,我们必须首先思考一
下诗人的经验所属的背景。

    在第一节的第二行和第六节的第二行中,也即在两个段落的开始和结尾中,诗人两
次说道“我的疆域”。诗人的疆域乃是他的作诗的可靠领域。他的作诗所要求的是名称。
什么东西的名称呢?

    诗的第一行给出了答案:

    我把遥远的奇迹或梦想

    是从遥远的地方带给诗人的令人惊奇的东西的名称,或者,是在梦中寻访诗人的东
西的名称。对诗人来说,这两者绝对都是诗人真正关心的存在者。但诗人并不想为自己
保存这种存在者,而是想描绘它。为此就需要名称。名称就是词语,它们使已经存在的
东西和被认为是存在者的东西变得如此具体而严密,以至于万物从此欣荣生辉,疆域内
到处充溢着美丽。名称乃是具有描绘作用的词语。它们把已经存在的东西传送给表象性
思维。凭着它们的描绘力量,名称证实了自身对于物的决定性的支配地位。诗人本就是
根据名称的要求来作诗。为了获得名称,诗人必须首先通过漫游才抵达他的要求获得应
有的实现的地方。这发生在诗人的疆域的边缘。边缘形成界限;它阻挡、限制和界定诗
人的可靠的逗留。诗人的疆域边缘——抑或这个边缘本身?——是渊源,是远古女神亦
即古老的命运女神从中取得名称的源泉。凭着这些名称,远古女神给诗人以那些词语—
—它们是诗人满怀希望并且充满自信地期待着的,是对诗人所认为的存在者的描绘。诗
人对他的道说的支配地位的要求得到实现了。他的诗的欣荣生辉成为现实。诗人对他的
词语诗如此确信,仿佛他完全掌握着他的词语。第一个诗段的最后一节是以一个明确的
“于是”开始的:

 &

nbsp;  我于是把它掌握,严密而结实穿越整个边界,万物欣荣生辉……

    让我们充分留意这节诗的第二行相对于第一行的动词时态变换。(2 )第二行的动
词用现在时。诗的支配地位已完成。它已经达到其目标而完全了。没有任何缺憾和疑惑
来干扰诗人的自我确信。

    直到诗人遭受到一次完全不同的经历。诗人在第二个诗段中道出了这番经历。第二
个诗段的结构与第一个诗段十分吻合。吻合的标志是两个诗段的最后一节各以“于是”
(Drauf )和“因此”(Worauf)开始。在“于是”之前,第二节节尾有一个破折号。
同样地,在“因此”前面也有一个符号,即第五节的引号。

    在他的无与伦比的漫游中,诗人不再把“遥远的奇迹或梦想”带到他的疆域边缘。
在一场名符其实的漫游之后,诗人带着一颗宝石来到命运女神的渊源处。宝石的来源不
得而知。诗人径自把它握在手中。放在诗人手中的东西既不是梦想,也不是从遥远的地

《海德格尔:词语(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3698.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哲学理论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