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行政管理 >> 政治理论论文 >> 正文

试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那种为资产阶级所私有的旧式共和国早已在中国人民心目中破产。它又与苏联式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共和国不相同,因为“在中国社会经济的必要条件还不具备时,中国人民也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3](P1055)“因此,一切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在一定历史时期中所采取的国家形式,只能是第三种形式,这就是所谓新民主主义共和国。”[4](P675)这个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独特性表现在:经济上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并存,并且还允许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适度发展。但是政治上它是一种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民主联盟的国家制度,即国体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它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的联盟,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是国家构成和政权构成的基础部分,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基本势力,而无产阶级是领导力量。毛泽东后来又进一步把它表述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政体是以民主集中制为组织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因为它更能体现几个民主阶级联合专政的实质。同时,毛泽东指出:“中国在整个新民主主义制度期间,不可能,因此就不应该是一个阶级专政和一党独占政府机构的制度。”[3](P1062)任何政党、社会集团或个人,只要不采取敌对态度,共产党就要与它们合作,也就是要实行多党合作的政治制度。很显然,这种几个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不仅与资产阶级一阶级专政、实行三权分立和多党制度的资本主义国家天差地别,与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是有原则上的不同的。”[3](P1062)这样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既在当时世界上存在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无产阶级共和国、大地主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之外,也不属于人类历史上任何一种国家类型。毛泽东扬弃了旧民主主义的国家学说,也不教条地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创造性地构想了一个全新的国家类型,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的重大发展。  
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方案的提出,是对世界历史潮流、中国生产力发展状况、中国社会各阶级政治态度正确分析的结果,代表了绝大多数中国人民的意愿和利益,在实际中对新中国的建立和其后的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首先,它解决了革命胜利后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使中国共产党人有了一个明确的建国目标。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的描述,实际上也是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建国大纲,这些内容写进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后,指导着新中国的建立。其次,它为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携手共建新中国提供了政治基础。各民主党派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他们虽然有反帝反封建的要求,主张中国走民主的道路,但他们的政治立场与中国共产党截然不同,他们主张建立的是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尽管国民党的一党独裁使他们的幻想彻底破灭,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进展使他们明白共产党掌权是大势所趋,但真正使他们靠近共产党并最终和共产党真诚合作、共同筹建新中国的主要原因,恐怕还是在新民主主义共和国中,政治上有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席之地,经济上允许并鼓励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最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短暂实践,其效果是十分显著的。建国初期,由于继续在政治上联合资产阶级反帝反封建,经济上联合资产阶级发展生产,因此社会秩序迅速稳定,国家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尤其是国家工业化的顺利发展,为进入社会主义准备了物质技术条件,也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  
三、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提供了理论来源和实践参照  
新民主主义社会论解决的是如何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问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解决的是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因此,从历史进程到理论本身,二者之间都存在着前后相续的继承关系和发展关系。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生产力标准,是二者一脉相承的共同立足点。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不能建立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废虚上,而必须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上,必须在无产阶级政权下利用资本主义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进入社会主义建立起雄厚的物质基础。因此,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走向社会主义的必经的历史阶段。这是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中国具体实际得出的科学结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历史实践曾经取得巨大的成绩。但是,后来由于毛泽东放弃了对生产力标准的坚持,过于重视生产关系的变革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和人的积极性对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影响,加上国内外其他种种复杂原因,致使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实践过早中断,迈向社会主义的步骤过急过快。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起来,但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并未实现,生产力落后的状况也未得到大的改变。随之而来的二十年的曲折历程,带来大量的历史遗留问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正是从这一具体的历史实际出发,指出我国虽然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但是还处于并且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我国还处于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经济文化发展落后的状态。但是,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落后也不是社会主义。因此,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仍然是发展生产力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面貌。“这样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至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那还需要更长的时间,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7]正是这一科学论断的提出使我国从不切实际的“共产主义不再遥远”回到了脚踏实地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如十五大报告所指出:“在中国真正要建立社会主义,那就只能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不能从主观意愿出发,不能从这样那样的外国模式出发,不能从对马克思主义著作中个别论断的教条式理解和附加到马克思主义名下的某些错误论点出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对中国国情更客观、更全面、更深刻认识的结果,是对生产力标准的坚持,也是对新民主主义社会实践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显然,这两大理论是建立在共同的基石之上。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是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条件下对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继承和发展。党的十五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作了新的概括和发展,提出

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从政治纲领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以民主集中制为组织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这些正是最初作为新民主主义国体和基本政治制度确立起来并在其后的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实践中得到发展的,是新民主主义政治实现的历史经验的总结;从经济纲领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社会主义的基础、以公有制为主体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多样化、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形式都可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与以国营经济为领导、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比较,虽然它们各自的经济成分在性质、地位、相互关系上已经有很大不同,但有两个关键的相似之处,一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有经济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地位没变,二是灵活地利用各种经济成分发展生产力的思想没变,很显然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结构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结构提供了模式的参考和实践的经验;从文化纲领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四有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四有”与“三个面向”是新的时代内容,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特征则与新民主主义文化一脉相承。“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更是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实践中提出并被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证明是正确的文化方针,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文化之间有着十分明显的渊源关系。  
需要指出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对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发展,不能简单理解为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延伸,它不等于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加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代内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是在吸收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合理内核的基础上,更是对现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对各社会主义国家实践的经验教训的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新民主主义社会论解决的是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第一次历史飞跃的理论成果之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解决的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

《试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3750.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政治理论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