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发达国家公民环境权的发展趋势(下)
[16]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政策法规司编:《中国缔结和签署的国际环境条约集》,学苑出版社1999年版,第411页。
[17]据2002年2月25日《中国工商时报》报道,李昌道教授在上海政协会议上指出,“西方国家学者早已提出‘法律全球化’的说法,其核心主张不过是‘全球化法律是不受任何国家控制的经济或政治势力’,是‘超国家的法律’,是‘独立于国家之外的立法过程’。”
[18]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The 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Our Common Future, Oxford 1987, p.57.)。
[19]彼得·辛格:《动物解放》(Peter Singer, Animal Liberation, paper back Avon 1990)。
[20]同注[19],第1页。
[21]关于野生动物保护的进一步讨论,参见前引阿兰·波伊尔书,第34页。
[22]约翰·C·利里:“人类与海豚科动物的的交流:接受其他物种的可能性”(John. C. Lilly, Communication Between Man and Dolphin: The Possibilities of Taking with Other Species),载大卫·S·费伟:《野生动物判例、法律和政策》(David S. Favre, Wildlife Cases, Laws and Policy , Associated Faculty Press, Washington 1983, p237-238)。
[23]约翰·阿撒夫-爱德亚伊:《非经济学专业的环境经济学》(John Asafu-Adjaye,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for Non-Economists, World Scientific, Singapore 2000, p.102-103)。
[24]参见《挪威林业和森林保护法》第16条(The Norwegian Act of 21 May 1965 relating to Forestry and Forest Protection, as amended by Acts no. 77 of 11 June 1976 and no.41 of 13 June 1980)。
[25]汉斯·克里斯蒂安·布葛:“经济学和法学中的污染者付费原则”(The Principle of “Polluter-pays” in Economics and Law),载厄尔琳·爱德/洛格万·登·卑尔格编:《环境的法与经济学》(Erling Eide Roger van den Bergh (ed.), Law and Economics of the Environment, Juridisk Forlag, Oslo 1996)。
[26]阿里斯塔尔·麦克格娄恩:《人权方法》(The Human Rights Approach)。载于厄尔琳·塞维(Erling Sevig)/汉斯·克里斯蒂安·布葛编:《国际环境法》(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 Juridisk § Forlag, Oslo 1994, p.86-87)。
[27]例如,挪威继承法使一个未出生的人享有继承权成为可能。该法第71条第2款规定,“不管怎样,如果在立遗嘱人死亡时,父母一方已经生育或者怀孕,那么,一个未出生的人可以获得继承权。”
[28]例如,挪威著作权法第40条规定:“作者在有生之年以及死后七十年享有著作权”。
[29]的确,在一个特定的社会中,“并非所有的自然世界都是美得令人愉快的”。(Alexander Gillespie, p.88) 但一般而言,自然有其固有的审美价值。
[30]厄尔琳·塞维,同注[26],第21页。
[31]西蒙·里斯特:《国际野生动物保护法》前言(Simon Lyster, International Wildlife Law, Grotius Publications Limited, Cambridge 1985)。
[32]《丹麦、芬兰、挪威和瑞典关于环境保护的公约》第3条。
[33]菲力普·桑兹/理查德·G·塔拉索夫斯克编:《欧共体环境法文献》(Philippe Sands and Richard G. Tarasofsky (eds.), Documents in European Community environmental law,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95),第275页。
[34]菲力普·桑兹,同注[33],第276页。
[35]其第3条第2款规定,“本法包含所有与环境有关的
《欧洲发达国家公民环境权的发展趋势(下)(第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