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业与社会发展的“剪刀差”
版面篇幅、技术手段、经营规模等。
中国报业与社会发展的“剪刀差”(第2页)
从报纸种数上看,1978年,中国有报纸186种,至1992年上升为1791种,增加了八九倍。1993年增长至近2000种。从绝对增幅看,势头很强劲。但是这一数字,对一个拥有11亿多人口的多民族大国,又实在太少。早在1880年英国就拥有报纸1986种,在比这更早的1860年,美国报纸的种数已达3000家。另一个比中国更为落后、在人口数量上仅次于中国的国家印度,在1989年,仅日报就拥有1802种,相当于同年中国日报中书的6.9倍。对于正在迅速发展的中国来说,报纸中数过少,是不利于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的。
中国报纸中数既少,普及率也低,尤其是日报普及率,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国外学者曾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年鉴所提供的七十年代中期的统计资料,以日报千人占有量为指标,将世界142个国家的报业水准划分为“高”、“中等偏上”、“中等偏下”和“低”四个等级,其基准数分贝为390份,50—390份,1—50份,和1份以下。又据《中国新闻年鉴》,在1987年,中国日报千人占有量为49份,为中国报业历史的最高峰,也仅属于“中等偏下”水准。但是从1988年起,中国报业开始了滑坡。至1990年,中国日报千人占有量降为35份,又回到了1983年的水平。相对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发展中国家提出的有关大众传播事业的最低限度目标:每百人拥有日报10份,中国报业还有一段遥远的路程。
如果说,报纸的种数、普及率主要是从数量上反映报业发展的实际水平,那么报纸版面篇幅的大小,则是衡量报业质量的主要标准。应该说,在篇幅扩张方面,中国报界在近年来做得比较出色。十年前,中国报界都是清一色的四大版,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扩版潮开始席卷中国。现在,虽然大多数地市报、晚报、专业报,仍是每期四版,但是各省级党报基本上都是日出八版,在南方发达的工商业城市,有的报纸如《广州日报》等,竟日出十二版乃至十六版,这是一个质的飞跃。但是相对于其它国家而言,中国报纸的篇幅还是很小的。早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纽约的主要报纸就是日出八版,如今美国的一般大报,平日出版100版左右,星期日出200版左右。日本报纸实行早晚刊配套制,一般日出也在36版左右,与英国主要报纸的篇幅大体相当。南美巴西的《圣保罗州报》在八十年代平日维持28—48个版面。法国、德国、意大利报纸的篇幅比较小,但每期亦在24版左右。中外报纸在版面篇幅上的这种差距,不是在短期内所能解决的。
在报社的经营规模上,中国报纸与外国的差距更大。尽管近年来中国报纸价格一涨再涨,广告价格也扶摇直上,但是报纸的经营规模和收入总量,远不及发达国家。如《新民晚报》,期发行170万份,年广告收入超过一亿元人民币。可比起日本的《读卖新闻》来,真是小巫见大巫。后者仅发行收入,一念旧达30亿美元,如加上广告收入,年营业额在60—70亿美元之间。至于报社的多种经营,也是五所布匹,广泛涉及新闻行业和信息咨询、金融保险、旅游、医疗、体育、娱乐等领域。在中国报人眼里,这种经营规模是难以置信的。
至于技术手段,中国报界近年进行很大,现已基本由铅与火的时代,进入到电子激光照排时代。为解决异地印刷问题,许多大报已掌握了利用通讯卫星整版传输的关键技术;有些报纸的印刷质量已与发达国家报纸不相上下。但是在记者的装备上,还有不少差距。在欧蒙诸国以及日本,许多报社拥有自己的飞机、卫星转播车,而且几乎所有的记者都有自己支配的小汽车。对于突发性重大事件,报社、记者嫩及时应变,投入采访。这是中国报界无法相比的。
可见,中国报业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十几年间,虽有较大的发展,但是综合各种因素,中国报业大体相当于发达国家二十世纪前半期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水平。
我们该做什么?中国报业何以会落后于经济文化的历史进程,以至于形成了报业与社会发展的剪刀差,有很多具体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并采取切实措施。
例如报价过高,超出了读者的购买能力,就是重要原因之一。按世界报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一家高级日报的年订费以不超过该国工人人均工资的百分之一为宜。十九世纪初,美国大众化报业问世之前,一份报纸的年订费约等于一个普通工人一星期的工资,即相当于工人年工资收入的百分之二,美国人都嫌贵了。可1992年中国一份对开八版大报。年订价在108元左右,相当于1992年中国职工人均工资百分之四,比美国十九世纪初的水平还高出一倍。这是制约报业发行扩张、普及率提高的最为现实的因素。1994天,中国报界又全面提价,据报刊发行部门的消息,全国约有80%至90%的报纸提价,涨幅高达30%至50%。这无疑会导致报纸发行的进一步下降,从而削弱报纸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地位。
《中国报业与社会发展的“剪刀差”(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3915.html
中国报业与社会发展的“剪刀差”(第2页)
从报纸种数上看,1978年,中国有报纸186种,至1992年上升为1791种,增加了八九倍。1993年增长至近2000种。从绝对增幅看,势头很强劲。但是这一数字,对一个拥有11亿多人口的多民族大国,又实在太少。早在1880年英国就拥有报纸1986种,在比这更早的1860年,美国报纸的种数已达3000家。另一个比中国更为落后、在人口数量上仅次于中国的国家印度,在1989年,仅日报就拥有1802种,相当于同年中国日报中书的6.9倍。对于正在迅速发展的中国来说,报纸中数过少,是不利于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的。
中国报纸中数既少,普及率也低,尤其是日报普及率,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国外学者曾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年鉴所提供的七十年代中期的统计资料,以日报千人占有量为指标,将世界142个国家的报业水准划分为“高”、“中等偏上”、“中等偏下”和“低”四个等级,其基准数分贝为390份,50—390份,1—50份,和1份以下。又据《中国新闻年鉴》,在1987年,中国日报千人占有量为49份,为中国报业历史的最高峰,也仅属于“中等偏下”水准。但是从1988年起,中国报业开始了滑坡。至1990年,中国日报千人占有量降为35份,又回到了1983年的水平。相对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发展中国家提出的有关大众传播事业的最低限度目标:每百人拥有日报10份,中国报业还有一段遥远的路程。
如果说,报纸的种数、普及率主要是从数量上反映报业发展的实际水平,那么报纸版面篇幅的大小,则是衡量报业质量的主要标准。应该说,在篇幅扩张方面,中国报界在近年来做得比较出色。十年前,中国报界都是清一色的四大版,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扩版潮开始席卷中国。现在,虽然大多数地市报、晚报、专业报,仍是每期四版,但是各省级党报基本上都是日出八版,在南方发达的工商业城市,有的报纸如《广州日报》等,竟日出十二版乃至十六版,这是一个质的飞跃。但是相对于其它国家而言,中国报纸的篇幅还是很小的。早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纽约的主要报纸就是日出八版,如今美国的一般大报,平日出版100版左右,星期日出200版左右。日本报纸实行早晚刊配套制,一般日出也在36版左右,与英国主要报纸的篇幅大体相当。南美巴西的《圣保罗州报》在八十年代平日维持28—48个版面。法国、德国、意大利报纸的篇幅比较小,但每期亦在24版左右。中外报纸在版面篇幅上的这种差距,不是在短期内所能解决的。
在报社的经营规模上,中国报纸与外国的差距更大。尽管近年来中国报纸价格一涨再涨,广告价格也扶摇直上,但是报纸的经营规模和收入总量,远不及发达国家。如《新民晚报》,期发行170万份,年广告收入超过一亿元人民币。可比起日本的《读卖新闻》来,真是小巫见大巫。后者仅发行收入,一念旧达30亿美元,如加上广告收入,年营业额在60—70亿美元之间。至于报社的多种经营,也是五所布匹,广泛涉及新闻行业和信息咨询、金融保险、旅游、医疗、体育、娱乐等领域。在中国报人眼里,这种经营规模是难以置信的。
至于技术手段,中国报界近年进行很大,现已基本由铅与火的时代,进入到电子激光照排时代。为解决异地印刷问题,许多大报已掌握了利用通讯卫星整版传输的关键技术;有些报纸的印刷质量已与发达国家报纸不相上下。但是在记者的装备上,还有不少差距。在欧蒙诸国以及日本,许多报社拥有自己的飞机、卫星转播车,而且几乎所有的记者都有自己支配的小汽车。对于突发性重大事件,报社、记者嫩及时应变,投入采访。这是中国报界无法相比的。
可见,中国报业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十几年间,虽有较大的发展,但是综合各种因素,中国报业大体相当于发达国家二十世纪前半期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水平。
我们该做什么?中国报业何以会落后于经济文化的历史进程,以至于形成了报业与社会发展的剪刀差,有很多具体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并采取切实措施。
例如报价过高,超出了读者的购买能力,就是重要原因之一。按世界报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一家高级日报的年订费以不超过该国工人人均工资的百分之一为宜。十九世纪初,美国大众化报业问世之前,一份报纸的年订费约等于一个普通工人一星期的工资,即相当于工人年工资收入的百分之二,美国人都嫌贵了。可1992年中国一份对开八版大报。年订价在108元左右,相当于1992年中国职工人均工资百分之四,比美国十九世纪初的水平还高出一倍。这是制约报业发行扩张、普及率提高的最为现实的因素。1994天,中国报界又全面提价,据报刊发行部门的消息,全国约有80%至90%的报纸提价,涨幅高达30%至50%。这无疑会导致报纸发行的进一步下降,从而削弱报纸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地位。
《中国报业与社会发展的“剪刀差”(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