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理论发展的一般认知基础
【摘 要 题】研究报告
1 引言
大量研究证实,儿童在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ToM)任务上的表现在3~5岁间发生显著变化,而且儿童在不同心理理论任务,特别是在错误信念和外表-事实区分两个任务上的表现存在颇多相近之外。不仅发生变化的年龄大致相同,而且儿童在两类任务的表现存在显著正相关[1,2]。这似乎表明二者的发展存在同时性。另一方面,不少证据表明[1,3,4],3岁儿童在错误信念和外表-事实任务上的困难相当牢固。也就是说,这些困难似乎是深层的、概念上的问题,并非通过训练或简化任务要求所能够轻易克服的。
对此,一些研究者认为,要从概念上认识错误信念或区分外表与事实,儿童必须认识到,一个人在心理上关于某物的表征,既可能不同于另一个人关于该事物的表征,也可能不同于事物的实际情形。而4岁左右儿童的这些习得,可能反映了某种在性质上完全新异的心理认识,即儿童开始主动以心理化的方式表征和解释事实。换句话说,这时,儿童认识到了心理的表征实质[5]。
但长久以来,研究者似乎更关注儿童在不同任务表现上的共性方面,以此证明不同任务表现间可能存在的一般认知基础,而往往忽视了幼儿表现的离散性背后的发展内涵。我们认为,关于某种认识或能力的一般表征机制的探究,既应关注儿童在不同任务表现上的一致性,也应关注这些表现的离散性方面,以便更深入地了解这种一般认知基础的作用模式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而能更好地综合不同任务表现,推测认知能力的发展。本研究便旨在,通过探查幼儿在不同ToM任务上表现的特殊性及其内在一致性程度,探究中国儿童ToM能力表现及其潜在表征基础的发展模式。
本研究将探讨的问题包括:其一,中国幼儿在各ToM任务上表现的一般发展变化趋势;其二,幼儿在不同问题表现上的一致性程度;其三,幼儿的ToM能力表现随任务情境变化的情况。
2 方法
2.1被试:共90位幼儿参加本研究,但只有61位被试完成所有实验程序,因此最后只分析这61位被试的结果。其中3岁儿童21名(平均年龄43.6个月);4岁儿童23名(平均48.9个月);4岁半至5岁的儿童17名(平均56.3个月)。
2.2 实验材料:用海绵染色制成的仿真石头、一般海绵和真实石头各一块;玩具兔子一只,玩偶两个,纸盒子和布袋子各一只;牙膏盒一只,水笔一支;系列动物图片,有方形孔的厚纸片若干。
2.3 实验程序
研究采用四类ToM任务,即外表-事实的区分[6]、错误信念认识[7]、表征变化任务[1]和解释的多样性任务[8]。
实验前,主试通过与被试一同游戏,相互熟悉。实验时,由同一主试在被试所熟悉的幼儿园游戏室进行测验。实验前后,被试各得一份他们喜爱的奖品。
3 结果与分析
3.1 儿童在各个心理理论任务上的表现
表1 儿童在各个心理理论任务上的平均得分与标准差
3岁组(n=21) 4岁组(n=23) 4岁半组(n=17)
外表-事实的区分(AR) .29±.46 .21±.42 .53±.51
错误信念(FB) .19±.40 .43±.51 .82±.39
表征变化(RC) .38±.50 .78±.42 .94±.24
解释的多样性(ID) 1.05±1.02 1.13±.97 1.59±.71
儿童在各心理理论任务上的表现见表1。在外表-事实区分任务中,方差分析表明,在该任务中,年龄主效应不显著(F[,(2,55)]=2.05,p>0.10);性别主效应不显著(F[,(1,55)]=0.002,p>0.50)。
在错误信念任务中,年龄主效应显著(F[,(2,55)]=8.98,p<0.001),最小显著性检验表明4岁半组显著优于4岁和3岁组,3岁与4岁组间差异不显著。性别主效应不显著(F[,(1,55)]=0.001,p>0.75),年龄和性别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2,55)]=1.40,p>0.20)。
在表征变化任务上,年龄主效应显著(F[,(2,55)]=9.44,p<0.001),最小显著性检验表明4岁半组和4岁组显著优于3岁组,但4岁半和4岁组间差异不显著。性别主效应不显著(F[,(1,55)]=0.28,p>0.50),年龄和性别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2,55)]=0.10,p>0.75)。
在解释多样性任务上,年龄主效应不显著(F[,(2,55)]=0.17,p>0.10);性别主效应不显著(F[,(1,55)]=0.03,p>0.50)。
3.2 儿童在不同ToM任务上表现的比较
表2 儿童在各种任务上的实际表现与机会水平之间差异的t检验
3岁组(n=21) 4岁组(n=23) 4岁半组(n=17)
外表-事实的区分(AR) -2.12* -3.21** 0.24
错误信念(FB) -3.53** -0.62 3.39**
表征变化(RC) -1.10 3.21** 7.50***
解释的多样性(ID) -0.21 0.65 3.41**
注:* p<0.5;* * p<.01;* * * p<.001(以下同)
由于上述任务只有两个反应选项,因此被试有可能采取某种随机回答的反应策略。为此,我们首先对儿童表现进行随机性检验,结果如表2。可以发现,3岁组在外表-事实区分和错误信念任务上的表现显著低于机会水平,而在表征变化和解释多样性任务上的表现与机会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4岁组在外表-事实区分上仍显著低于机会水平,在错误信念和解释多样性任务上的表现与机会水平无显著差异,但在表征变化任务上的表现显著高于机会水平;4岁半组除了外表-事实区分任务外,在其余三个任务的表现均显著高于机会水平。
进一步以任务
为被试内变量,对儿童在各任务上的表现进行3(年龄)×4(任务)的方差分析。结果发现,任务主效应显著(F[,(3.174)]=11.05,p<0.001),并且存在显著的年龄和任务的交互作用(F[,(6,174)]=2.35,p<0.05)。为此,我们对不同年龄组在不同任务上的表现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见表3。
附图
注:AR=外表-事实的区分任务;FB=错误信念任务;RCh-表征变化任务;ID=解释的多样性任务.(以下同)
结合表1、表2和表3的结果,可以看到,3岁儿童在各任务上的表现比较一致,只是在解释多样性任务上的表现优于在错误信念任务上的表现;但4岁组和4岁半组儿童在各个任务上的表现上存在较多的差异,特别是在外表-事实区分任务上的表现均差于其它任务,而表征变化任务上的表现均优于其它任务。
3.2 儿童在不同ToM任务上表现的内在一致性
为考察各任务表现间可能存在的内在一致性,首先对儿童在不同任务上的表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4。可以发现,除外表-事实区分和表征变化任务间没有显著相关外,其它任务之间均存在显著相 《幼儿心理理论发展的一般认知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