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难情景下任务结构与价值取向的效用特征转换
【摘 要 题】研究报告
1 引言
随着通信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作为一种高效、便捷的工作方式,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工作团队越来越体现出它的重要性。多年来,群体合作问题一直是社会心理学与群体动力学研究的核心内容。计算机工作条件的出现,使得这个传统命题又增加了新的色彩。如何实现电子条件下多个成员之间的协调,高效率地完成工作已经成为研究的前沿课题。
如何使人们都采取合作行为,达到群体利益最大化是群体任务研究的焦点[1]。研究发现,任务结构、群体规模、成员之间的沟通、对他人行为的期望、道德标准、个体价值取向、对策策略、任务目标、框架效应等许多因素都可以影响群体合作行为[2~6]。
在群体任务的情景下,决策者的行为是与他所掌握的信息和决策者个人的价值判断紧密相联的。Simon所说的价值要素,在决策者的信息加工的范围之内,是与决策者的目标紧密相联系的[7];而当决策者的信息加工能力是有限的时候,决策者的价值要素更多是判断成分。总之,价值是有取向性的判断,是引导决策者进一步行动的依据。心理学家对个人价值研究得最多的是个体一群体取向[8]。
根据以往研究,我们发现,决策的任务目标、决策者本身的价值取向会影响到决策者在具体的任务情景下的行动。Kelly与Thibaut[9]提出,决策者通常是把决策任务情景通过一系列的转换,考虑任务结果对自身目标的作用,把任务矩阵转换成为一个决策效用矩阵,通过这个矩阵,最后决定下一步应当采取的行为。所以我们把研究的焦点聚集在任务特征与个人的价值判断两个方面。
1.1 任务结构与目标
群体的决策任务应当具有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性(Interdependence),群体任务绩效要通过多方的行动决定。同时,群体的任务是要能够通过一定的效率指标来衡量群体决策的效果。根据这两点,我们选择两难问题作为我们的研究任务。
经典的两难问题的对策情景如表1所示。如果变化对策矩阵中的结果数值,我们根据两难问题解决的主动性,可以发现两种主要的结构类型。在第一种情况中,事先提出对策的一方总是处在被动位置,对方能够提出相应的对策予以报复,提高自己收益,这种情况我们称为后手两难;在第二种情况中,先提出对策的一方总是处在主动位置,决定了自己的利益得到保障,对方的选择范围更小,这种情况我们称为先手两难。可以看到,在后手两难问题中,成员之间的利益冲突要比在先手两难中的冲突大,所以,这个结构的特点将引起决策行为的变化。我们的假设如下:
表1 两难问题的结构
结构矩阵 任务结构特点
例子 1.后手两难任务
◇ 方案(BY)是一个均衡的方案解决
X Y 点,在这个点双方的利益都不会是这
A 3,3 1,4 4个值中最小的,X[,2]的利益对双方都
B 4,1 2,2 是有保证的。
◇ 事先提出对策的一方总是处在被动
位置,对方能够提出相应的对策予以
报复。
例子 2.先手两难任务
X Y ◇ 这个矩阵中是AX与BY都不是均衡
A 3,3 2,4 点,对策者都可以变化对策,提高自
B 4,2 1,1 己的利益。
◇ 事先提出对策的一方总是处在主动
位置,决定了自己的利益得到保障。
假设1:由于决策者对任务的认识,决策者的合作行为受到任务结构的影响,在后手两难中问题中决策者要比在先手两难中更加容易出现合作行为。
1.2 决策者的价值取向
决策者在面对着这种对策矩阵的时候,影响决策者行为的并不是原始的矩阵,而是决策者的效用矩阵,正如风险对策中的效用函数一样,不同的个体对自己与他人的(得益/损失)赋予了不同的权重,这些不同的双重可以充分地反映决策者的价值取向。近来的研究表明,在情景中测量到的价值取向在许多时候还是相当稳定的,并且社会价值取向的测量也同样具有生态效度,在现实情景中亦是可用的[4]。
在Kuhlman和Marshello[3]的经典研究发现,对策情景中的主要利益可以分为4种:他人利益、共同利益、自己利益、相对利益。个体价值取向也可以相应地分成为4类:(1)利他型:使他人的利益最大化;(2)合作型:使共同的利益最大化;(3)个人型: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4)竞争型:使自己与他人的利益的差距最大化。他们认为,合作型、竞争型与个人型是三种主要的个体价值取向,利他型取向虽然存在,却是少量的与不稳定的[3]。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集中于3种主要的价值取向:合作型、竞争型与个人型。
当不同价值类型的决策者面临着同样决策矩阵的时候,他的效用矩阵就会如同表2所示,发生转换,在3种不同取向的决策者当中,对于合作型的决策者,不论对手出X还是Y,他都取向于出A;对于个体取向的决策者,不论对手出X还是Y,他都取向于出B;对于竞争取向的决策者,不论对手出X还是Y,他都取向于出B。由此,我们推论:
表2 决策者的效用矩阵转换
附图
假设2:群体的合作行为受到个体价值取向的影响,由于受效用矩阵转换的影响,合作型的被试会进行更加多的合作,其次才是个人型的被试与竞争型的被试。从总体上来说,竞争型的被试会导致最少合作。
1.3 任务结构、价值取向存在的交互作用
在本研究中,我们将对这些交互作用做进一步的检验,并且就这些交互作用对决策者的效用矩阵的转换作一定的讨论。当有不同的价值取向的决策者面临着不同的决策任务,由于决策者效用转换不一样,对于先手两难、后手两难任务,决策者会根据自己效用的产生几种最佳偏好。由于具体的对策情景中的变化,个体的判断相应也会有所变化,但是对于个体取向与竞争取向的被试,这些偏好是基本稳定的。根据在前段中关于效用转换的分析我们认为,不论对于先手两难还是后手两难,三种类型的决策者都会做出一致的判断,因
此,我们推断:
假设3:任务结构、价值取向的交互作用造成的对任务对策矩阵的转换对决策者最后的合作行为有影响,但在本研究中不会显示出交互作用。
本研究采用社会两难问题作为任务背景,研究个体价值取向对群体合作的行为的影响,为个体选拔与合作行为的诱发提供一定的依据。我们认为,合作不仅受到个体价值取向的影响,而且,决策任务也会有效地诱发合作。在群体任务中,合作过程是一个动态的相互作用过程,任务结构与价值类型的组合可能会产生相互影响。在选用不同的群体成员的时候,为了通过群体合作而得到群体的高绩效,应当考虑任务结构与个体特征的组合,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2 方法
本实验采用2(任务结构)×3(价值取向)的双因素混合实验设计,其中,价值取向是被试间因素,而任务结构是被试内因素。测量的因变量是决策者的合作行为。
2.1 被试
某大学的 《两难情景下任务结构与价值取向的效用特征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