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与网络:媒介地理学的颠覆者
息高速公路”,这是非常贴切和极其形象的。他本来想说的是,由于有了网络,信息在传输上犹如驶上高速公路,速度极快,时效极强,信息量非常大。但是,随着传统媒介纷纷上网,网络不仅成了真正意义上“信息高速公路”,而且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媒介高速公路”,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电影等大众传播媒介和一些人际传播媒介则成了在高速公路上飞速行使的各种装满货物的车辆。
因此,从网络的整合性、展示性、容纳性的特点来看,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功能齐全的覆盖面最广、规模最大、信息资源最丰富的媒介综合平台或媒介演出舞台,网上的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电影等大众媒介和电话、电函、传真、BBS等人际媒介都不过是“演员”。当下,新媒介和网络的这种模糊性和难以预测的特点,使它正处于变革创新的转折点,对其形象和特点的瞬间定格分析,既不能准确地反映现在,更无法展示其未来。因为,跨出这一步,它不是变得焕然一新,就是变得面目全非。它正在成为一匹难以驾驭的野马。
电脑与网络:媒介地理学的颠覆者(第3页)
人正在被迫走一条从主人到奴隶的道路
问:在传播活动中,人是传播的主体,是传播的设计者、操纵者,大众传播媒介必须体现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为人类而存在,为人类而服务。但是,根据您的看法,电脑与网络传播的出现和运作似乎要背离这一宗旨。
答:大众传播媒介作为人造物,就像花果山上一块被撒上尿的石头,经过多年的“日晒雨露”早已经有了灵性,并趋于人化,甚至有被神化的可能。媒介崇拜和媒介迷信正在成为当代社会的新景观。现在,电脑和网络传播又进一步加快了这一进程。可以说,原本为主宰世界、万物师长的人,正在沦落为人造物——大众传播媒介消极、被动的作用对象和操纵对象,并正在被迫走一条从主人到奴隶的道路。
人类传播史上发生的一次次传播革命,虽不是以牺牲以往传播革命中的成果为前提,但往往是以牺牲人类自身的清静、隐私、尊严和自由为代价。对此,传播学家施拉姆在《传播学概论》(1984)中曾说过,人类发明了电视,但如何使用电视正考验着人类的智慧。5
网络传播是对以往诸种传播的一种全新延伸、全面超越和彻底整合,具有强烈的人性化、时尚化、生活化等传播优势和交互性、即时性、多样性等传播特点,可以充分地展示人类的魅力与神奇,最有效地释放其本身的能量与潜力,因而能在短时间内迅速风靡全球。
与此同时,网络传播研究也随之兴起,在许多国际性或全国性新闻学与传播学的研讨会上,讨论电脑与网络传播的论文往往占全部会议论文的一半以上。我国自1994年接入互联网后,许多新闻学、传播学研究者对网络传播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在这一领域辛勤耕耘,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论文和专著的总字数加起来约有一千多万字,但其中“学术泡沫”甚多,真正原创的东西甚少。
当下,网络传播正全面进入人类工作与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影响我们的所见所闻、所说所写,而且制约我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过去“我想”曾是一个自由的天地,如今“我想”只是“众想”的翻版;在以往探究的时代是“专家”独霸,在如今传播的时代是“杂家”通吃。大众媒介与新媒介犹如一柄双刃剑,有利必有弊,如何正确、合理和科学地使用它,正考验着我们人类的智慧。希望网络传播研究者能提供真正有用的智慧和对策。
新的在进步,旧的在改善,“黑色年代”不会出现
问:从发达国家的一些状况看,每一次新的传播革命的发生,都没有使以往的传播手段、传播工具完全萎缩以致消失,就是说新媒介并没有完全取代原有的媒介形态,那您是怎么看待这一现象?您会认为随着网络的兴起,“大众媒介会化为乌有、大众传播者会化为泡沫”吗?
答:的确,新媒介的出现,它不以取代旧媒介为前提和条件。但是,旧媒介在新媒介出现之后,它必须不断地改造和优化自己,否则就有可能“化为乌有”。比如:报纸在广播电视的竞争面前,就在不断改变自己的面貌,过去是一片“字海”,今天是图文并茂。广播在电视和报纸的双重压力之下,也在改变自己,比以往更加亲切、随和、人际化。特别是广播率先引进电话这一人际传播的工具,使得广播媒介一下子变得更加亲切、自然、可爱了。如今广播变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好朋友”,它“从不妨碍我们”,我们可以一边看书,一边干事,一边听广播。但我们看报就必须停下手中的其它事,一心去看,看电视也是同样。不过电视也在改变,过去它没有内容提要和字幕,现在有了;过去它不接进电话,现在也引进了电话。面对网络媒介,三大媒体纷纷上网,建立了有关的网站和主页,将网络技术的优势变为自己的优势。
在历史的长河里,在人类传播媒介演进的过程中,新的在进步,旧的也总是在改善,因此“大众媒介化为乌有、大众传播者化为泡沫”的“黑色年代”不 《电脑与网络:媒介地理学的颠覆者(第3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3983.html
因此,从网络的整合性、展示性、容纳性的特点来看,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功能齐全的覆盖面最广、规模最大、信息资源最丰富的媒介综合平台或媒介演出舞台,网上的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电影等大众媒介和电话、电函、传真、BBS等人际媒介都不过是“演员”。当下,新媒介和网络的这种模糊性和难以预测的特点,使它正处于变革创新的转折点,对其形象和特点的瞬间定格分析,既不能准确地反映现在,更无法展示其未来。因为,跨出这一步,它不是变得焕然一新,就是变得面目全非。它正在成为一匹难以驾驭的野马。
电脑与网络:媒介地理学的颠覆者(第3页)
人正在被迫走一条从主人到奴隶的道路
问:在传播活动中,人是传播的主体,是传播的设计者、操纵者,大众传播媒介必须体现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为人类而存在,为人类而服务。但是,根据您的看法,电脑与网络传播的出现和运作似乎要背离这一宗旨。
答:大众传播媒介作为人造物,就像花果山上一块被撒上尿的石头,经过多年的“日晒雨露”早已经有了灵性,并趋于人化,甚至有被神化的可能。媒介崇拜和媒介迷信正在成为当代社会的新景观。现在,电脑和网络传播又进一步加快了这一进程。可以说,原本为主宰世界、万物师长的人,正在沦落为人造物——大众传播媒介消极、被动的作用对象和操纵对象,并正在被迫走一条从主人到奴隶的道路。
人类传播史上发生的一次次传播革命,虽不是以牺牲以往传播革命中的成果为前提,但往往是以牺牲人类自身的清静、隐私、尊严和自由为代价。对此,传播学家施拉姆在《传播学概论》(1984)中曾说过,人类发明了电视,但如何使用电视正考验着人类的智慧。5
网络传播是对以往诸种传播的一种全新延伸、全面超越和彻底整合,具有强烈的人性化、时尚化、生活化等传播优势和交互性、即时性、多样性等传播特点,可以充分地展示人类的魅力与神奇,最有效地释放其本身的能量与潜力,因而能在短时间内迅速风靡全球。
与此同时,网络传播研究也随之兴起,在许多国际性或全国性新闻学与传播学的研讨会上,讨论电脑与网络传播的论文往往占全部会议论文的一半以上。我国自1994年接入互联网后,许多新闻学、传播学研究者对网络传播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在这一领域辛勤耕耘,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论文和专著的总字数加起来约有一千多万字,但其中“学术泡沫”甚多,真正原创的东西甚少。
当下,网络传播正全面进入人类工作与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影响我们的所见所闻、所说所写,而且制约我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过去“我想”曾是一个自由的天地,如今“我想”只是“众想”的翻版;在以往探究的时代是“专家”独霸,在如今传播的时代是“杂家”通吃。大众媒介与新媒介犹如一柄双刃剑,有利必有弊,如何正确、合理和科学地使用它,正考验着我们人类的智慧。希望网络传播研究者能提供真正有用的智慧和对策。
新的在进步,旧的在改善,“黑色年代”不会出现
问:从发达国家的一些状况看,每一次新的传播革命的发生,都没有使以往的传播手段、传播工具完全萎缩以致消失,就是说新媒介并没有完全取代原有的媒介形态,那您是怎么看待这一现象?您会认为随着网络的兴起,“大众媒介会化为乌有、大众传播者会化为泡沫”吗?
答:的确,新媒介的出现,它不以取代旧媒介为前提和条件。但是,旧媒介在新媒介出现之后,它必须不断地改造和优化自己,否则就有可能“化为乌有”。比如:报纸在广播电视的竞争面前,就在不断改变自己的面貌,过去是一片“字海”,今天是图文并茂。广播在电视和报纸的双重压力之下,也在改变自己,比以往更加亲切、随和、人际化。特别是广播率先引进电话这一人际传播的工具,使得广播媒介一下子变得更加亲切、自然、可爱了。如今广播变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好朋友”,它“从不妨碍我们”,我们可以一边看书,一边干事,一边听广播。但我们看报就必须停下手中的其它事,一心去看,看电视也是同样。不过电视也在改变,过去它没有内容提要和字幕,现在有了;过去它不接进电话,现在也引进了电话。面对网络媒介,三大媒体纷纷上网,建立了有关的网站和主页,将网络技术的优势变为自己的优势。
在历史的长河里,在人类传播媒介演进的过程中,新的在进步,旧的也总是在改善,因此“大众媒介化为乌有、大众传播者化为泡沫”的“黑色年代”不 《电脑与网络:媒介地理学的颠覆者(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