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儿童心理的产生和发展
展状况和客观环境的交互作用,使儿童心理向积极、良好的方向发展。因为,儿童心理是在主客体的交互作用下产生的新需要与儿童原有状况或水平之间产生矛盾而发展的。儿童新的需要在性质、类型、种类和水平大体相同的情况下,由于原有心理发展的水平和性质的不同其矛盾也有所不同。
实际上,儿童新的需要也是在原有心理发展水平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并不是由客观环境直接决定的。新的需要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一种主观反映。这样产生的新需要与儿童原有发展水平之间形成复杂的关系或矛盾,这种矛盾可以是心理发展过程间的矛盾,其中包括同一种心理过程之间的矛盾和不同心理过程之间的矛盾;也可以是个性结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包括同一种成分之间发展水平的矛盾和不同成分之间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也可以是心理发展过程与个性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从性质上看,既可以是一致的矛盾或纯粹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也可以是基本观念相冲突的矛盾,如原有健康兴趣与新的不健康兴趣之间的矛盾。
总之,通过主客体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新的需要与原有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多种多样,极为复杂的。但只有新的需要占据一定地位,或非满足不可的时候,才能形成真正的矛盾,才能够促进心理的发展。其结果,新的需要战胜原有发展水平而占据主导地位,从而为向更高水平发展奠定基础。儿童心理就是这样在反复的矛盾过程中通过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螺旋式上升的。
从儿童心理的矛盾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儿童新需要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它是儿童原有发展水平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大致相同的环境刺激可能对不同的主体产生极为不同的影响。因此,我们选择环境刺激对儿童进行教育时,首先要全面、系统而深入地掌握儿童现有的心理发展状况或水平,通过环境刺激有针对性地引导儿童新的需要和新的矛盾的产生,进而使新的矛盾向预期的方向发展。新需要的产生意味着新矛盾的形成,新矛盾的形成意味着发展的开始。换句话说,没有矛盾就没有发展。心理矛盾、心理冲突或心理疑惑的产生并不是坏事,关键是如何正确、有效地引导矛盾和解决矛盾。
三、儿童心理的整体发展过程
儿童心理是开放的自组织结构,它具有整体性、转换性和自动调节的特性[1](P257)。儿童心理作为一个有机的系统结构,它是自动调节的转换系统的整体。它的含义有:
首先,儿童心理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整体。个体的心理过程之间、个性之间、心理过程和个性之间,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社会意识和个体意识之间都有着内在的联系,它们不是简单相加的结果,而是复杂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整体。在心理活动的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着意识和个性,同时,已经形成的意识和个性也对心理过程和无意识的发展起反作用。
第二,儿童心理的发展是一个连续建构的系统过程。某种环境刺激的影响,不仅对个体心理的某一个方面发挥作用,而且对整个的心理发挥作用;同时,个体心理的变化发展也是连续不断的建构过程,虽然儿童发展的不同阶段表现出根本不同的特点,但“没有一种行为,构成一种绝对的开端,它是嫁接在以前的格式之上的”[3](P15-17)。
第三,个体心理的这种变化是由主体的自动调节来完成的。这种自动调节往往是无意识地进行的,在意识中是不清晰的[1](P259)。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主体的自觉能动性在个体心理的调节中无足轻重。一方面,无意识的东西并不完全是本能的产物,它与意识活动发展也有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自动调节并不完全是无意识地进行,它是意识与无意识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体意识与无意识活动在完整的意识活动中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如果没有意识的能动调控,个体的无意识活动就会迷失方向。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理的自动调节是个体意识活动自动化的结果。总之,不论是儿童个体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还是意识层次和结构的发展,它们都是系统整体的过程。换句话说,个体心理结构由相互协调的特殊链条“连接”而成,链条不同,或连接方式不同,都会使儿童心理结构发生变化。
四、几点启示
1.儿童心理是遗传与环境、主体与客体、成熟与学习相互作用的产物。我们对儿童进行教育时,必须充分考虑儿童的遗传素质和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切不可简单化、格式化。其次,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现状和可能的未来进行分析时,不能简单地从某一个方面或因素考虑,而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查,深入分析他们相互作用的可能结果。
2.要从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儿童心理上产生各种矛盾、冲突或疑惑,其本身并不是坏事,关键是如何引导该矛盾向预期的方向发展。例如,儿童新的不健康需要与原有的正确观念发生矛盾时,如果合理引导,原有正确观念能够战胜新的不健康需要,使原有的观念得到升华。反过来,要纠正儿童原有的不正确观念时,应给予适当的刺激,以引起儿童的某种健康需要,同时不断激发这种积极健康的需要,使它成为儿童内部矛盾的主要方面,使儿童逐步克服不正确的观念,树立正确观念。儿童不论巩固原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还是改造不良的心理品质,都需要心理内部的矛盾斗争。没有矛盾,就没有儿童心理的发展。
3.要用系统论的观点看儿童心理的发展。“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儿童心理是具有连续性整体性和能动性的有机整体,儿童对任何刺激的反映都是他们整个心理的反映,而不是某种心理过程的反映;同时,任何刺激都是对他们整个心理的刺激,而不是某一个过程或某一个方面的刺激。更何况,儿童现有的心理发展水平是他们以往所有心理生活和心理体验的积累,而不是一朝一夕的产物。因此,我们分析和解决儿童心理发展的问题时,既要看他的客观环境,也要看他的主观状态;既要看他的现有水平,也要看他的以往经历。任何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心理经历,有独特的心理加工方式,也有独特的个性结构。不了解儿童心理的独特性和协调性,就难以了解儿童心理的发展,更难以正确教育儿童向健康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丹.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87.
[2] 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3]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4005.html
实际上,儿童新的需要也是在原有心理发展水平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并不是由客观环境直接决定的。新的需要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一种主观反映。这样产生的新需要与儿童原有发展水平之间形成复杂的关系或矛盾,这种矛盾可以是心理发展过程间的矛盾,其中包括同一种心理过程之间的矛盾和不同心理过程之间的矛盾;也可以是个性结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包括同一种成分之间发展水平的矛盾和不同成分之间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也可以是心理发展过程与个性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从性质上看,既可以是一致的矛盾或纯粹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也可以是基本观念相冲突的矛盾,如原有健康兴趣与新的不健康兴趣之间的矛盾。
总之,通过主客体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新的需要与原有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多种多样,极为复杂的。但只有新的需要占据一定地位,或非满足不可的时候,才能形成真正的矛盾,才能够促进心理的发展。其结果,新的需要战胜原有发展水平而占据主导地位,从而为向更高水平发展奠定基础。儿童心理就是这样在反复的矛盾过程中通过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螺旋式上升的。
从儿童心理的矛盾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儿童新需要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它是儿童原有发展水平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大致相同的环境刺激可能对不同的主体产生极为不同的影响。因此,我们选择环境刺激对儿童进行教育时,首先要全面、系统而深入地掌握儿童现有的心理发展状况或水平,通过环境刺激有针对性地引导儿童新的需要和新的矛盾的产生,进而使新的矛盾向预期的方向发展。新需要的产生意味着新矛盾的形成,新矛盾的形成意味着发展的开始。换句话说,没有矛盾就没有发展。心理矛盾、心理冲突或心理疑惑的产生并不是坏事,关键是如何正确、有效地引导矛盾和解决矛盾。
三、儿童心理的整体发展过程
儿童心理是开放的自组织结构,它具有整体性、转换性和自动调节的特性[1](P257)。儿童心理作为一个有机的系统结构,它是自动调节的转换系统的整体。它的含义有:
首先,儿童心理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整体。个体的心理过程之间、个性之间、心理过程和个性之间,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社会意识和个体意识之间都有着内在的联系,它们不是简单相加的结果,而是复杂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整体。在心理活动的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着意识和个性,同时,已经形成的意识和个性也对心理过程和无意识的发展起反作用。
第二,儿童心理的发展是一个连续建构的系统过程。某种环境刺激的影响,不仅对个体心理的某一个方面发挥作用,而且对整个的心理发挥作用;同时,个体心理的变化发展也是连续不断的建构过程,虽然儿童发展的不同阶段表现出根本不同的特点,但“没有一种行为,构成一种绝对的开端,它是嫁接在以前的格式之上的”[3](P15-17)。
第三,个体心理的这种变化是由主体的自动调节来完成的。这种自动调节往往是无意识地进行的,在意识中是不清晰的[1](P259)。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主体的自觉能动性在个体心理的调节中无足轻重。一方面,无意识的东西并不完全是本能的产物,它与意识活动发展也有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自动调节并不完全是无意识地进行,它是意识与无意识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体意识与无意识活动在完整的意识活动中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如果没有意识的能动调控,个体的无意识活动就会迷失方向。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理的自动调节是个体意识活动自动化的结果。总之,不论是儿童个体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还是意识层次和结构的发展,它们都是系统整体的过程。换句话说,个体心理结构由相互协调的特殊链条“连接”而成,链条不同,或连接方式不同,都会使儿童心理结构发生变化。
四、几点启示
1.儿童心理是遗传与环境、主体与客体、成熟与学习相互作用的产物。我们对儿童进行教育时,必须充分考虑儿童的遗传素质和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切不可简单化、格式化。其次,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现状和可能的未来进行分析时,不能简单地从某一个方面或因素考虑,而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查,深入分析他们相互作用的可能结果。
2.要从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儿童心理上产生各种矛盾、冲突或疑惑,其本身并不是坏事,关键是如何引导该矛盾向预期的方向发展。例如,儿童新的不健康需要与原有的正确观念发生矛盾时,如果合理引导,原有正确观念能够战胜新的不健康需要,使原有的观念得到升华。反过来,要纠正儿童原有的不正确观念时,应给予适当的刺激,以引起儿童的某种健康需要,同时不断激发这种积极健康的需要,使它成为儿童内部矛盾的主要方面,使儿童逐步克服不正确的观念,树立正确观念。儿童不论巩固原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还是改造不良的心理品质,都需要心理内部的矛盾斗争。没有矛盾,就没有儿童心理的发展。
3.要用系统论的观点看儿童心理的发展。“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儿童心理是具有连续性整体性和能动性的有机整体,儿童对任何刺激的反映都是他们整个心理的反映,而不是某种心理过程的反映;同时,任何刺激都是对他们整个心理的刺激,而不是某一个过程或某一个方面的刺激。更何况,儿童现有的心理发展水平是他们以往所有心理生活和心理体验的积累,而不是一朝一夕的产物。因此,我们分析和解决儿童心理发展的问题时,既要看他的客观环境,也要看他的主观状态;既要看他的现有水平,也要看他的以往经历。任何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心理经历,有独特的心理加工方式,也有独特的个性结构。不了解儿童心理的独特性和协调性,就难以了解儿童心理的发展,更难以正确教育儿童向健康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丹.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87.
[2] 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3]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试论儿童心理的产生和发展(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