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学校适应研究综述
略有不同,但基本是采用传统的社会测量法(Moreno,1934)的变式。主要区别是采用同伴评定法或是提名法。同伴评定法是单维法,通常是提供给被试一份同班同性别同学的名单,请他们在5点量表上表明自己对每个同学的喜欢程度。积极和消极提名法又称两维法,一般是让被试按照某种准据(如,游戏或学习)提出自己最喜欢的或最不喜欢的同学。按照每个被试从同班同学或同性别同学处得到的提名频次,然后转化为以班或以同性别同学为单位积极和消极提名的标准分数。
三、学校适应的相关研究
(一)同伴关系与学校适应的相关研究
围绕“同伴关系在儿童青少年的发展和社会适应中起的重要作用”这一命题,许多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并进行相关研究。
1.同伴接纳与学业适应
研究表明被同伴拒绝或不受欢迎的儿童其学习成绩普遍低于受欢迎的儿童(Kupersmidt等1993),并且其缺勤率和中途辍学率也很高(Coie等,1990)。Wentael & Asher(1995)研究表明,同伴接纳水平不同的群体在成就动机、自我规范技能、课堂行为、学习声望、教师偏爱等方面均有差异。被拒绝儿童被认为对学习缺乏兴趣,缺少自我肯定、更多冲动行为,很少被老师偏爱,被同学当作差生。被忽视的儿童与一般儿童相比有较高的学习动机,被认为有更多的独立性、较少冲动,有适当的课堂行为,也被老师偏爱。受欢迎儿童与一般儿童相比有更多的助人行为,被同学认为是好学生。
2.同伴接纳与行为适应
同伴关系问题与高水平的内化与外化行为问题相关(DeRosier等1994),他们认为不良的同伴关系对儿童是一种压力性体验,该体验本身会使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加脆弱。因此被同伴拒绝的儿童比没有该体验的儿童以后更易出现行为问题,较长期的同伴拒绝与适应不良相关联。
3.同伴关系良好对学校适应的促进作用
研究发现(Ladd等1987;Ladd,1990)与朋友一起进入学校的同学较少出现适应不良的问题。与朋友共同转学的儿童能很快适应新学校的生活(Hurtup,1996)。Newcomb等(1995)研究还发现,同伴关系良好可以提高个体的自尊感,给彼此提供宣泄的机会,提供情感的支持并促进相互的理解,没有朋友可以导致个体的压抑和焦虑情绪。
4.同伴接纳与孤独感
同伴接纳水平不同的学生的孤独感状况有差异。近年来研究同伴关系与孤独感、焦虑和逃避等问题之间的关系,发现低接纳和不太受欢迎者分别为20.2%和20.0%报告了强烈的孤独感,高接纳者也有7.2%报告了较高的孤独感(邹泓1998)。低接纳和没有互选朋友的儿童在孤独感同伴地位消极评价和社交需要未满足感三个维度的得分均高于高接纳和有互选朋友的儿童,而在社交能力评价上却低于高接纳和有互选朋友的儿童。被同伴拒绝的儿童比其它社交地位的群体相比表达了更强的孤独感和对自己在同伴群体中处境的不满(Asher et al等,1984)。
5.同伴关系与儿童社会性发展
同伴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也大都发生在与学校关联的活动之中,这种影响涉及到儿童的社会性、情绪等的发展,为其正式进入社会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础(Shaffer,1994)。这种影响也会因儿童所在学校及其个人学校经历的不同而不同。
(二)师生关系与学校适应的相关研究
师生关系作为儿童人际关系的一部分,它是学校环境中影响学生学校适应的一个重要变量,它体现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并影响儿童的学业成绩和学校的适应行为。
1.师生关系类型的性别差异
Wyndol(1992)研究揭示了师生关系中,冲突与处罚有显著的差异,女生认为他们从老师处获得更多的支持,男生从同性别同伴中获得更多的支持;Sondra H.Birch等91997)发现,教师报告的师生关系中,和女生有更多的亲密关系,与男生有更多的冲突关系。另一项研究也表明,男生比女生表现更多的对抗性反社会行为(如攻击性),因而更容易发展成冲突性师生关系;反之,女生表现更多的亲社会行为,被期望发展成较密切的、较依赖的师生关系。
2.师生关系与学生学校适应行为
师生关系与儿童早期的学校适应(Ladd,GaryW,1997)研究表明:师生关系与儿童的早期学校适应显著相关。亲密的师生关系与儿童积极的适应结果(如学校喜好、班级参与、学业能力)有关,冲突的师生关系与儿童的消极适应结果有关。
3.师生关系与同伴接纳、学校态度、学业成绩
S.H.Birch & G.W.Ladd(1997,1998)分析了师生关系与儿童行为的关系特征,该研究强调了师生关系对儿童的行为的影响,在师生关系中,教师报告有更多亲密的儿童比较少亲密的儿童在关系评定量表上的分更高、有更多的学校喜好;教师报告有较少依赖的儿童比较多依赖的儿童在学业上的得分更高、有较少孤独感;师生关系中有更多冲突和依赖的儿童有较少学校喜好,同时有更多学校回避和更少的自我指导,师生关系中高亲密的、低依赖、低冲突的儿童在班级中有更多的自我指导。
以上研究注重师生关系的自身特征对儿童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对我们的研究有重要的启示。
(三)行为问题与学校适应的相关研究
1.行为问题与儿童的发展
David,Butler和Goldstein(1972)曾对15000名儿童追踪调查,七岁儿童有14%的儿童有严重的行为问题,另外有8%的儿童有潜伏的行为问题,其中男孩比女孩问题更为严重;Dlweus(1979)对高危儿童从幼儿园追踪到小学三年级发现,在被幼儿园老师评定为有行为问题的儿童,47%的在小学阶段达到了儿童行为核查表的临床阈限值。行为问题不仅影响早期发展,它在青年期和成人期也有一定的表现,还会发展、泛化成其他的形式,如程度更为严重的人格问题和反社会行为倾向等。Rob
2.行为问题与学校适应困难
K.R.WSentzel & S.R.Asher(1995)研究表明:高攻击性、被拒绝的儿童被他们老师理解为显著对学校缺乏兴趣,较少独立性和较多冲动性的学生更常有不感兴趣的课堂行为,而且这些儿童不被老师喜欢,在同伴中不受欢迎。研究还表明被忽视的儿童在某些课堂行为方面与其他组显著不同,其发展潜力也不如一般和受欢迎儿童。攻击性的孩子更有适应困难,害羞的孩子更易被同伴接纳(Chen,-Xinyin等1995)。尤其在中国害羞的孩子更受同伴欢迎,这一点与西方有差异。
(四)情感适应与学校适应的相关研究
1.孤独感与同伴接纳、有无朋友和友谊质量
Asher & Wheeler(1985)表明被拒绝儿童比受欢迎儿童、被忽视和矛盾组儿童报告更多的孤独感,也更多体验社会焦虑。邹泓(1998)研究表明,互选朋友少、同伴接纳水平低的儿童将会体验到较强的孤独感,友谊质量中的积极维度有助于减少孤独感和同伴关系的消极评价以及对社交需要的未满足感,提高对社交能力的自我评价。
2.孤独感与适应行为
Boivin和Hymel(1997)考察了同伴接纳、社会行 《儿童的学校适应研究综述(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4064.html
三、学校适应的相关研究
(一)同伴关系与学校适应的相关研究
围绕“同伴关系在儿童青少年的发展和社会适应中起的重要作用”这一命题,许多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并进行相关研究。
1.同伴接纳与学业适应
研究表明被同伴拒绝或不受欢迎的儿童其学习成绩普遍低于受欢迎的儿童(Kupersmidt等1993),并且其缺勤率和中途辍学率也很高(Coie等,1990)。Wentael & Asher(1995)研究表明,同伴接纳水平不同的群体在成就动机、自我规范技能、课堂行为、学习声望、教师偏爱等方面均有差异。被拒绝儿童被认为对学习缺乏兴趣,缺少自我肯定、更多冲动行为,很少被老师偏爱,被同学当作差生。被忽视的儿童与一般儿童相比有较高的学习动机,被认为有更多的独立性、较少冲动,有适当的课堂行为,也被老师偏爱。受欢迎儿童与一般儿童相比有更多的助人行为,被同学认为是好学生。
2.同伴接纳与行为适应
同伴关系问题与高水平的内化与外化行为问题相关(DeRosier等1994),他们认为不良的同伴关系对儿童是一种压力性体验,该体验本身会使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加脆弱。因此被同伴拒绝的儿童比没有该体验的儿童以后更易出现行为问题,较长期的同伴拒绝与适应不良相关联。
3.同伴关系良好对学校适应的促进作用
研究发现(Ladd等1987;Ladd,1990)与朋友一起进入学校的同学较少出现适应不良的问题。与朋友共同转学的儿童能很快适应新学校的生活(Hurtup,1996)。Newcomb等(1995)研究还发现,同伴关系良好可以提高个体的自尊感,给彼此提供宣泄的机会,提供情感的支持并促进相互的理解,没有朋友可以导致个体的压抑和焦虑情绪。
4.同伴接纳与孤独感
同伴接纳水平不同的学生的孤独感状况有差异。近年来研究同伴关系与孤独感、焦虑和逃避等问题之间的关系,发现低接纳和不太受欢迎者分别为20.2%和20.0%报告了强烈的孤独感,高接纳者也有7.2%报告了较高的孤独感(邹泓1998)。低接纳和没有互选朋友的儿童在孤独感同伴地位消极评价和社交需要未满足感三个维度的得分均高于高接纳和有互选朋友的儿童,而在社交能力评价上却低于高接纳和有互选朋友的儿童。被同伴拒绝的儿童比其它社交地位的群体相比表达了更强的孤独感和对自己在同伴群体中处境的不满(Asher et al等,1984)。
5.同伴关系与儿童社会性发展
同伴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也大都发生在与学校关联的活动之中,这种影响涉及到儿童的社会性、情绪等的发展,为其正式进入社会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础(Shaffer,1994)。这种影响也会因儿童所在学校及其个人学校经历的不同而不同。
(二)师生关系与学校适应的相关研究
师生关系作为儿童人际关系的一部分,它是学校环境中影响学生学校适应的一个重要变量,它体现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并影响儿童的学业成绩和学校的适应行为。
1.师生关系类型的性别差异
Wyndol(1992)研究揭示了师生关系中,冲突与处罚有显著的差异,女生认为他们从老师处获得更多的支持,男生从同性别同伴中获得更多的支持;Sondra H.Birch等91997)发现,教师报告的师生关系中,和女生有更多的亲密关系,与男生有更多的冲突关系。另一项研究也表明,男生比女生表现更多的对抗性反社会行为(如攻击性),因而更容易发展成冲突性师生关系;反之,女生表现更多的亲社会行为,被期望发展成较密切的、较依赖的师生关系。
2.师生关系与学生学校适应行为
师生关系与儿童早期的学校适应(Ladd,GaryW,1997)研究表明:师生关系与儿童的早期学校适应显著相关。亲密的师生关系与儿童积极的适应结果(如学校喜好、班级参与、学业能力)有关,冲突的师生关系与儿童的消极适应结果有关。
3.师生关系与同伴接纳、学校态度、学业成绩
S.H.Birch & G.W.Ladd(1997,1998)分析了师生关系与儿童行为的关系特征,该研究强调了师生关系对儿童的行为的影响,在师生关系中,教师报告有更多亲密的儿童比较少亲密的儿童在关系评定量表上的分更高、有更多的学校喜好;教师报告有较少依赖的儿童比较多依赖的儿童在学业上的得分更高、有较少孤独感;师生关系中有更多冲突和依赖的儿童有较少学校喜好,同时有更多学校回避和更少的自我指导,师生关系中高亲密的、低依赖、低冲突的儿童在班级中有更多的自我指导。
以上研究注重师生关系的自身特征对儿童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对我们的研究有重要的启示。
(三)行为问题与学校适应的相关研究
1.行为问题与儿童的发展
David,Butler和Goldstein(1972)曾对15000名儿童追踪调查,七岁儿童有14%的儿童有严重的行为问题,另外有8%的儿童有潜伏的行为问题,其中男孩比女孩问题更为严重;Dlweus(1979)对高危儿童从幼儿园追踪到小学三年级发现,在被幼儿园老师评定为有行为问题的儿童,47%的在小学阶段达到了儿童行为核查表的临床阈限值。行为问题不仅影响早期发展,它在青年期和成人期也有一定的表现,还会发展、泛化成其他的形式,如程度更为严重的人格问题和反社会行为倾向等。Rob
ins(1996)研究发现在童年期被诊断为有行为问题的儿童,有一半在成年后有反社会行为倾向,而另外的人有其它形式的症状。Webster-Stratton和Herber(1994)总结导致了行为问题持续的几个影响因素:行为问题的广泛性——在多种场合都表现出行为问题的儿童比其它正常儿童或在单一场合出现行为问题的儿童期行为问题更可能持续到成人阶段(Egeland,et,a1,1990)、行为问题的频率和强度——儿童的行为问题出现得越频繁、程度越严重,成人期的反社会行为倾向越强烈,二者存在正相关、行为问题的多样性——儿童时期具有的行为问题形式越多,成人后犯罪的可能性越大。
2.行为问题与学校适应困难
K.R.WSentzel & S.R.Asher(1995)研究表明:高攻击性、被拒绝的儿童被他们老师理解为显著对学校缺乏兴趣,较少独立性和较多冲动性的学生更常有不感兴趣的课堂行为,而且这些儿童不被老师喜欢,在同伴中不受欢迎。研究还表明被忽视的儿童在某些课堂行为方面与其他组显著不同,其发展潜力也不如一般和受欢迎儿童。攻击性的孩子更有适应困难,害羞的孩子更易被同伴接纳(Chen,-Xinyin等1995)。尤其在中国害羞的孩子更受同伴欢迎,这一点与西方有差异。
(四)情感适应与学校适应的相关研究
1.孤独感与同伴接纳、有无朋友和友谊质量
Asher & Wheeler(1985)表明被拒绝儿童比受欢迎儿童、被忽视和矛盾组儿童报告更多的孤独感,也更多体验社会焦虑。邹泓(1998)研究表明,互选朋友少、同伴接纳水平低的儿童将会体验到较强的孤独感,友谊质量中的积极维度有助于减少孤独感和同伴关系的消极评价以及对社交需要的未满足感,提高对社交能力的自我评价。
2.孤独感与适应行为
Boivin和Hymel(1997)考察了同伴接纳、社会行 《儿童的学校适应研究综述(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