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学校适应研究综述
【内容提要】本文针对儿童在学校背景下的学业、人际、行为和情感适应,分别总结分析了学校适应各指标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现状,并指出了目前该研究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和研究思路。
【摘 要 题】学术述评
【关 键 词】儿童学校适应/研究综述
一、关于学校适应的界定
学校适应是一个广义的多维概念,许多研究在涉及学校适应时,也未进行明确的界定,甚至在中文心理学辞典中尚未提及该概念。Raymond J.Corsini(1994)认为学校适应是在学校背景下运用技能和能满足自己需要的程度,儿童可被描述为适应良好和适应不良。Birch(1989)认为学校适应不仅指学生的学校表现,而且包括学生对学校的情感或态度及其参与学校活动的程度。Ladd(1996)的定义被大多数研究采纳,他认为学校适应就是在学校背景下愉快地参与学校活动并获得学业成功的状况。
二、学校适应的指标和测量
由于研究的角度、目的不同,不同研究者采取的指标也不尽相同。学校适应早期研究主要集中考察学生的辍学率、缺勤率(Amble,1967;Coie等1990);后来又以考察儿童的学业成绩、学业进步为重点,强调学生的认知技能的获得;而现在大多数研究针对学校背景下的学业、人际、行为和情感方面的适应(邹泓,1997)。
(一)学业适应的指标和测量
能否顺利完成学业是学校适应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学校、家庭、社会关注的焦点。几乎所有的社会文化团体都强调基本的认知操作能力和学习能力,而这些能力大部分是在学校获得的,它们对成年期的社会适应性也非常重要(Edgerton,1967,1984)。Wentze和Asher(1995)从成就动机、自我规范技能、社会行为、师生关系和学习声望几方面综合评价儿童的学业适应,他们认为这几项指标较为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适应问题。研究者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学业成绩是学习适应的核心指标,这是因为学业成绩既是反映一个人学习效果的客观指标,又是各种学习影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体现,它们对成年期的社会适应性也非常重要(Edgerton,1984)。而且,教师、家长主要是通过学业成绩的高低来对儿童的学习状况做出评判,学生本人也是以学习成绩的高低来评判自己在班级中的学习地位。
(二)行为问题的指标和测量
儿童的行为问题主要指在学校和家庭日常生活中,因适应不良、自我调节困难、缺乏适当的指导帮助以及在一定的外界诱因影响下所产生的行为问题。主要包括攻击、不良习惯、多动、退缩、抑郁等。
一段时间以来,行为适应指标也尚未达到统一。Master等人(1985)用班级戏剧法评价了社会行为,将儿童的社会行为概括为三类:社交——领导行为、攻击——破坏行为、害羞——敏感行为。Derosier考察了外显的和内隐的行为问题(1990),外显的行为问题有过分攻击、破坏纪律、多动等;内隐行为问题如:压抑、焦虑、缺乏自信、退缩、害羞等,这些行为又作为情绪适应的指标,总之,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和兴趣或侧重某一类行为、或全面考察各类相关行为。
儿童行为问题的测量研究较多,但使用的测量工具有些尚不成熟,同智力测验、人格测验一样,每个测验只是测量了编制者自己所定义的行为样本。测量的标准化程度以及信效度也都有待提高,但对一些儿童常见的问题行为还是可以鉴别的。目前在国内外被广泛应用的儿童行为问卷有:Conners等(1978)编制的行为问题问卷,主要用于筛选儿童的多动症。Rutter儿童行为问卷包括父母和教师问卷,目前已被广泛地用到很多国家的儿童行为问题研究,Rutter进行了各种效度检验,该问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较好的适用于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的流行病学的研究工作,也可以较好的适用于区别儿童的情绪障碍和违纪行为。V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是在众多的儿童行为量表中用得较多,内容较全面的一种,我国在1980年引进并制定了中国常模。儿童行为评价系统是较全面评价儿童行为的一个较新的测量工具,除问题行为外,还评价了儿童的积极行为,但这一量表在国内尚无中文修订版。
(三)情绪适应的指标和测量
与学业适应和行为适应相比较,研究者对儿童情绪适应问题研究较少,且主要集中在与同伴关系有关的孤独感、社会焦虑、社交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等方面。
学校背景下的孤独感通常是人际关系和学业不良的结果变量。是学生基于对自己在同伴群体中社交地位和学业水平的知觉而产生的孤单、寂寞、失落、无助和不满的主观情感体验(邹泓,1998)。孤独感的测量主要采用自我报告法。常用的测量工具有Heinlein和Spinne(1985)的11项孤独量表,Marcoen和Brumagne(1985)的28项孤独量表和Asher等人(Asher,Hymel & Renshaw,1984)的24项孤独量表。后来邹泓(1998)修订了孤独问卷,按孤独感(纯情感体验)、对自己社交能力的评价(积极),对目前同伴关系状况的评价(消极)和对重要关系需要未满足程度的知觉4个维度重新编制了问卷,共计21题。
(四)人际适应的指标和测量
儿童在学校背景下的人际关系主要是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它们既是学校适应的一个指标又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
1.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师生间建立的一种多层次、立体结构的交往模式,是师生在互动交往中所形成的认识、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关系,是一种心理关系。师生关系作为儿童人际关系的一部分,它反映了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并影响儿童的学业成绩、学校行为。
早期的师生关系研究,大多是依据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来划分师生关系类型的,利比特、怀特(Lippitt & White,1943)将师生关系分为三种:权威型、放任型、民主型;西尔伯曼把教学情景中的师生关系分为四种类型:依恋型(attachment)、冷漠型(indifference(、关怀型(concern)、拒绝型(rejection)。近年来对于师生关系的类型、特点研究大多是依据依恋理论进行的,C.Howes和她的同事将师生关系分为三类:回避型、安全型、抵制/矛盾型。R.C.Pianta则将师生关系分为三个不同的质的特点:亲密、冲突、依赖。
我国目前许多学者关于师生关系类型的划分与此相仿,如唐武(1996)将师生关系分为紧张型、亲密型、冷漠型;有的直接将亲子关系类型移植到师生关系中。
已有的师生关系研究多以单一的方法去研究师生关系某一方面的特征。如运用问卷法去了解教师对学生行为的知觉,应用访谈法、教师报告法研究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卷入学生学习的情况,运用观察法研究教师的课堂行为对学生的影响等。但目前的师生关系
2.同伴关系
儿童的同伴关系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多水平的网络结构。在同伴关系中,一些人可能是朋友,另一些人可能是玩伴,还有一些人可能仅是认识而已,极少数人可能是竞争对手或敌对关系。同伴接纳和友谊是同伴关系中的两个重要层面(邹泓,1998),代表两种不同的经验,在儿童发展中具有不同的功能。同伴接纳(受欢迎)是一种群体指向的单项结构,反映的是群体成员对个体的态度——喜欢或不喜欢,接纳或排斥。同伴接纳水平是个体在同伴群体中社交地位的反映;友谊关系则是一种以个体为指向的双向结构,反映的是两个个体间的情感联系(Bukowski & Hoza,1989)。
关于同伴接纳的测量已有大量的文献报道。根据研究目的不同,所用的方法也 《儿童的学校适应研究综述》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4064.html
【摘 要 题】学术述评
【关 键 词】儿童学校适应/研究综述
一、关于学校适应的界定
学校适应是一个广义的多维概念,许多研究在涉及学校适应时,也未进行明确的界定,甚至在中文心理学辞典中尚未提及该概念。Raymond J.Corsini(1994)认为学校适应是在学校背景下运用技能和能满足自己需要的程度,儿童可被描述为适应良好和适应不良。Birch(1989)认为学校适应不仅指学生的学校表现,而且包括学生对学校的情感或态度及其参与学校活动的程度。Ladd(1996)的定义被大多数研究采纳,他认为学校适应就是在学校背景下愉快地参与学校活动并获得学业成功的状况。
二、学校适应的指标和测量
由于研究的角度、目的不同,不同研究者采取的指标也不尽相同。学校适应早期研究主要集中考察学生的辍学率、缺勤率(Amble,1967;Coie等1990);后来又以考察儿童的学业成绩、学业进步为重点,强调学生的认知技能的获得;而现在大多数研究针对学校背景下的学业、人际、行为和情感方面的适应(邹泓,1997)。
(一)学业适应的指标和测量
能否顺利完成学业是学校适应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学校、家庭、社会关注的焦点。几乎所有的社会文化团体都强调基本的认知操作能力和学习能力,而这些能力大部分是在学校获得的,它们对成年期的社会适应性也非常重要(Edgerton,1967,1984)。Wentze和Asher(1995)从成就动机、自我规范技能、社会行为、师生关系和学习声望几方面综合评价儿童的学业适应,他们认为这几项指标较为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适应问题。研究者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学业成绩是学习适应的核心指标,这是因为学业成绩既是反映一个人学习效果的客观指标,又是各种学习影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体现,它们对成年期的社会适应性也非常重要(Edgerton,1984)。而且,教师、家长主要是通过学业成绩的高低来对儿童的学习状况做出评判,学生本人也是以学习成绩的高低来评判自己在班级中的学习地位。
(二)行为问题的指标和测量
儿童的行为问题主要指在学校和家庭日常生活中,因适应不良、自我调节困难、缺乏适当的指导帮助以及在一定的外界诱因影响下所产生的行为问题。主要包括攻击、不良习惯、多动、退缩、抑郁等。
一段时间以来,行为适应指标也尚未达到统一。Master等人(1985)用班级戏剧法评价了社会行为,将儿童的社会行为概括为三类:社交——领导行为、攻击——破坏行为、害羞——敏感行为。Derosier考察了外显的和内隐的行为问题(1990),外显的行为问题有过分攻击、破坏纪律、多动等;内隐行为问题如:压抑、焦虑、缺乏自信、退缩、害羞等,这些行为又作为情绪适应的指标,总之,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和兴趣或侧重某一类行为、或全面考察各类相关行为。
儿童行为问题的测量研究较多,但使用的测量工具有些尚不成熟,同智力测验、人格测验一样,每个测验只是测量了编制者自己所定义的行为样本。测量的标准化程度以及信效度也都有待提高,但对一些儿童常见的问题行为还是可以鉴别的。目前在国内外被广泛应用的儿童行为问卷有:Conners等(1978)编制的行为问题问卷,主要用于筛选儿童的多动症。Rutter儿童行为问卷包括父母和教师问卷,目前已被广泛地用到很多国家的儿童行为问题研究,Rutter进行了各种效度检验,该问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较好的适用于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的流行病学的研究工作,也可以较好的适用于区别儿童的情绪障碍和违纪行为。V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是在众多的儿童行为量表中用得较多,内容较全面的一种,我国在1980年引进并制定了中国常模。儿童行为评价系统是较全面评价儿童行为的一个较新的测量工具,除问题行为外,还评价了儿童的积极行为,但这一量表在国内尚无中文修订版。
(三)情绪适应的指标和测量
与学业适应和行为适应相比较,研究者对儿童情绪适应问题研究较少,且主要集中在与同伴关系有关的孤独感、社会焦虑、社交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等方面。
学校背景下的孤独感通常是人际关系和学业不良的结果变量。是学生基于对自己在同伴群体中社交地位和学业水平的知觉而产生的孤单、寂寞、失落、无助和不满的主观情感体验(邹泓,1998)。孤独感的测量主要采用自我报告法。常用的测量工具有Heinlein和Spinne(1985)的11项孤独量表,Marcoen和Brumagne(1985)的28项孤独量表和Asher等人(Asher,Hymel & Renshaw,1984)的24项孤独量表。后来邹泓(1998)修订了孤独问卷,按孤独感(纯情感体验)、对自己社交能力的评价(积极),对目前同伴关系状况的评价(消极)和对重要关系需要未满足程度的知觉4个维度重新编制了问卷,共计21题。
(四)人际适应的指标和测量
儿童在学校背景下的人际关系主要是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它们既是学校适应的一个指标又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
1.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师生间建立的一种多层次、立体结构的交往模式,是师生在互动交往中所形成的认识、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关系,是一种心理关系。师生关系作为儿童人际关系的一部分,它反映了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并影响儿童的学业成绩、学校行为。
早期的师生关系研究,大多是依据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来划分师生关系类型的,利比特、怀特(Lippitt & White,1943)将师生关系分为三种:权威型、放任型、民主型;西尔伯曼把教学情景中的师生关系分为四种类型:依恋型(attachment)、冷漠型(indifference(、关怀型(concern)、拒绝型(rejection)。近年来对于师生关系的类型、特点研究大多是依据依恋理论进行的,C.Howes和她的同事将师生关系分为三类:回避型、安全型、抵制/矛盾型。R.C.Pianta则将师生关系分为三个不同的质的特点:亲密、冲突、依赖。
我国目前许多学者关于师生关系类型的划分与此相仿,如唐武(1996)将师生关系分为紧张型、亲密型、冷漠型;有的直接将亲子关系类型移植到师生关系中。
已有的师生关系研究多以单一的方法去研究师生关系某一方面的特征。如运用问卷法去了解教师对学生行为的知觉,应用访谈法、教师报告法研究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卷入学生学习的情况,运用观察法研究教师的课堂行为对学生的影响等。但目前的师生关系
研究缺少将多种方法结合起来,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结合起来。同时由于使用标准不一致,难以对结果进行比较。
2.同伴关系
儿童的同伴关系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多水平的网络结构。在同伴关系中,一些人可能是朋友,另一些人可能是玩伴,还有一些人可能仅是认识而已,极少数人可能是竞争对手或敌对关系。同伴接纳和友谊是同伴关系中的两个重要层面(邹泓,1998),代表两种不同的经验,在儿童发展中具有不同的功能。同伴接纳(受欢迎)是一种群体指向的单项结构,反映的是群体成员对个体的态度——喜欢或不喜欢,接纳或排斥。同伴接纳水平是个体在同伴群体中社交地位的反映;友谊关系则是一种以个体为指向的双向结构,反映的是两个个体间的情感联系(Bukowski & Hoza,1989)。
关于同伴接纳的测量已有大量的文献报道。根据研究目的不同,所用的方法也 《儿童的学校适应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