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呼唤电视新闻深度报道:从历史发展角度看我国的电视新闻
今年——1993年是我国新闻事业大发展的一年,报纸扩版,广播电视增播,且无论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很大改进,呈现出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
以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为例,根据《中国电视报》4月19日的节目表匡算,第一、二套节目一天总播出为1985分钟,比去年(511月2日为对照)增加约6.2%;两套节目中播出的新闻类(包括信息、专题节目)节目为605分钟,占总播出量的30.5%(教育类节目为490分钟,占24.2%,文娱节目为599分钟,占30.2%;服务类节目为75分钟,占3.8%;其余为广告时间,约为216分钟,占10.9%)。详见下表:(注)新闻类教育类文娱类服务类广告总计
播时一355秒180秒370秒45秒120秒1070秒
所占比例(%)33.216.834.64.211.2100.0
播时二250秒310秒229秒30秒96秒915秒
所占比例(%)27.333.925.03.310.5100.0
(注1:由于杂志、板块节目增多,有些内容划分不太清楚,如午间新闻加气象共20秒全算是新闻类了。)
(注2:(一)为第一套节目,单位为分钟,下同)
从播出比例看,第一套节目新闻、娱乐并重,第二套节目教育节目比例最大。与去年相比,两套节目中新闻共增加了190分钟,节目比例增加了8.3个百分点。首播(非整个节目重播的)的新闻节目从去年的每天200分钟左右猛增到近400分钟,新闻的地位提高不少。
当新闻节目占有相当比例之后,应如何设计好新闻节目的结构,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
从现状来看,电视新闻中增加较多的是动态新闻(综合新闻节目)。动态新闻的播报是电视的长处,即反应迅速、声画并茂;但也存在不足,即简约、肤浅,对事物的反映不够深入、全面。这一缺点在我国新闻中一度表现更为突出。外国专家约翰.沃伦曾在分析了我国的电视新闻后指出:在新闻报道中“中国电视……没能提供多少比一闪而过的电视图像更多的东西。……一次又一次送到电视观众眼前的是在国际舞台上发生冲突的战斗群体的画面,而有关冲突的原因和意义的线索却几乎没有。即使是有关政府官员及其活动的新闻,着重点都放在单纯的活动和会议上,几乎完全忽视了要把单纯的访问放到易于理解的上下文中”。(见《上海广播电视研究》1989年第一期)这段话主要针对的是动态新闻质量低下的问题,同时也隐含着对新闻报道形式单一的看法。
对于动态新闻质量如何提高,本文不做探讨,只想从报纸发展和外国电视新闻的发展历程中,对新闻深度报道做一些论述。
17世纪出现现代意义的报纸新闻后,经过一个多世纪,到本世纪初报纸上开始出现了深度报道(又称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分析报道等)。深度报道,顾名思义,是一种全面、深入的新闻报道形式。它不仅交代事实,更侧重于揭示、说明事实产生的原因、发展过程及其后果,它对事实进行解释、分析,使受众对新闻事实的本质与意义有全面、纵深的理解。
种报道形式在20年代末30年代初震撼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中蓬勃发展起来,到40年代趋于成熟。有人对1900年到1970年的《纽约时报》进行了抽样调查;在这70年报纸的头版新闻中,深度报道的比例从13%增加到43%。这一数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报纸新闻从单纯注重动态新闻向动态新闻与深度报道并重的变化。电视新闻虽出现较晚,但在发达国家电视发展史上也走了一条由浅入深的道路。
50年代上半叶开始加强电视新闻报道,同时在美国电视上就出现了与动态新闻配合的深度报道,如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现在请看》节目。60年代和70年代是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蓬勃发展的时期,这时期的佼佼者是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创办于1968年的《60分钟》新闻时事杂志节目。节目在内容与形式上都吸取新闻杂志的长处,扩大报道面,及时反映社会热点;使此前美国电视新闻中存在的报道面窄、不能反映社会面貌,及新闻内容肤浅,使人不知所云等问题得到一定的改善。美国一些社会学家甚至这样说:要想了解美国现今社会和人民就去看《60分钟》。节目推出后在很短时间内就创收视率最高记录。随后美国其他广播公司也相继推出了各自的深度报道节目。
电视新闻这一由浅到深的变化不能说是与报纸发展的巧合,而应看作是一种规律:媒介的社会消费量达到一定规模,有了相当的社会接触率之后,受众对它的传播内容的质量要求就会突出出来。受众对新闻的要求不仅有更迅速、准确、接近的方面,更重要的还是对新闻事实进行深入加工,使之更利于理解、利用的新要求。也就是说,当 《时代呼唤电视新闻深度报道:从历史发展角度看我国的电视新闻》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4067.html
以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为例,根据《中国电视报》4月19日的节目表匡算,第一、二套节目一天总播出为1985分钟,比去年(511月2日为对照)增加约6.2%;两套节目中播出的新闻类(包括信息、专题节目)节目为605分钟,占总播出量的30.5%(教育类节目为490分钟,占24.2%,文娱节目为599分钟,占30.2%;服务类节目为75分钟,占3.8%;其余为广告时间,约为216分钟,占10.9%)。详见下表:(注)新闻类教育类文娱类服务类广告总计
播时一355秒180秒370秒45秒120秒1070秒
所占比例(%)33.216.834.64.211.2100.0
播时二250秒310秒229秒30秒96秒915秒
所占比例(%)27.333.925.03.310.5100.0
(注1:由于杂志、板块节目增多,有些内容划分不太清楚,如午间新闻加气象共20秒全算是新闻类了。)
(注2:(一)为第一套节目,单位为分钟,下同)
从播出比例看,第一套节目新闻、娱乐并重,第二套节目教育节目比例最大。与去年相比,两套节目中新闻共增加了190分钟,节目比例增加了8.3个百分点。首播(非整个节目重播的)的新闻节目从去年的每天200分钟左右猛增到近400分钟,新闻的地位提高不少。
当新闻节目占有相当比例之后,应如何设计好新闻节目的结构,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
从现状来看,电视新闻中增加较多的是动态新闻(综合新闻节目)。动态新闻的播报是电视的长处,即反应迅速、声画并茂;但也存在不足,即简约、肤浅,对事物的反映不够深入、全面。这一缺点在我国新闻中一度表现更为突出。外国专家约翰.沃伦曾在分析了我国的电视新闻后指出:在新闻报道中“中国电视……没能提供多少比一闪而过的电视图像更多的东西。……一次又一次送到电视观众眼前的是在国际舞台上发生冲突的战斗群体的画面,而有关冲突的原因和意义的线索却几乎没有。即使是有关政府官员及其活动的新闻,着重点都放在单纯的活动和会议上,几乎完全忽视了要把单纯的访问放到易于理解的上下文中”。(见《上海广播电视研究》1989年第一期)这段话主要针对的是动态新闻质量低下的问题,同时也隐含着对新闻报道形式单一的看法。
对于动态新闻质量如何提高,本文不做探讨,只想从报纸发展和外国电视新闻的发展历程中,对新闻深度报道做一些论述。
17世纪出现现代意义的报纸新闻后,经过一个多世纪,到本世纪初报纸上开始出现了深度报道(又称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分析报道等)。深度报道,顾名思义,是一种全面、深入的新闻报道形式。它不仅交代事实,更侧重于揭示、说明事实产生的原因、发展过程及其后果,它对事实进行解释、分析,使受众对新闻事实的本质与意义有全面、纵深的理解。
种报道形式在20年代末30年代初震撼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中蓬勃发展起来,到40年代趋于成熟。有人对1900年到1970年的《纽约时报》进行了抽样调查;在这70年报纸的头版新闻中,深度报道的比例从13%增加到43%。这一数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报纸新闻从单纯注重动态新闻向动态新闻与深度报道并重的变化。电视新闻虽出现较晚,但在发达国家电视发展史上也走了一条由浅入深的道路。
50年代上半叶开始加强电视新闻报道,同时在美国电视上就出现了与动态新闻配合的深度报道,如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现在请看》节目。60年代和70年代是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蓬勃发展的时期,这时期的佼佼者是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创办于1968年的《60分钟》新闻时事杂志节目。节目在内容与形式上都吸取新闻杂志的长处,扩大报道面,及时反映社会热点;使此前美国电视新闻中存在的报道面窄、不能反映社会面貌,及新闻内容肤浅,使人不知所云等问题得到一定的改善。美国一些社会学家甚至这样说:要想了解美国现今社会和人民就去看《60分钟》。节目推出后在很短时间内就创收视率最高记录。随后美国其他广播公司也相继推出了各自的深度报道节目。
电视新闻这一由浅到深的变化不能说是与报纸发展的巧合,而应看作是一种规律:媒介的社会消费量达到一定规模,有了相当的社会接触率之后,受众对它的传播内容的质量要求就会突出出来。受众对新闻的要求不仅有更迅速、准确、接近的方面,更重要的还是对新闻事实进行深入加工,使之更利于理解、利用的新要求。也就是说,当 《时代呼唤电视新闻深度报道:从历史发展角度看我国的电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