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文史论文 >> 新闻传媒学论文 >> 正文

相互背景下的传统媒体与因特网生存逻辑


是传统的大众媒体。传统的报纸则多为围绕Us而展开,尽管在谈分众化,分众或曰小众毕竟是“众”,有着一定的数量,这些人具有的同质化程度不过更高而已,而绝非孤立的“个人”。杰克·富勒在谈到电子报纸与一般纸质报纸并存时说:“……那么所有电子报纸就必须开展总汇式新闻报道,从而使主编们能就哪些是共同体成员每天应当知道的基本信息、哪些是只有一般吸引力的稿件作出判断”,“同样,一家报纸想要在信息传递方式的变革中存活下来,就必须牢牢地把握住一点,那就是就人们需要了解的事件提供全面而连贯的每日报道”。(24)前者讲电子报纸,后者谈纸质报纸。单单表述上的“总汇式”、“共同体成员”、“人们”就都强调了新闻价值的“Us”的取向,在以“Us”为基础的情况下再寻求个性化的“Me”。

   
相互背景下的传统媒体与因特网生存逻辑(第6页)  
总之,任何一种传播媒介都是适应社会的需要,并且,在技术上成为可能的新媒介出现过程中,社会需要是作为一种动力机制而起作用的。因此,随着新媒介拥有的起源于适应社会需要的媒介特性的逐步展开,逐步为社会所接受,它也就必然会逐步培养起人们的信息接受习惯、信息接受方式,从而“媒介”与“人”的关系得以大体上稳定下来。梅尔文·德弗勒把此颇为准确地称为“媒介系统依赖论”。这实际上进而规定了媒介与人之间的另一种现实关系:“结构—功能”关系。美国印第安那大学的莫里斯和奥根认为,因特网是一种多层面的大众媒介(multifaceted mass media)(25),也正是在表达一种对“因特网—人”的“结构—功能”关系的认识。因特网的多层面特性即表明它具有多维的包容性:其中既可以承载大众传播,又可以承载人际传播,还可以承载组织传播等等。自现代意义上的报纸出现以后,广播、电视也相继出现,并且至今仍是最主要的信息传播媒介,在“结构—功能”关系上,传统媒介一直都有一种意识形态性的价值取向,在媒介系统依赖方面,“媒介之于人”的重媒介主导地位的特征较为明显。重意识形态必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国家而有所不同,在同一个国家、社会不同的历史阶段有所不同。 美国传播学研究中反复证实的媒介趋向于“维持现状”(maintain the status quo)就典型地证明了这一点。具体到传播过程中,通过诸如“新闻价值观”、“议程设置—建构”、“守门行为”、“传播效果的心像理论”等等来将特定的意识形态性浸透到日常的信息传播中去。笔者认为,因特网内含的“人之于媒介”,既强调了人的主体性地位,同时又给予了恢复媒介之为媒介的本体论地位的可能性。如果说“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提出是对媒介主导模式的一种反叛的话,那么,“人们利用媒介做什么”的提问方式对因特网而言就具有了普遍而实在的意义。


   

《相互背景下的传统媒体与因特网生存逻辑(第6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4071.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新闻传媒学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