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特殊群体艾滋病防治干预工作的思考
到有效遏制;从长远来说,能让现存的性服务者和有可能成为性服务者的其他女性都有能力远离这个行业,依靠不违反国家法律的职业来生活。这种能力的赋予,不仅是让现在的和潜在的性服务者保护了她们自己,而且保护这个社会其他成员。
结语
本文的目的并不在于否定以往的干预工作,以往的干预工作虽然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是,其成效也有目共睹。然而,在艾滋病防治干预工作中,始终有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为什么那些有着不安全行为的艾滋病高危人士,要弃“正确的”知识于不顾,而偏偏执著于“危险的”行为?本文前述的分析表明,高危人群的行为既是社会文化因素影响的结果,也是他们与干预工作互动的结果。任何一个被社会界定为“艾滋病高危人群”的人,并不会被动地去接受这个身份,他会对这个身份做出相应的反应,或抵抗,或不认同,或坦然面对。他会对关于艾滋病的知识做出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并在具体的文化场景中选择自己应该做出怎样的行为。艾滋病防治干预工作应该关注到他们的这种主体能动性,并创造条件,让这种能动性能发挥释放出来,引导他们去改变自己的处境。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它要求承担干预工作者首先得理解高危人群的生存环境,理解他们的生活经验,理解他们怎样把自己对世界的认知转化为行动,唯有如此,干预工作才能真正以被干预者为中心,才能更进一步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张学军.皮肤性病学(第五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美]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M].程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3]周家荣,廉永杰.艾滋病高危行为的伦理分析与公共伦理政策选择[J].伦理学研究,2008,(4).
[4][美]欧文·戈夫曼,污名——受损身份管理札记[M].宋立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对特殊群体艾滋病防治干预工作的思考(第4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4093.html
结语
本文的目的并不在于否定以往的干预工作,以往的干预工作虽然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是,其成效也有目共睹。然而,在艾滋病防治干预工作中,始终有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为什么那些有着不安全行为的艾滋病高危人士,要弃“正确的”知识于不顾,而偏偏执著于“危险的”行为?本文前述的分析表明,高危人群的行为既是社会文化因素影响的结果,也是他们与干预工作互动的结果。任何一个被社会界定为“艾滋病高危人群”的人,并不会被动地去接受这个身份,他会对这个身份做出相应的反应,或抵抗,或不认同,或坦然面对。他会对关于艾滋病的知识做出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并在具体的文化场景中选择自己应该做出怎样的行为。艾滋病防治干预工作应该关注到他们的这种主体能动性,并创造条件,让这种能动性能发挥释放出来,引导他们去改变自己的处境。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它要求承担干预工作者首先得理解高危人群的生存环境,理解他们的生活经验,理解他们怎样把自己对世界的认知转化为行动,唯有如此,干预工作才能真正以被干预者为中心,才能更进一步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张学军.皮肤性病学(第五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美]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M].程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3]周家荣,廉永杰.艾滋病高危行为的伦理分析与公共伦理政策选择[J].伦理学研究,2008,(4).
[4][美]欧文·戈夫曼,污名——受损身份管理札记[M].宋立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对特殊群体艾滋病防治干预工作的思考(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