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认知:认识人类认知与学习的新窗口
多语言的自然环境,在某一种语言占主导的地区适用性存在局限,因此,研究者又发展一些基于书本阅读的第二语言学习方案。在这类学习方案中,大量以第二语言为媒介的有趣故事书被呈现于儿童的学习环境中,教师和家长鼓励儿童共同阅读和分享经验。多项研究结果表明,当儿童沉浸在有意义的情境中,虽然没有对语法和词汇学习的紧密控制,他们可以进行基于语境的语言学习,这不仅可以使他们学会目标语言,而且会发展起对目标语言及其阅读的积极态度[21]。
从生理基础和适用范围上看,内隐和外显认知机制存在一定的分离,但应当注意的是几乎所有复杂的知识都是通过二者的协同作用而获得,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运用的,意识性的、外显的认知系统和自动化的、内隐的认知系统之间存在协调和相互促进的关系。杨治良等认为[22],内隐和外显认知机制是相辅相成的,是独立性与协同性的统一,可以用一座大厦的框架结构来描述。在这个模型中,内隐就像框架结构中的钢筋部分,外显就像框架结构中的水泥部分。在任何一种水平、一个层面上,外显和内隐都是一个有机的亦或是复杂的结合体。
事实上,研究表明,将两种机制结合运用于学习中,以先内隐后外显的认知方式进行的学习,其效率远远高于任何一种机制的学习。应用人工语法范式进行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协同作用的研究[23]发现,先进行内隐性认识任务再进行外显认识任务组的成绩显著高于单独进行内隐性认识组和外显性认识组,同时也高于先进行外显认识再进行内隐认识组。一系列对比性回溯研究表明,童年期被动性目标语言接触经验有助于个体在成年期对目标语言的后续学习,特别是目标语的听说经验可以全面促进个体的目标语学习[24]。这些研究结果提示,由于内隐机制在认知系统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如果在外显教学前有一定量的内隐知识做基础,就可能大大提高教学的效果,最大限度地促进儿童的学习。目前有关内隐机制和外显机制的协同促进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关于利用内隐认知机制促进病人康复的研究多集中在遗忘症上。研究表明,多数遗忘症患者在失去以逻辑分析为基础、需要有意控制的外显学习能力后,但仍存在内隐学习能力,能够对新刺激或新技能进行学习或者能够重新学习以前被遗忘的信息或技能,因而对遗忘症患者的康复治疗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引起遗忘症的脑部病变很多,病毒性脑感染是其中常见的一种,这种患者通常有不同程度的外显记忆丧失现象。Toronto大学的研究者Schacter认为,可以利用启动系统来帮助遗忘症患者适应生活,完成一些特定的任务。他设计出了一套特定方法,教给一个叫Gloria H.的患者数百个程序和规则,使她成功胜任数据输入员的工作[25]。比如,为了教她学会计算机的“保存”命令,他们首先给她呈现一个句子,“储存数据要输入SAVE”。然后要求她完成漏掉最后一个字母"E"的句子。当她掌握后,他们就要求她完成遗漏两个字母"VE"的句子,这样直到她能够填出SAVE全部四个字母。在多次重复以后,命令和词之间的联系就变得自动化了。但是即使患者学会了输入计算机数据之后,也不能外显地描述输入程序的一些细节,好像她的手指是自动完成的。此外Glisky等曾采用模糊线索的方法帮助大脑受损病人学习计算机操作[27]。上述研究为遗忘症患者的康复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综上所述,内隐认知过程的发现和研究为人类提供了认识自身认知能力的新窗口,揭示出人类存在多种认知加工机制,并为认识和促进儿童认知发展、促进外显认知损伤个体的康复提供了新的途径和可能性。可以说,内隐认知是人类认知及其发展的宝贵资源之一。并当然就目前的研究来看,有关内隐认知的研究还存在一定局限性。比如,有关内隐认知的研究大多在实验室内进行,而这种实验室研究和儿童真实的认知发展过程不是完全匹配的,两者在认知的复杂性和持久性上都有区别,不可能将某个经典的内隐认知实验等同于人类从婴儿期到成人期的发展全过程,因此应进一步在真实生活中研究内隐认知。其次应该明确,外显和内隐并不完全分离,它们是人类完整认知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可绝对孤立而论,今后的研究还应该重视二者的结合与协同促进问题,以更好地认识人类认知系统并促进个体发展。
【参考文献】
[1] Montalvo,G.,lindner,R.W.,Cognition and motivation:applied to instruction,Needham Heights,MA:Pearson Custom Publication,1999.
[2] Schneider,W.,'Research on memory development:historical trends and current themse',Internation
[3] Anooshian,L.J.,'Implicit and explicit memory in childhood:A review of relevant theory and research',Child Study Journal,1998,28:17-54.
[4] Stadler,M.A.,Frensch,P.A.,Handbook of implicit learning,Thousand Oaks Publications,1998.
[5] Ellis,N.C.,Implicit and explicit learning of languages,London:Academic Sage Press,1994.
[6] Lewicki,P.,Czyzewska,M.& Hoffman,H.,'Unconscious acquisition of complex procedural knowledge',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 and cognition,1987,13:523-530.
[7] Manza,L.,Zizak,D.& Reber,A.S.,'Artificial grammar learningand the mere exposure effect:emotional preference tasks and theimplicit learning   《内隐认知:认识人类认知与学习的新窗口(第3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4137.html
从生理基础和适用范围上看,内隐和外显认知机制存在一定的分离,但应当注意的是几乎所有复杂的知识都是通过二者的协同作用而获得,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运用的,意识性的、外显的认知系统和自动化的、内隐的认知系统之间存在协调和相互促进的关系。杨治良等认为[22],内隐和外显认知机制是相辅相成的,是独立性与协同性的统一,可以用一座大厦的框架结构来描述。在这个模型中,内隐就像框架结构中的钢筋部分,外显就像框架结构中的水泥部分。在任何一种水平、一个层面上,外显和内隐都是一个有机的亦或是复杂的结合体。
事实上,研究表明,将两种机制结合运用于学习中,以先内隐后外显的认知方式进行的学习,其效率远远高于任何一种机制的学习。应用人工语法范式进行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协同作用的研究[23]发现,先进行内隐性认识任务再进行外显认识任务组的成绩显著高于单独进行内隐性认识组和外显性认识组,同时也高于先进行外显认识再进行内隐认识组。一系列对比性回溯研究表明,童年期被动性目标语言接触经验有助于个体在成年期对目标语言的后续学习,特别是目标语的听说经验可以全面促进个体的目标语学习[24]。这些研究结果提示,由于内隐机制在认知系统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如果在外显教学前有一定量的内隐知识做基础,就可能大大提高教学的效果,最大限度地促进儿童的学习。目前有关内隐机制和外显机制的协同促进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关于利用内隐认知机制促进病人康复的研究多集中在遗忘症上。研究表明,多数遗忘症患者在失去以逻辑分析为基础、需要有意控制的外显学习能力后,但仍存在内隐学习能力,能够对新刺激或新技能进行学习或者能够重新学习以前被遗忘的信息或技能,因而对遗忘症患者的康复治疗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引起遗忘症的脑部病变很多,病毒性脑感染是其中常见的一种,这种患者通常有不同程度的外显记忆丧失现象。Toronto大学的研究者Schacter认为,可以利用启动系统来帮助遗忘症患者适应生活,完成一些特定的任务。他设计出了一套特定方法,教给一个叫Gloria H.的患者数百个程序和规则,使她成功胜任数据输入员的工作[25]。比如,为了教她学会计算机的“保存”命令,他们首先给她呈现一个句子,“储存数据要输入SAVE”。然后要求她完成漏掉最后一个字母"E"的句子。当她掌握后,他们就要求她完成遗漏两个字母"VE"的句子,这样直到她能够填出SAVE全部四个字母。在多次重复以后,命令和词之间的联系就变得自动化了。但是即使患者学会了输入计算机数据之后,也不能外显地描述输入程序的一些细节,好像她的手指是自动完成的。此外Glisky等曾采用模糊线索的方法帮助大脑受损病人学习计算机操作[27]。上述研究为遗忘症患者的康复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综上所述,内隐认知过程的发现和研究为人类提供了认识自身认知能力的新窗口,揭示出人类存在多种认知加工机制,并为认识和促进儿童认知发展、促进外显认知损伤个体的康复提供了新的途径和可能性。可以说,内隐认知是人类认知及其发展的宝贵资源之一。并当然就目前的研究来看,有关内隐认知的研究还存在一定局限性。比如,有关内隐认知的研究大多在实验室内进行,而这种实验室研究和儿童真实的认知发展过程不是完全匹配的,两者在认知的复杂性和持久性上都有区别,不可能将某个经典的内隐认知实验等同于人类从婴儿期到成人期的发展全过程,因此应进一步在真实生活中研究内隐认知。其次应该明确,外显和内隐并不完全分离,它们是人类完整认知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可绝对孤立而论,今后的研究还应该重视二者的结合与协同促进问题,以更好地认识人类认知系统并促进个体发展。
【参考文献】
[1] Montalvo,G.,lindner,R.W.,Cognition and motivation:applied to instruction,Needham Heights,MA:Pearson Custom Publication,1999.
[2] Schneider,W.,'Research on memory development:historical trends and current themse',Internation
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2000,24:407-420.
[3] Anooshian,L.J.,'Implicit and explicit memory in childhood:A review of relevant theory and research',Child Study Journal,1998,28:17-54.
[4] Stadler,M.A.,Frensch,P.A.,Handbook of implicit learning,Thousand Oaks Publications,1998.
[5] Ellis,N.C.,Implicit and explicit learning of languages,London:Academic Sage Press,1994.
[6] Lewicki,P.,Czyzewska,M.& Hoffman,H.,'Unconscious acquisition of complex procedural knowledge',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 and cognition,1987,13:523-530.
[7] Manza,L.,Zizak,D.& Reber,A.S.,'Artificial grammar learningand the mere exposure effect:emotional preference tasks and theimplicit learning   《内隐认知:认识人类认知与学习的新窗口(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