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前不久,在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第21次集体学习时,胡锦涛同志强调: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坚持科学发展观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确立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总体思路。实现社会和谐,是科学发展观在社会发展形态上的根本要求。科学发展观所蕴含的科学精神、原则和方法,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根本的指导意义和促进作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稳步、健康、扎实地向前推进,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重大战略任务。
一、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指针
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它从发展的角度科学回答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问题,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指南。 第一,科学发展观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本质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正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社会和谐的实现程度,就是人自身发展需求的现实满足程度。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上,使全体社会成员的尊严都得到维护,权利都得到保障,价值都得到提升,从而促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人不仅是社会和谐的受益者,更是社会和谐的推动者。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既是为了最广大人民,同时也要依靠最广大人民。只有动员全体社会成员自觉参与,和谐社会的建设才能不断进入更高境界。可以说,离开了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原则,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就失去了根本意义和力量源泉,就不可能获得成功。 第二,科学发展观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规律。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科学发展观突出强调了发展的为民性、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这实际上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始终遵循的基本规律。古往今来,贫困是社会不和谐最主要的根源,而发展是消除贫困的根本途径。富裕不一定和谐,但贫困必然导致不和谐。马克思曾经指出,如
果没有生产力的充分发展,就只会有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然重新开始争夺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离开发展这个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和谐社会建设所要求的发展,就是科学发展观所规定的发展。只有坚持发展的为民性,才能使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睦相处,不断焕发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热情;只有坚持发展的全面性,才能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为和谐社会建设创造有利条件;只有坚持发展的协调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矛盾,减轻社会振荡,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良好环境;只有坚持发展的可持续性,才能使和谐社会建设利在当代、惠及子孙,始终充满旺盛的生机和活力。一句话,只有遵循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才能取得成功。 第三,科学发展观确立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始终坚持的根本原则。科学发展观既把发展作为永无止境的目标追求,同时又把和谐作为发展的应有之义,坚持了社会发展与和谐的有机统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一开始就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所规定的这一正确原则,努力在发展中促进社会和谐,在和谐中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是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的情况下着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如果离开发展去片面追求社会和谐,结果不仅会使和谐本身失去应有的价值,而且还会使整个社会停滞不前;另一方面,我国又是在社会利益格局深刻变动以及由此引发的不和谐因素日趋增多的情况下来建设小康社会的,如果只顾发展而无视人们对社会和谐的迫切要求,不仅难以更快更好地发展,就是发展起来了,也只能是一个广大人民无法接受的畸形社会。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战略任务,就是为了把发展与和谐历史地统一起来,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 第四,科学发展观生动展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科学思想方法。从方法论的角度看,科学发展观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方法集中而生动的展示。比如,它对以人为本原则的倡导,生动展示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它对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倡导,生动展示了运用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认识和处理问题的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这些科学思想方法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必不可少的。和谐社会建设是广大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自己幸福生活的宏伟事业,它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自觉运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想问题、作决策、抓工作,以利于把最广大人民的力量和智慧凝聚到这一伟大事业中来;和谐社会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自觉运用联系的观点做好统筹兼顾的工作,使这一工程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协调一致地运转;和谐社会建设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它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自觉运用发展的观点搞好前瞻性筹划,坚持用创新的思
路和办法去不断开拓和谐社会建设的新格局。 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由之路 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东方大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是空前艰巨、空前复杂的事业。全党和全国人民必须做好长期艰苦奋斗的精神准备。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要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位。这是我们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由之路。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进步,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前提。科学发展观体现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最根本的就是促进和保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不是独立于现实社会形态的实践活动,它始终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进步相伴随的,是以后者为前提条件的。物质文明始终是和谐社会建设必需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物质贫乏、共同贫穷的社会,而是一个物质文明发达、全社会共同富裕的社会。物质文明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政治关系、政治意识、政治行为和整个社会的政治制度等,也制约着社会的教育、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以及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物质文明上不去,和谐社会建设就成了一句空话。政治文明是和谐社会建设必需的政治保障。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它不仅体现为不断完善的制度规范,也表现为不断提升的政治伦理;不仅体现为井然的政治秩序,也表现为人们普遍享有的民主权利和平等关系;不仅体现为社会管理者政治上的高素质,也表现为社会成员对人类现代文明基本原则的尊重和崇尚。政治文明建设搞好了,和谐社会建设才能顺利地向前推进。精神文明是实现社会和谐不可缺少的思想基础。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人们拥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才能为和谐社会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可以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能否扎实推进,关键取决于我们能否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好。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强大动力。在我国,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主体力量。马克思曾经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人民群众参与和谐社会建设所争取的一切,也同他们的现实利益密切相关。在现实条件下,由于利益主体呈多元化趋势,人民群众既有共同利益,又有不同利益。因此我们党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从社会价值取向上讲,就是要协调好全社会各方面、各阶层的利益关系,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
全体人民。近些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原有的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上分配不公、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比较突出,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分享出现一些失衡现象。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劳动群众就会日益丧失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不可能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身到和谐社会建设中去。因此,党和政府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从坚持以人为本的高度,进一步调整并不断优化利益分配格局,并采取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等措施,让不同利益主体按照各得其所的原则分享发展的成果,使全体人民都能越来越多地获取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利益。只有这样,才能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凝聚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上来,使这一建设的动力源泉充分涌流,真正形成“不尽长江滚滚来”的雄壮气势。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社会、自然之间的良性互动,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保障。科学发展观以实现人、社会、自然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为基本着眼点。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们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最重要的途径。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是一个有效利用人力资源、社会资源、自然资源造福于民的过程。而要使人力资源、社会资源、自然资源持久满足和谐社会建设的需求,就必须实现人、社会、自然三者的良性互动:通过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既为社会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又减轻对自然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通过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提高经济社会建设整体效益,既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越来越好的社会环境和条件,又防止社会因不堪重负而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通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界的再生循环能力,既使人们从大自然那里不断获得正面回报,又使社会的繁荣发展获得生态文明支持。在我国现阶段,自然资源严重不足,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又是靠自然资源的高消耗来实现的,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只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正确处理人、社会、自然三者的相互关系,把讲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人文效益有机统一起来,我们的和谐社会建设才能有越来越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不断开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新境界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一个时代性的崭新课题,又是一个不断开拓进取的动态过程。在未来征途上,我们要立足新的实践,自觉按照科学发展观所贯穿的基本原则和精神,不断开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新思路和新境界。 要把以人为本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原则。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一位的也是最根本的要求,就是高扬以人为本的旗帜,使之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始终处于主导和核心地位。当前和今后一段
时期,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一切妨碍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逐步更新,一切束缚人的全面发展的做法和陋习都要逐渐改变,一切影响人的全面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逐渐革除。要在生产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尽其所能地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要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进一步加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力度,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