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行政管理 >> 哲学理论论文 >> 正文

关于单个的人的基督教生存论——祁克果宗教哲学思想述评(上)


bsp;Press,1988
TDIO Three Discourses on Imagined Occasion, ed. and tran. Howard V.Hong and Edna H.Hong.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3
TA Two Ages: The Age of Revolution and the Present Age, tran.Howard V.Hong and Edna H.Hong.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8
UDVS Upbuilding Discourses in Various Spirits, ed.and tran. Howard V. Hong and Edna H.Hong.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3
WL Works of Love: Some Christian Reflection in the Form of Discourses, tran. Howard V.Hong and Edna H.Hong.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2


导言


祁克果(Soren Kierkegaard,1813-1855) 是19世纪著名的宗教思想家,他对20世纪的哲学与神学思想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他 1813 年出生于丹麦的哥本哈根,1830年进入哥本哈根大学攻读神学与哲学。1840年取得神学学位。 同年与瑞金娜定婚,但很快解除了婚约。这期间他经历到重大的思想变化,最终定意要成为一个宗教作家, 并开始了多产的写作生涯。1846年他曾想结束自己的写作生涯,去乡村作一个牧师, 但因与《海盗报》的争论使其放弃了这个念头。在后期,他曾以真理的见证人为主题, 激烈地评击丹麦的国家教会。祁克果1955年在哥本哈根去世。


第一节 祁克果思想的时代背景及主导问题

在19世纪的哥本哈根,祁克果所生存的处境中, 祁克果突出地遭遇到两个方面因素的困扰,其一是他生活于其中的所谓“基督教世界”(Christendom),其二就是在当时思想界中占统治地位的黑格尔思辩哲学(Speculative philosophy)。 这两方面的因素既是祁克果自己思想得以生长的思想背景, 同时也构成了他终生与之对话并激烈攻击的对象。
关于基督教世界,祁克果对其有过很多的描述。它是指所谓基督教国家, 其中每个人都自然而然地称自己是一个基督徒:

这许许多多成为绝大多数的人们, 从其生活的各个方面来看,有着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这是随便一瞥都可以肯定的。那些从未去过教堂的人,从未认真地思索过上帝,除了在诅咒时才提到上帝之名的人;那些从未想过在自己的生活中还有对上帝的责任,不是坚持世俗的职责就是最高职责,就是认为这也是完全无必要的人;还有那些甚至坚持认为上帝根本不存在的人,都称自己是基督徒,并被国家看作是基督徒,在教会举行基督教葬礼,作

为一个基督徒被赋予永生。 

就是说,基督教在欧洲经历了1800年后,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习俗, 甚至一种名义上东西。在祁克果看来,当一种信仰蜕变为仅仅是一种习惯观念, 或者是名义上的标签时,它便让人们生活在一种虚假当中。 当时整个的基督教世界就是生存于这样一种可怕的幻象中。这里幻象表现在:当某个人称自己是一个基督徒时, 他并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或者他可能在思想上知道这意味什么, 而在实际生存中所做的却是另一个样子。 
这种思想与生存上的不一致,在没有被人们所认识到的时候, 表现为人们在思想上对思想与生存(existence)的混淆。在祁克果看来,这是当时流行的思辩哲学--- 其所坚持的思想与存在的统一---给人们带来的影响,似乎普遍观念才是真实有意义的,个人的生存活动都是个别的,都在思辩哲学所追求的“科学性”之外, 思辩哲学的体系已经完成了:

学识越来越不再是对生存的原本表达:没有什么东西会被经历, 没有什么东西还会发生,事情已经束。思辩思想的任务只是为那些特殊的概念找到标签,从方法论上对它们进行分类。人们不去爱,不去相信,不去行动,但他知道什么是爱, 什么是信念,这只需要找到它们在体系中的位置就行了。 

因此所表现出的是, 思想替代了生存。
在思辩哲学中所发生的这种替代,在祁克果看来,从方法上具体地体现为, 思辩哲学以“客观的”反思方法,把个人(思想者)置于“旁观者”的位置上。 或者更严格地说,把个人置于所谓“众人”或“我们”的位置。 这是一种思辩思想普及为一种流行观念或“大众”思想时所难逃的命运。 “我们”成为每个人说话的方式:

这种普遍抽象的观念在日常生活中越起重要作用,就越难以使人们从把自己认同于种群, 并且说‘我们,我们的时代,19世纪’,转变为一个生存着的个人。 

生存中的个别人消失了,存在着的只是抽象的---被祁克果称之为怪物的---“众人”或“我们”。
因此, 祁克果在其生存的处境中所突出地遭遇到的两方面的困扰因素在这一点上是紧密相关联的:单个的人越来越失去自己, 消失在被思辩思想或普遍观念所支配的“众人”或“公众”中。这就是祁克果批评当今时代所特有的“拉平”现象。 所谓“拉平”是超出个人行为的一种社会性力量, 它支配着的个人的思想习惯:“拉平不是一种个人的行为,乃是在一种抽象力量手中所玩的反思游戏。” 这种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是以“公众”的名义表现出来,至少在人们的表达上是这样的。在这个意义上, “拉平”是以“公众”的名义进行的:“公众是这种拉平力量的实际主人, 只要存在着这种相似性的拉平,就一定有某种东西在做这种拉平的事,但公众是一种可怕的非真实存在。” 这种“拉平”现象造成的结果就是:在抽象的“拉平”力量中所剩下的只是群体中的不同“角色”,占据在其中的个人都是可以替换的, 无论是谁都会以“我们”的名义表达这个角色所具有的意见。
祁克果在其后期的著作《今日的时代》和《观点》中, 多次激烈地批评他所处的时代,指出这个时代是一个败坏而缺少个性激情的时代, 它的特点概括起来就是毫无罪恶感和缺乏个人责任。而“拉平”现象所造成的这种非人格化的匿名性, 在祁克果看来,正是是当今时代败坏的根源:

这种匿名性,作为对抽象性、非人格性、无悔过感、 以及无

《关于单个的人的基督教生存论——祁克果宗教哲学思想述评(上)(第4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4181.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哲学理论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