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单个的人的基督教生存论——祁克果宗教哲学思想述评(上)
人杂然共在的生存形式。 海德格尔将这种杂然共在名之为常人(Das Man 也译为众人或人们)。这里, 海德格尔用更加生存论性的述语把祁克果的“众人”含义表述出来,并对它作了更加清晰的分析。首先, 这里要注意的是:“杂然共在不能被理解为许多‘主体’出现的集合结果。” 它并不只是指具体的人群或群体,它是在存在论层面上揭示出来的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方式。 这个意义上,传统语言中所表述的人的实体或实在此时则指着人的这种生存方式。 但这个日常常人方式的特点为:它失去了人称性,以一种“公众意见”呈现并支配着人们。 每个人都淹没在这种公众的说法中而不知其究竟出于“谁”:“这个谁不是这个人, 不是那个人,不是人本身,不是一些人,不是一切人的总数。 这个‘谁’是个中性的东西:常人”。 这种无人称性至少造成了两个后果。首先,在陷于公众意见中时, 个人常把尚且晦暗不明的东西当成不言自明人人都已明白的东西;其次, 每个个人在其日常生活中的责任都被容易地推卸在常人身上。 这些特征使得常人的生存方式表现为是非自立和非本真性的方式。换句话说,个人这所活出的并非是“自己”的真实。 这种存在方式是Dasein唯一的存在样式吗?
这就涉及到海德尔在《存在与时间》中作出的另一个重要区别:存在有本真与非本真两种样式的区别。具体说来,Dasein的本真生存样式或维度是相对Dasein 的一个重要特性--向我属性(mineness)--而言的。Dasein 的这种人称性含义是指:“这个存在者为之存在的那个存在,总是我的存在”。 因此,本真生存样式之真实是面对“我自己”而言, 即将自己的生存可能明白地置于唯有“我”才有的死亡和良知面前才有的那种真实。这种生存样式与常人的生存样式正好相反,个人唯有从常人中脱身, 才可能面对自己。在这样一种语境中,“个体人问题”可以表述为:Dasein 如何从其日常的杂然共在--即常人的非自立非本真的生存维度中--转向个别化的(“我自己”)本真能在?
对于这个问题, 我们在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中可以找到一个隐约的线索。Dasein在存在者状态上总是先行以各种处身情境下的情绪现身出来。在这些现身情绪中,最为基本而又别具一格的情绪就是“畏惧”。当畏袭来时, 人感到一种紧压以致让人屏息,但是人又不知自己所畏惧的究竟是什么,以及它究竟来自何方。 处境世界或者在世本身似乎作为一个整体向人压来, 使人不再能从公众常有的观念中为这种畏惧找到一种说法和能有所逃避的处所。 “畏剥夺了此在沉沦着从‘世界’以及公众讲法方面来领会自身的可能性”。 畏中的这种剥夺把Dasein的最本己能在从人们(常人)中个别化出来。“畏在此在中公开出向最本己的能在的存在,也就是说, 公开出为了选择与掌握自己本身的自由而需的自由的存在”。
这种最本己能在在畏中的显明,是借着一种良知的呼声被个人意识到的。一声呼唤,不期而来, 甚至违乎意愿地把个人带到自己最本己的能在面前, 这种良知的呼声让Dasein面对的亦是本己的罪责存在。领会这种呼声就是愿有良知, 而愿有良知即是勇于承担这种在良知面前自己不能不正视的罪责。“这种出众的、 在此在本身之中由其良知加以见证的本真的展开状态,这种缄默的,时刻准备畏的, 向着最本己的罪责存在的自身筹划,我们称之为决心”。 决心是个别化的Dasein处于为本真生存样式中最为突出的一种样态。可以说,就在这种决心样态中,Dasein 作为个体性的本真生存维度得到充分显现。
概括地说,海德格尔对Dasein的考察是从其“在世界中”的生存出发的, 这与近代认识论从反思出发极为不同。沿生存方向,Dasein 在存在者状态上以处身情绪的方式“现身”出来,并不直接就被等同于理性,因而在不同的情境中表现出Dasein 在存在者状态上的各种个别性。但海德格尔让我们看到,在日常生存中, 个人在存在者状态上的个别性,并不意味着其在存在论上的“个体性”,换句话说, 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自然是有个别性的个人,但他并不因此就是活出了“自己”的个体的人。 在海德格尔的思想中,Dasein的这种“个体性”在存在论上作为非现成性的本真存在样式,尽管在Dasein 的生存中具有同样源始的存在依据, 但这种维度的呈现却要经过良知在畏中的唤醒以及愿有良知的决心。不过,也正是在这种“个体化”的方式上, 我们感受到海德格尔在描述上的跳跃,或者说他只是在存在论上描述了这种本真维度的可能性, 而尚未考虑到其与现实中个人的“个体化”如何具体地关联起来。
海德格尔向着生存的转向无疑受到祁克果的启发, 而对他们两人来说,这种转向的一个重要思想背景就是基督教思想的影响。 这种思想背景对于理解他们两人都是十分重要的,区别只在于,海德格尔在这种影响下, 仍然自觉地维持了一种他认定的存在论语境和界线,在这一方面,他继承了古希腊的哲学传统。但也正因此, 他把对自己有重要影响的基督教(希伯来)思想传统中的某些因素淡化或放弃了。 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放弃了把信仰作为一种生存现象来从生存论上给予考察。 按照祁克果两个宗教的区别,海德格尔的思想无疑属于“宗教A”的范围。 这里“宗教”一词在祁克果的用语里具有比我们日常所指要宽泛的多的含义。就哲学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 其中包含了对人自己及“无限”的认识和实践而言, 祁克果把主要以希腊思想传统为主导的西方哲学思想看作是“宗教A”的类型之一。在祁克果看来, 如果谈及到人如何成一个本真的自己这样的问题的话,“宗教A”的类型就并没有触及到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 这种批评也适用于海德格尔的思想。尽管在海德格尔的思想中, 良知呼唤是借着悄然袭来的畏惧呈现出来,不似苏格拉底或传统形而上学所言的种种理性方法, 因此可能会更合于现代人的实情,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4181.html
这就涉及到海德尔在《存在与时间》中作出的另一个重要区别:存在有本真与非本真两种样式的区别。具体说来,Dasein的本真生存样式或维度是相对Dasein 的一个重要特性--向我属性(mineness)--而言的。Dasein 的这种人称性含义是指:“这个存在者为之存在的那个存在,总是我的存在”。 因此,本真生存样式之真实是面对“我自己”而言, 即将自己的生存可能明白地置于唯有“我”才有的死亡和良知面前才有的那种真实。这种生存样式与常人的生存样式正好相反,个人唯有从常人中脱身, 才可能面对自己。在这样一种语境中,“个体人问题”可以表述为:Dasein 如何从其日常的杂然共在--即常人的非自立非本真的生存维度中--转向个别化的(“我自己”)本真能在?
对于这个问题, 我们在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中可以找到一个隐约的线索。Dasein在存在者状态上总是先行以各种处身情境下的情绪现身出来。在这些现身情绪中,最为基本而又别具一格的情绪就是“畏惧”。当畏袭来时, 人感到一种紧压以致让人屏息,但是人又不知自己所畏惧的究竟是什么,以及它究竟来自何方。 处境世界或者在世本身似乎作为一个整体向人压来, 使人不再能从公众常有的观念中为这种畏惧找到一种说法和能有所逃避的处所。 “畏剥夺了此在沉沦着从‘世界’以及公众讲法方面来领会自身的可能性”。 畏中的这种剥夺把Dasein的最本己能在从人们(常人)中个别化出来。“畏在此在中公开出向最本己的能在的存在,也就是说, 公开出为了选择与掌握自己本身的自由而需的自由的存在”。
这种最本己能在在畏中的显明,是借着一种良知的呼声被个人意识到的。一声呼唤,不期而来, 甚至违乎意愿地把个人带到自己最本己的能在面前, 这种良知的呼声让Dasein面对的亦是本己的罪责存在。领会这种呼声就是愿有良知, 而愿有良知即是勇于承担这种在良知面前自己不能不正视的罪责。“这种出众的、 在此在本身之中由其良知加以见证的本真的展开状态,这种缄默的,时刻准备畏的, 向着最本己的罪责存在的自身筹划,我们称之为决心”。 决心是个别化的Dasein处于为本真生存样式中最为突出的一种样态。可以说,就在这种决心样态中,Dasein 作为个体性的本真生存维度得到充分显现。
概括地说,海德格尔对Dasein的考察是从其“在世界中”的生存出发的, 这与近代认识论从反思出发极为不同。沿生存方向,Dasein 在存在者状态上以处身情绪的方式“现身”出来,并不直接就被等同于理性,因而在不同的情境中表现出Dasein 在存在者状态上的各种个别性。但海德格尔让我们看到,在日常生存中, 个人在存在者状态上的个别性,并不意味着其在存在论上的“个体性”,换句话说, 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自然是有个别性的个人,但他并不因此就是活出了“自己”的个体的人。 在海德格尔的思想中,Dasein的这种“个体性”在存在论上作为非现成性的本真存在样式,尽管在Dasein 的生存中具有同样源始的存在依据, 但这种维度的呈现却要经过良知在畏中的唤醒以及愿有良知的决心。不过,也正是在这种“个体化”的方式上, 我们感受到海德格尔在描述上的跳跃,或者说他只是在存在论上描述了这种本真维度的可能性, 而尚未考虑到其与现实中个人的“个体化”如何具体地关联起来。
海德格尔向着生存的转向无疑受到祁克果的启发, 而对他们两人来说,这种转向的一个重要思想背景就是基督教思想的影响。 这种思想背景对于理解他们两人都是十分重要的,区别只在于,海德格尔在这种影响下, 仍然自觉地维持了一种他认定的存在论语境和界线,在这一方面,他继承了古希腊的哲学传统。但也正因此, 他把对自己有重要影响的基督教(希伯来)思想传统中的某些因素淡化或放弃了。 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放弃了把信仰作为一种生存现象来从生存论上给予考察。 按照祁克果两个宗教的区别,海德格尔的思想无疑属于“宗教A”的范围。 这里“宗教”一词在祁克果的用语里具有比我们日常所指要宽泛的多的含义。就哲学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 其中包含了对人自己及“无限”的认识和实践而言, 祁克果把主要以希腊思想传统为主导的西方哲学思想看作是“宗教A”的类型之一。在祁克果看来, 如果谈及到人如何成一个本真的自己这样的问题的话,“宗教A”的类型就并没有触及到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 这种批评也适用于海德格尔的思想。尽管在海德格尔的思想中, 良知呼唤是借着悄然袭来的畏惧呈现出来,不似苏格拉底或传统形而上学所言的种种理性方法, 因此可能会更合于现代人的实情,
《关于单个的人的基督教生存论——祁克果宗教哲学思想述评(上)(第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