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人文精神:富强中国之心理准备
综观中国社会当前存在的种种政治、经济、社会问题,封建旧思想的魔影仍依稀可见。在中华民族一步步走向富强的道路上,更应完成心理准备工程,解除百年积弱在中国人文精神上所形成的阴影。
如果说,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的独立,那么,二十年的改革开放,则意味着这个民族在一步一步走向富强。
在中国走向更为强大的未来之路上,找出在其中起负面作用的传统心理背景,破除百余年积弱在中国人文精神方面积淀而成的阴影,这一心理准备工程,实是强大中国之必需。
一、悲情民族主义情结:百年功过从头说
可以肯定,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深处,民族主义情结都仿佛是一面旗帜,它居高临下,以历史的名义指导着当今中国人的言行举止。无数次的事实都证明:在中国的各项国家事务中,一旦牵扯上民族主义问题,一切都必须为之让路。
中国人的民族主义何以如此浓厚,它怎样在中国人心理层面发生作用,又该怎样评价这种作用?对这些问题的明确解答,将可以使我们更冷静地认识民族主义情结在今日或未来中国应起的作用。否则,若一味盲从于它,则可能会导致中国在走向更为强大的道路上更多一些曲折。
实际上,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结之所以来得如此强烈,完全是因了近代史上帝国主义强烈的疯狂侵略和压榨而起。历史上,古代中国人的民族主义思潮并不突出。自古形成的天朝观念,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一脉相承的繁盛文化,使得古代中国人在心态上有一份骄傲,一份超然。当有异域文明冒犯中华文明时,文明的优越地位使中国人有能力对之加以同化和改造。因此,民族主义情结之于古代中国相当陌生而遥远。
但是,在一八四0年以后,情况发生了剧变,肮脏的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华民族耻辱的一页,此后的百余年间,侵略者对中国肆无忌惮地践踏和蹂躏,使这个民族遭受着来自异域民族极为不堪欺压和劫掠,以此为背景,救亡图存的民族主义情结在中国应运而生,并因此而带有浓厚的悲情成分。
纵观中国的近现代史,悲情民族主义情结实是一条主线,贯穿于义和团式的农民起义、康梁发起的戊戌变法、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及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等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中。而且,它也同时成为思想界文化精英们着书立说的基本出发点。
应该承认,悲情民族主义情结在中华民族摆脱帝国主义奴役,争取民族独立的历史进程中确曾起到了无与伦比的重大作用,在中国文化史、思想史上都留下了浓抹重彩的一笔!
历史是不可遗忘的,但未来却绝非历史的简单再现:对于今日中国而言,血泪铸就的民族主义情结无疑应当继承发扬,但也终须有些改变。
这是因为,今日乃至未来的中国民族主义主旨,已绝非传统的救亡图存,更重要的是获得民族独立之后的发展。如果仍以旧的被欺凌被压迫的心理来对待目前问题,无疑会导致自己在面对西方时无端产生排斥乃至敌视的心态,这实不大利于中国的建设。
尤其应警惕的是,在发生国际纠纷、民族冲突时,中国民众的悲情民族主义情结更是一触即发,愈是在这种时刻,政府愈必须保持足够的冷静,万不能为之所左右。一旦形成极端民主主义,「民意霸权」一出现,将左右国家的政经决策,甚至就有可能从根本上损害国家利益。
事实上,只要看一下当今世界,就不难发现,一些最旗帜鲜明地坚持旧民族主义情结的国家和政府,往往也就在发展的道路上步履缓慢。
从这个意义上说,由苦难催生的悲情民族主义情结,由于其自身的时代局限,虽是一剂救亡之良药,但在强国之功效上,却颇值得深思。
可以肯定,在中国走向更加强盛的过程中,类似于如何建立一种能够合理配置资源同时又具有自我发展能力的经济体制,如何建立一种以法制精神与法律体系为基本框架的社会生活的运行机制,如何建立一种能够有效沟通国家与民众、政府与个人的关系并能够具有较高效率的,体现宪政精神的政治和政府体制等等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都将是艰巨而亟需解决的。
这一切都要求中国人必须打破悲情民族主义情结的樊笼,以一种更为从容的、大度的心态从异域文明中借鉴。中国人应该发展出新的民族主义。
勿庸置疑,新民族主义的立足点应是未来进一步的发展强大,它应剔除旧的不合时宜,增添更多的民族自信和自豪的合理内核,从而能够推动和促进中国的强大。
二、传统道德理想主义情结:千秋一觉家国梦
在中国的人文精神中,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核心内容也必须加以思考,即道德理想主义情结。
对于中国人道德理想主义的认识,本世纪出的新儒家们已有精彩分析并加以肯定,近年随着大陆学界对新儒家的推崇,这一情结也有以「德治」之名被弘扬之势。
然而,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却是:在今天,一个民族能否仅以道德立国?答案是否定的。
$False$ 《重建人文精神:富强中国之心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