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理论探析
无穷的优越性和科学性。
(二)发展目标、手段的综合性和对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参考、借鉴作用
当代西方社会首先表现为庞大的金融巨资和商品堆积,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发展初期首先感受到的最大困扰也就是货币的紧缺和商品的匮乏。因此,西方发展理论的提出者、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决策者都自觉或不自觉地首先把注意力放在积聚货币资本和增加商品问题上,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发展战略和社会政策上采取了一些急功近利、见物不见人的发展措施。
与西方发展理论片面的发展目标和单一的发展手段相比较,邓小平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目标、手段更具综合性,它的内容也更具有科学性。邓小平认为,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目标体系中,经济建设、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是它最根本的内容;民主、文明、富强是它的重要特征;从温饱到小康、到比较富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步骤;坚持两个基本点、坚持三个“两手抓”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在这一目标中,人的全面发展、科学教育的发展被置于突出的地位;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作用得到了充分的认识。
邓小平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理论关于发展目标和发展手段综合性问题的论述,对于纠正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目标和手段问题上的片面性错误,消除其短视性行为的消极影响,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借鉴作用。
(三)理论体系的整合、动态性和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现实的指导作用。
邓小平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理论有着严密的逻辑结构和完整的科学体系。这种逻辑的严密性和体系的完整性主要表现在:首先,从理论体系的结构上看,动力机制、价值取向、战略选择和政治保障之间有着十分严密的内在逻辑性:价值取向是动力机制、战略选择最根本的目标,是政治保障最基本的对象,动力机制、战略选择、政治保障又是实现目标最重要的方式和手段,四者之间辩证统一,不可分割。其次,从内容上看,始终贯串于四者之间的根本内容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价值取向目标的核心,是动力机制的主体,战略选择和政治保障最根本的目的则是为了更有效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保护改革开放的既有成果。因此,邓小平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理论,实质就是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学说。
邓小平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理论也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理论体系。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发展的科学体系”,“坚持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这是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同志的庄严历史责任。”[7]事实上,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邓小平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完善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如十四届五中全会中关于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关系问题,90年代中后期不断强调和强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以及十五大关于公有制的含义和有效实现形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纲领、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战略等,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理论。
邓小平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理论不仅有着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而且在实践中有着十分突出的实效性。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在邓小平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无论从发展目标还是从发展的内容来看,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据有关资料报道,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综合国力有了明显的增强,工农业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5634亿元上升到1999年的80000亿元,据朱róng@①基总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建议的说明》,到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将达87000多亿元,按现行汇率折算超过一万亿美元,平均每年增长11%。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极大提高,改革20年来,城镇居民收入平均每年增长6.5%,农民增长11.8%,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已提前5年实现。从社会制度方面看,到党的十五大为止,我们不仅初步地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步地推进了财政、税收、金融、外贸、外汇、计划、投资、价值、流通、住房和社会保障等
总之,20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程已向我们明确地昭示:邓小平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理论不仅是指导我们改革开放的理念指南,也是指引我们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实现中华民族和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振兴的伟大理论旗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刘建武.也谈邓小平理论体系的逻辑结构[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0,(5):11-13.
[3]肖浩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的第二次飞跃及理论成果[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0,(5):5-10.
[4]中宣部.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纲要[A].中国共产党党史教学参考资料[C].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1980.
[5]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能不能结合?[N].光明日报,1979-03-17.
[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A].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钅加容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4245.html
(二)发展目标、手段的综合性和对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参考、借鉴作用
当代西方社会首先表现为庞大的金融巨资和商品堆积,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发展初期首先感受到的最大困扰也就是货币的紧缺和商品的匮乏。因此,西方发展理论的提出者、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决策者都自觉或不自觉地首先把注意力放在积聚货币资本和增加商品问题上,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发展战略和社会政策上采取了一些急功近利、见物不见人的发展措施。
与西方发展理论片面的发展目标和单一的发展手段相比较,邓小平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目标、手段更具综合性,它的内容也更具有科学性。邓小平认为,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目标体系中,经济建设、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是它最根本的内容;民主、文明、富强是它的重要特征;从温饱到小康、到比较富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步骤;坚持两个基本点、坚持三个“两手抓”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在这一目标中,人的全面发展、科学教育的发展被置于突出的地位;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作用得到了充分的认识。
邓小平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理论关于发展目标和发展手段综合性问题的论述,对于纠正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目标和手段问题上的片面性错误,消除其短视性行为的消极影响,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借鉴作用。
(三)理论体系的整合、动态性和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现实的指导作用。
邓小平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理论有着严密的逻辑结构和完整的科学体系。这种逻辑的严密性和体系的完整性主要表现在:首先,从理论体系的结构上看,动力机制、价值取向、战略选择和政治保障之间有着十分严密的内在逻辑性:价值取向是动力机制、战略选择最根本的目标,是政治保障最基本的对象,动力机制、战略选择、政治保障又是实现目标最重要的方式和手段,四者之间辩证统一,不可分割。其次,从内容上看,始终贯串于四者之间的根本内容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价值取向目标的核心,是动力机制的主体,战略选择和政治保障最根本的目的则是为了更有效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保护改革开放的既有成果。因此,邓小平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理论,实质就是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学说。
邓小平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理论也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理论体系。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发展的科学体系”,“坚持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这是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同志的庄严历史责任。”[7]事实上,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邓小平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完善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如十四届五中全会中关于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关系问题,90年代中后期不断强调和强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以及十五大关于公有制的含义和有效实现形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纲领、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战略等,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理论。
邓小平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理论不仅有着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而且在实践中有着十分突出的实效性。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在邓小平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无论从发展目标还是从发展的内容来看,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据有关资料报道,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综合国力有了明显的增强,工农业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5634亿元上升到1999年的80000亿元,据朱róng@①基总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建议的说明》,到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将达87000多亿元,按现行汇率折算超过一万亿美元,平均每年增长11%。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极大提高,改革20年来,城镇居民收入平均每年增长6.5%,农民增长11.8%,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已提前5年实现。从社会制度方面看,到党的十五大为止,我们不仅初步地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步地推进了财政、税收、金融、外贸、外汇、计划、投资、价值、流通、住房和社会保障等
各项体制改革,而且精神文明、党风廉政建设等诸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总之,20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程已向我们明确地昭示:邓小平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理论不仅是指导我们改革开放的理念指南,也是指引我们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实现中华民族和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振兴的伟大理论旗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刘建武.也谈邓小平理论体系的逻辑结构[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0,(5):11-13.
[3]肖浩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的第二次飞跃及理论成果[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0,(5):5-10.
[4]中宣部.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纲要[A].中国共产党党史教学参考资料[C].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1980.
[5]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能不能结合?[N].光明日报,1979-03-17.
[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A].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钅加容
《邓小平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理论探析(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