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内容都该是写“实’吗?
作文内容都该是写“实’吗?
作者/崔益林
江苏省海安县紫石中学高级教师 崔益林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总目标中提到“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而这一目标的落实主要应该体现在作文教学当中。我们常说,写作就是把你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经历的写下来,这就成了文章,也就是说写文章强调的是写“实”,其实是不是真的如此呢?通过多年的作文教学,我认为,这话说得既对,又不完全对。说它对,我想不需要再陈述更多的理由,我这里想结合自己这么多年的作文教学谈一谈为什么我说这话又不完全对的理由,以期得到广大语文界同仁的认可。
我们先来看这样一个事例:《愚公移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篇古代寓言故事,按理说,任凭愚公怎么努力,他要想移走太行、王屋两座山是永远不可能的,但是如果作者列子就写到这儿,那么这样的文章还有什么意义呢?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总是喜欢把世间难以解决的问题诉诸于浪漫主义的想象,在梦幻中寻求解决的出路。于是本文结尾采用神话的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把愚公移山的宏伟抱负得以实现,一方面解决了人与自然的矛盾,更为重要的是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以这样的神话来结尾更能突出愚公惊天地、泣鬼神的移山精神。
愚公带领家人移山此情此景,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到,但是我们万万不会想到列子竟然用这样的结尾来结束全文。因为那是我们无法看到,也是无法听到,甚至是我们无法经历的事情……
所以我说,写作不仅仅要写我们看到的,我们听到的,我们经历过的,还得写我们没有看到的,我们没有听到的,我们没有经历过的,甚至可以写以后我们可以看到,可以听到,甚至可以经历的东西。
那么这些内容,我们该以怎样的方式来呈现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
第一、以想象的形式呈现
曹文轩认为,写作不能只是简单地“临摹”生活,需要“无中生有”,不加“创作”的记录是非常无趣的。中小学生应该学会对生活中的事或物有“延伸”,“简单地说就是要有合理的虚构!”教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过程中,往往过多地强调现实。而现在的学生的社会实践机会比较少,每个都是家中的独生子,他们的生活范围(与人接触面、自由活动的区域等方面)实在是少得可怜。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他们何来素材呢?
新课标要求: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这是写作中一个重要的要求,当然,这个要求的前提是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这就是一个最基本的“无中生有”,在自己现实的基础上,运用写作的技巧,将生活的素材进行必要的合理的想象。
如,班上曾经有一个学生写过这样一篇《公交车上》的文章,写到自己上车之后,发现拥挤的车上竟然还有一个座位空着,她急忙奔过去,车上同学都在暗自发笑,当她奔过去之后,她才发现,那个座位上有一滩水,原来是一个小孩的小便,她非常尴尬,就站着直到下车……
如果这样写,说实话,确实没有什么意义,很好的一个题材,竟然写成这样,真的是糟蹋了这样的好题材,经过老师的评点之后,这位学生大胆想象,出乎我的意料,后来补充的结果不仅点明了中心,而且深化了主题。补充的结尾是这样的:
看到同学们窃窃私语,我无地自容, (作文大全 fanwen.oyaya.net) 但是我又不能把这一切显露在脸上,便默默地站着,汽车到了我该下车的站亭,但是我没有下车,同车的同学都好奇地问我:“你不是到站了?怎么不下车?”我便撒了一个谎,说:“今天想去亲戚家有点事……”终于汽车到站点了,车上已经剩下为数不多的几个人,当车上人都已经下得差不多的时候,我便拿出口袋中的纸巾,轻轻地将座位上的小便擦去,然后开心地走下公交车……
说真的,如果没有这个结尾,我觉得文章真的没有什么意义,就是因为这样的一个带有想象性质的结尾,才使文章增色不少。
其实像这样的例子,我们还可以举出很多,虽然事情并没有发生,但是在我们大力提倡作文的根在灵魂、在思想的前提下,必要的想象是切实可行的。近年来,我极力提倡一种新的作文教学方法,即作文其实就是一种“聊故事的艺术”,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种方法不但鼓励学生大胆虚构,而且着重引导学生去创造,这种“无中生有”的本领,就是一种创造。
但是进行这种创造,学生必须有大量的阅读积累,知道的东西要远远多于书本上写的,否则就不会有什么好的创造。从本质上说,这种“无中生有”也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合成和联想出新的东西,并不是真正的无中生有。
第二、以做梦的形式呈现
我们知道,杨朔的散文《荔枝蜜》,不仅以其优美的文字而赢得所有读者的认可,我觉得文章结尾那一个梦更是为文章成为一篇精美的散文而大大增加了分量,结尾是这样写的:
昨天夜里,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这句话独立成段,点出了梦的主要内容,即“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并没有具体描写梦的经过、情景。这个“梦”,就是作者心理的展示和思想品德的折射,不仅在结构上呼应了篇首,而且在内容上也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即要像蜜蜂一样辛勤酿造,同广大劳动人民一道去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生活,从而补充了上文心理描写的不足,增加了艺术效果。
通过梦境的形式来展示其心理活动的情况。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是不真切的,给人一种虚幻的感觉,但它可以折射出入们的思想和品德,起到与心理描写同样的作用。因为是写梦,是以梦来进行心理刻画,因而不仅运用起来比较自由,而且还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可见,这种心理描写,改变了传统习惯的心理展示方法,以虚写实,也省去了一些心理描写的专用术语,体现心理的标志也有所淡化,但我们必须明确,写梦就是在写心理,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描写方法。
在我们的中高考满分作文中,写梦的作文也是屡见不鲜的,如《一瓶水》,考生就写自己的一次梦中爬山经历,当他爬到半山腰的时候,突然感 《作文内容都该是写“实’吗?》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435.html
作者/崔益林
江苏省海安县紫石中学高级教师 崔益林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总目标中提到“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而这一目标的落实主要应该体现在作文教学当中。我们常说,写作就是把你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经历的写下来,这就成了文章,也就是说写文章强调的是写“实”,其实是不是真的如此呢?通过多年的作文教学,我认为,这话说得既对,又不完全对。说它对,我想不需要再陈述更多的理由,我这里想结合自己这么多年的作文教学谈一谈为什么我说这话又不完全对的理由,以期得到广大语文界同仁的认可。
我们先来看这样一个事例:《愚公移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篇古代寓言故事,按理说,任凭愚公怎么努力,他要想移走太行、王屋两座山是永远不可能的,但是如果作者列子就写到这儿,那么这样的文章还有什么意义呢?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总是喜欢把世间难以解决的问题诉诸于浪漫主义的想象,在梦幻中寻求解决的出路。于是本文结尾采用神话的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把愚公移山的宏伟抱负得以实现,一方面解决了人与自然的矛盾,更为重要的是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以这样的神话来结尾更能突出愚公惊天地、泣鬼神的移山精神。
愚公带领家人移山此情此景,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到,但是我们万万不会想到列子竟然用这样的结尾来结束全文。因为那是我们无法看到,也是无法听到,甚至是我们无法经历的事情……
所以我说,写作不仅仅要写我们看到的,我们听到的,我们经历过的,还得写我们没有看到的,我们没有听到的,我们没有经历过的,甚至可以写以后我们可以看到,可以听到,甚至可以经历的东西。
那么这些内容,我们该以怎样的方式来呈现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
第一、以想象的形式呈现
曹文轩认为,写作不能只是简单地“临摹”生活,需要“无中生有”,不加“创作”的记录是非常无趣的。中小学生应该学会对生活中的事或物有“延伸”,“简单地说就是要有合理的虚构!”教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过程中,往往过多地强调现实。而现在的学生的社会实践机会比较少,每个都是家中的独生子,他们的生活范围(与人接触面、自由活动的区域等方面)实在是少得可怜。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他们何来素材呢?
新课标要求: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这是写作中一个重要的要求,当然,这个要求的前提是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这就是一个最基本的“无中生有”,在自己现实的基础上,运用写作的技巧,将生活的素材进行必要的合理的想象。
如,班上曾经有一个学生写过这样一篇《公交车上》的文章,写到自己上车之后,发现拥挤的车上竟然还有一个座位空着,她急忙奔过去,车上同学都在暗自发笑,当她奔过去之后,她才发现,那个座位上有一滩水,原来是一个小孩的小便,她非常尴尬,就站着直到下车……
如果这样写,说实话,确实没有什么意义,很好的一个题材,竟然写成这样,真的是糟蹋了这样的好题材,经过老师的评点之后,这位学生大胆想象,出乎我的意料,后来补充的结果不仅点明了中心,而且深化了主题。补充的结尾是这样的:
看到同学们窃窃私语,我无地自容, (作文大全 fanwen.oyaya.net) 但是我又不能把这一切显露在脸上,便默默地站着,汽车到了我该下车的站亭,但是我没有下车,同车的同学都好奇地问我:“你不是到站了?怎么不下车?”我便撒了一个谎,说:“今天想去亲戚家有点事……”终于汽车到站点了,车上已经剩下为数不多的几个人,当车上人都已经下得差不多的时候,我便拿出口袋中的纸巾,轻轻地将座位上的小便擦去,然后开心地走下公交车……
说真的,如果没有这个结尾,我觉得文章真的没有什么意义,就是因为这样的一个带有想象性质的结尾,才使文章增色不少。
其实像这样的例子,我们还可以举出很多,虽然事情并没有发生,但是在我们大力提倡作文的根在灵魂、在思想的前提下,必要的想象是切实可行的。近年来,我极力提倡一种新的作文教学方法,即作文其实就是一种“聊故事的艺术”,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种方法不但鼓励学生大胆虚构,而且着重引导学生去创造,这种“无中生有”的本领,就是一种创造。
但是进行这种创造,学生必须有大量的阅读积累,知道的东西要远远多于书本上写的,否则就不会有什么好的创造。从本质上说,这种“无中生有”也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合成和联想出新的东西,并不是真正的无中生有。
第二、以做梦的形式呈现
我们知道,杨朔的散文《荔枝蜜》,不仅以其优美的文字而赢得所有读者的认可,我觉得文章结尾那一个梦更是为文章成为一篇精美的散文而大大增加了分量,结尾是这样写的:
昨天夜里,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这句话独立成段,点出了梦的主要内容,即“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并没有具体描写梦的经过、情景。这个“梦”,就是作者心理的展示和思想品德的折射,不仅在结构上呼应了篇首,而且在内容上也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即要像蜜蜂一样辛勤酿造,同广大劳动人民一道去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生活,从而补充了上文心理描写的不足,增加了艺术效果。
通过梦境的形式来展示其心理活动的情况。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是不真切的,给人一种虚幻的感觉,但它可以折射出入们的思想和品德,起到与心理描写同样的作用。因为是写梦,是以梦来进行心理刻画,因而不仅运用起来比较自由,而且还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可见,这种心理描写,改变了传统习惯的心理展示方法,以虚写实,也省去了一些心理描写的专用术语,体现心理的标志也有所淡化,但我们必须明确,写梦就是在写心理,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描写方法。
在我们的中高考满分作文中,写梦的作文也是屡见不鲜的,如《一瓶水》,考生就写自己的一次梦中爬山经历,当他爬到半山腰的时候,突然感 《作文内容都该是写“实’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