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经济论文 >> 证券论文 >> 正文

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的滥用与治理


   内容摘要:在深入剖析上市公司滥用资产减值准备趋向表现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探讨提出了上市公司滥用资产减值准备的治理建议。
  关键词:上市公司 滥用资产减值准备 治理建议
  
  上市公司滥用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美国SEC称之为“甜饼罐”(Cookie jar)手法。在我国作为操纵利润的主要手段还是最近两年的事情,但却有愈演愈烈之势。

  上市公司滥用资产减值准备的趋向表现

  避亏公司该提不提,虚盈实亏
  按规定,上市公司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全面检查各项资产,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其本意是促使上市公司遵循谨慎性原则,纠正过去或有损失计提不足导致的“利润泡沫”,夯实期末资产的真实价值和盈利能力,降低财务风险。但该项规定对“微利”特别是“避亏”类上市公司则是生死攸关。该类公司濒临亏损的边缘,财务状况持续恶化,期间费用大幅增加,若再据实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其结果肯定会造成当期的全面亏损。只有该提的减值准备不提或少提,才能避免当期的净亏损而逃过“生死大劫”。2003年年报显示,方大A为避免连续两年亏损,仅降低应收账款坏账准备计提比例就贡献利润715万元,占当期税前利润的55%,然而当期的应收账款增幅却远大于主营业务收入增幅,因无证据显示该项会计政策变更之必要性而深受市场的质疑。
  亏损公司巨额计提,“休克疗法”
  按中国证监会的现行规定,上市公司若连续两年亏损,或每股净资产低于面值,或财务状况异常时,公司的股票就要被特别处理(即ST处理);若连续三年亏损,公司股票就将被暂停上市交易(即摘牌)。上市公司为避免连续亏损,往往利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模糊性,采用所谓的“休克疗法”,巨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一次亏个够”,以便来年“轻装上阵”,降低重组门槛,为“扭亏增盈”留下操纵空间。而在权责发生制下,巨额预计资产减值损失还可冠冕堂皇地说成是遵循谨慎性原则的结果。ST轻骑2002年巨亏34亿元,其中42亿元为巨额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ST长控2002年亏损6.68亿元,每股亏损高达罕见的10.996元,其主要原因是公司对大股东四川泰港、西藏天科虚假重组资产全额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高达4.3亿元,占全年亏损总额的60%以上。
  扭亏公司巨额冲回,“保牌”、“摘帽”
  亏损上市公司要想“保牌”或“摘帽”,就一定要避免出现“连续两年”或“连续三年”亏损。由于该类公司通常主营业务不景气,很难在短期内依赖主营业务扭亏为盈,只有在扭亏年度将以前巨额计提的减值准备通过“会计估计变更”的巨额冲回而刻意制造“报表利润”,造成“扭亏为盈”的虚假表象以逃避市场的监管。*ST美雅2001年亏损3.2亿多元;2002年巨亏8.48亿多元,究其原因主要是计提坏帐准备3.5亿元、计提产成品跌价准备8100余万元所致,而令人费解是产成品跌价准备是在公司年报自称“国内毛毯市场恢复性增长,加入WTO之后纺织品出口量大增”情况下计提的;2003年度*ST美雅如愿实现账面净利润580多万元,但巨额转回资产减值准备达1.46亿多元,其中冲回产成品跌价准备8200余万元,占转回资产减值准备总额的近60%,若扣除转回的资产减值准备则该公司将净亏损1.4亿多元。
  盈利公司加速计提,“秘密准备”
  一些绩优上市公司往往趁着当前生产经营态势较佳、利润大幅增长的经营背景,大额加速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这样既能集中清算、释放一些历史问题遗留下来的各种潜在风险,又能利用“会计估计”而低估资产形成秘密准备金,为以后的会计期间留下足够的“业绩储备”。山西焦化2003年三季度的每股净收益已高达0.58元,但年报公布却只有0.47元,其主要原因是将大股东山焦集团一年以内欠款计提坏帐准备的比例调高至极不正常的15%,仅仅应收账款坏账准备计提比例的提高就使该公司2003年度净利润减少了约6954.5万元;与此同时,山西焦化还计提了多项其他资产减值准备,如计提两项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共计1005.48万元,以及因担保产生的300万元或有负债等;但即使如此,山西焦化2003年度实现的净利润仍比2002年增长103.83%。

  上市公司滥用资产减值准备的治理建议

  借鉴国际会计惯例,制定资产减值准则
  与国际会计惯例相比,我国现行的有关资产减值准备的相关会计规定还比较模糊,尚未规定明确的计算程序及标准,从而为上市公司留下了一定的操纵空间,主要表现在:一是规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时间是“定期或至少每年年度终了”,但对“定期”却没有规范的说明,使得上市公司在实际操作时具有一定的随意性;二是八项资产期末价值的计量采用多种计量属性,如历史成本、账面价值、公允价值、可收回金额、未来现金流量现值、销售净价、使用价值、市价等,且在不同的会计准则中又各有表述,可操作性差;三是减值准备的计提方法和比例由上市公司自行选择,导致上市公司将坏账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等作为操纵“八项计提”的重头戏;四是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后的使用处理规定不具体,如对计提减值准备后的资产的结转、摊销、折旧的处理均无明确规定;五是对“秘密准备”未给予规范明确的界定,未对正常的资产减值准备转回与刻意的秘密准备冲回提供区分标准;六是资产减值信息披露的规定不明确,如对资产减值准备巨额计提与转回、不提或少提的原因及理由等均未作出统一的披露规定。因此,建议我国当前应借鉴FASB和IASB的做法,尽快制定统一的资产减值会计准则,以从会计规范上治理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的滥用行为。
  规范会计选择权利,增强准则可操作性
  上市公司八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本质上是一种规避风险的会计处理,属于会计估计的范畴,也是我国加大会计改革力度,尽快与国际会计接轨的具体体现。但是,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时间毕竟还不长,市场各方参与者无论是上市公司、投资者还是监管者等都还很不成熟,在这种还不成熟的市场实施成熟市场的会计制度则可能付出较高的实施成本。众多实证研究结果亦显示那些面临“报表压力”的上市公司并未合理应用资产减值会计处理的选择权,而是将其视作操纵“报表利润”的机会,违背了资产减值会计规定的初衷,从而导致了资本市场资源的错误配置。为此,建议我国会计准则制定部门应对资产减值会计处理的专业判断范围及其会计政策的选择权持谨慎态度,在当前情况下适当限制上市公司对资产减值会计处理的选择权则具有其必要性。具体讲,应针对不同行业、不同资产减值状况及减值准备计提与转回的时间、计价、比例、方法、上限、下限等,制定引导性、参考性的标准及限制条件的具体实施细则,以增强会计准则的规范性与可操作性。
  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加大市场监管力度
  尽管我国现有的相关会计法规已明文规定,上市公司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对本年度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有重要影响的应予说明,但几乎绝大多数上市公司对于其巨额计提与转回、不提或少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原因及其具体估价、计算方法等,均未作出详细的信息披露

。因为上市公司受其利益的驱动性,通常会千方百计地寻找新的利润操纵手段以逃避市场的监管,从而达到上市、“保牌”、“摘帽”、“扭亏增盈”和增发、配股等多重性目的,且在相关信息披露时会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方式和内容予以披露。所以,建议我国当前应改进八项资产减值准备计入利润的会计处理方式,统一设置“资产减值损失”账户集中反映八项资产的减值与转回情况,并在利润表上设专项列支与披露,以提高资产减值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同时建议市场监管部门应加大相关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对于资产减值会计信息披露不足的公司,除责令其充分、详细地补充披露其相关会计信息外,还应追究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与民事责任,甚至是刑事责任。
  完善市场信息机制,甄别各种秘密准备
  我国八项资产的期末计价,总体上是采用其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Market value)孰低法,即在衡量八项资产减值的情况时,应用的是公允价值计量基础。而公允价值的本质是基于市场价值的判断,凡是偏离市场价值的判断,都不是公允价值。所以,建议在当前应充分利用国家各级物价、工商管理、资产管理部门和独立诚信的相关中介机构、行业协会等所掌握的市场动态价格信息,通过建设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来定期公布有关资产、商品的市场价格信息,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市场信息机制,以减少资产减值会计计量中的人为主观因素,压缩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的滥用空间。同时建议会计规范和市场监管部门明确界定“秘密准备”的内涵定义与外延范围,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因低估资产所形成的秘密准备与正常资产减值准备的区分标准,严禁上市公司滥用资产减值准备而计提秘密准备,以便于其各方利益相关人和CPA独立审计甄别各种实质性的秘密准备,保护其各方利益相关人的正当、合法权益。
  制定独立审计准则,强化CPA审计监督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资产减值准备是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对未来有关风险所做出的会计估计,因而难免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人为因素,且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利润的操纵空间。正因为此,一些上市公司在预计资产损失和计提减值准备

《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的滥用与治理》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4518.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证券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