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项计提对上市公司业绩影响的实证分析
四项准备的计提可能促使有些公司原有的亏损继续加重,使那些历年徘徊在亏损边缘、隐含较大潜在亏损风险的微利公司产生实际的亏损。并且有可能使那些原本未计提准备的绩优公司"意外"地变成亏损公司。
四项准备的影响只是加重了公司的亏损程度,或使公司潜在的问题进行了曝光。其实质亏损原因,应是公司经营与管理方面的问题。
1999年底,财政部发布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有关会计处理问题补充规定》,紧接着中国证监会又公布了《关于上市公司做好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等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各类股份公司根据《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中我国对境外上市公司、H股、B股公司的提取坏帐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以及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的要求,计提相关资产的损失准备,同时要将计提坏帐准备的范围扩大到其它应收款。《补充规定》和《通知》的出台,显然使四项准备计提的随意性受到一定的制约。
截止到2000年3月14日,沪深两地有76家上市公司公布了预亏公告,其中把计提四项准备作为亏损主要原因的有42家,占55.26%,而计提四项准备是预亏的唯一原因的则有27家,占27.63%.76家预亏公司中有43家是首次亏损,其中把计提四项准备作为主要亏损原因的28家,占65.12%;而计提四项准备是亏损的唯一原因的竟有15家,占34.88%(参见表1)。这表明了四项准备的计提对上市公司的盈利产生了重大的不利影响。那么投资者应该怎样来认识四项准备计提对上市公司资产质量和盈利质量的影响呢?四项准备的计提对投资者来说是利好还是利空呢?因此,分析上市公司四项准备计提的制度背景,分析四项准备的计提对上市公司资产质量和盈利质量的影响,研究上市公司是否利用四项准备的计提操纵其利润,将有助于我们全面考察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存货跌价准备
上市公司的存货范围包括初级原料、初级品、半成品、产成品、低值易耗品、工具等几大类,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主要是用当期期末存货的成本来对比存货的可变现净值。《补充规定》要求存货跌价准备要按单个存货项目来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统计研究显示,257家样本公司的期末存货余额算术均值为170277807元,存货跌价准备算术均值为6112174元,其样本方差为2.22E+14,表明各个公司之间存货跌价准备的差异相当大,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有的公司在存货管理上存在不少问题,真正地实现"适时制"和"零存货"管理还尚待时日,这也说明各个公司对会计的谨慎性原则的态度不一。我们发现,存货跌价准备占期末存货余额比例超过20%的有5家(参见表2),它们是聚友网络(20.22%)、国脉通讯(20.89%)、ST白云山(24.62%)、石油龙昌(29.41%)和岳阳恒立(36.49%)。
从存货跌价准备占利润总额的比例统计结果来看,257家样本公司的算术均值为16.12%,表明存货跌价准备对公司的盈利水平存在较大的不利影响。值得注意的是,257家公司中有7家公司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超过了当期的利润总额(参见表3),它们是轻工机械(102.79%)、岳阳恒立(138.98%)、西北轴承(195.66%)、美亚股份(230.35%)、石油济柴(241.17%)、ST白云山(277.35%)和渝开发A(317.07%)。
我们还注意到,不少上市公司存货品种繁多,尤其是商业企业。因此,要对存货逐个确定可变现净值存在一定难度,要进行价值评估也非易事,所以在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时,存在人为操纵也并非不可能。也有的公司虽然存货量庞大,但存货多为择机低价购入的原材料,乃是给公司后期生产的稳定提供有力保证的,在产成品销售渠道畅通的条件下,存货的变现是较为容易的;反之在消费疲软、产品市场供远过于求、同业竞争力薄弱、产品过时等不利状态下造成产品滞销的过程中,成品存货就会剧增,生产流动资金短缺,存货变现困难,企业经营容易进入恶性循环圈。因此,采用先进的存货管理方法,势在必行。此时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虽然只是一种帐面处理方式,却是更为真实地反映上市公司资产质量的必要手段。
坏帐准备
我国过去的《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上市公司对坏帐损失可以采用直接转销法,或者按应收帐款期末余额的3‰?‰计提坏帐准备。而《补充规定》则要求上市公司对坏帐损失的核算,只能采用备抵法核算,并且要求对其它应收款也计提坏帐准备。1998年年报统计显示,有152家公司采用直接转销法。按照《补充规定》,这些公司必须变更会计政策。直接转销法是指在实际发生坏帐时,才确认坏帐损失,并将其计入期间费用,而备抵法意味着在期末提取一定比例的坏帐准备。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哪一种方法,本身并无对错可言,只要符合企业实际情况即可,而此次财政部却"一刀切",可能主要是针对一些公司出现的隐瞒潜亏的倾向,即少数公司有意利用直接转销法将不良资产长期挂帐。一般而言,备抵法相对更强调稳健,可以更真实地反映当期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在采用备抵法前提下,究竟用比例法还是帐龄分析法,以及具体提取比例,则由公司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然而,不论方法如何,新规定提出,对于"没有把握能够收回的应收款项",必须计提坏帐准备。另外还在信息披露方面加大了监督,即如果公司对某些金额较大的款项不计提、或计提坏帐比例较低的,要求其必须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说明理由。
另外,全额计提坏帐准备将受到严格限制。《补充规定》强调:除有确凿证据表明该项应收款项不能收回,或收回的可能性不大时外,对于当年发生的应收款项,以及未到期的应收款项、计划对应收款项进行债务重组,或以其他方式进行重组的、与关联方发生的应收款项,特别是母子公司交易或事项产生的应收款项、其他已逾期,但无确凿证据证明不能收回的应收款项等,不能全额计提坏帐准备。因此,像去年白云山因计提巨额坏帐准备导致巨额亏损的现象,在1999年度财务报告中将不会再现。这要求公司根据以往的经验、债务单位的实际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情况,以及其他信息进行合理的估计。并不是坏帐准备计提越多,就表明公司的财务越稳健,而是要根据历史经验和相关信息,合理地估计应收款项产生坏帐损失的可能性,计提坏帐准备后的应收款项净额要真实地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样本公司分析表明,,257家样本公司应收款项期末余额的算术平均值为198401419元,坏帐准
从坏帐准备占利润总额比例的统计结果来看,257家公司的算术平均值为35.48%,样本方差达24994.99,这表明坏帐准备的计提对上市公司的业绩影响巨大,并且每家公司的情况也是千差万别。我们注意到,计提的坏帐准备超过利润总额的有11家公司(参见表3),它们是灯塔油漆(113.19%)、良华实业(139.99%)、西南药业(140.72%)、ST石劝业(145.86%)、佛山兴华(191.14%)、电器股份(223.52%)、ST白云山(298.85%)、西北轴承(571.14%)、美亚股份(1005.48%)、石油济柴(1375.18%)和深达声(1680.38%)。
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1997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给我国有关监管部门上了一课。因此,1998年出台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规定,境外上市公司、香港上市公司以及在境内发行外资股的公司,短期投资应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计价。1999年底颁布的《补充规定》则要求,其它上市公司和非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也应当计提。换句话说,公司会计期末的短期投资(一般指股票、债券等)成本高于其市价时,应当将其差额计提跌价准备(过去大多数公司都不计提)。此外,短期投资跌价准备也要求按单项计提。
统计显示,257家样本公司短期投资期末余额的算术均值为89638109元,计提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的算术均值为1735086元,占短期投资期末余额的6.68%.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超过短期投资期末余额10%的有4家(参见表3) 《四项计提对上市公司业绩影响的实证分析》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4577.html
四项准备的影响只是加重了公司的亏损程度,或使公司潜在的问题进行了曝光。其实质亏损原因,应是公司经营与管理方面的问题。
1999年底,财政部发布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有关会计处理问题补充规定》,紧接着中国证监会又公布了《关于上市公司做好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等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各类股份公司根据《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中我国对境外上市公司、H股、B股公司的提取坏帐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以及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的要求,计提相关资产的损失准备,同时要将计提坏帐准备的范围扩大到其它应收款。《补充规定》和《通知》的出台,显然使四项准备计提的随意性受到一定的制约。
截止到2000年3月14日,沪深两地有76家上市公司公布了预亏公告,其中把计提四项准备作为亏损主要原因的有42家,占55.26%,而计提四项准备是预亏的唯一原因的则有27家,占27.63%.76家预亏公司中有43家是首次亏损,其中把计提四项准备作为主要亏损原因的28家,占65.12%;而计提四项准备是亏损的唯一原因的竟有15家,占34.88%(参见表1)。这表明了四项准备的计提对上市公司的盈利产生了重大的不利影响。那么投资者应该怎样来认识四项准备计提对上市公司资产质量和盈利质量的影响呢?四项准备的计提对投资者来说是利好还是利空呢?因此,分析上市公司四项准备计提的制度背景,分析四项准备的计提对上市公司资产质量和盈利质量的影响,研究上市公司是否利用四项准备的计提操纵其利润,将有助于我们全面考察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存货跌价准备
上市公司的存货范围包括初级原料、初级品、半成品、产成品、低值易耗品、工具等几大类,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主要是用当期期末存货的成本来对比存货的可变现净值。《补充规定》要求存货跌价准备要按单个存货项目来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统计研究显示,257家样本公司的期末存货余额算术均值为170277807元,存货跌价准备算术均值为6112174元,其样本方差为2.22E+14,表明各个公司之间存货跌价准备的差异相当大,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有的公司在存货管理上存在不少问题,真正地实现"适时制"和"零存货"管理还尚待时日,这也说明各个公司对会计的谨慎性原则的态度不一。我们发现,存货跌价准备占期末存货余额比例超过20%的有5家(参见表2),它们是聚友网络(20.22%)、国脉通讯(20.89%)、ST白云山(24.62%)、石油龙昌(29.41%)和岳阳恒立(36.49%)。
从存货跌价准备占利润总额的比例统计结果来看,257家样本公司的算术均值为16.12%,表明存货跌价准备对公司的盈利水平存在较大的不利影响。值得注意的是,257家公司中有7家公司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超过了当期的利润总额(参见表3),它们是轻工机械(102.79%)、岳阳恒立(138.98%)、西北轴承(195.66%)、美亚股份(230.35%)、石油济柴(241.17%)、ST白云山(277.35%)和渝开发A(317.07%)。
我们还注意到,不少上市公司存货品种繁多,尤其是商业企业。因此,要对存货逐个确定可变现净值存在一定难度,要进行价值评估也非易事,所以在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时,存在人为操纵也并非不可能。也有的公司虽然存货量庞大,但存货多为择机低价购入的原材料,乃是给公司后期生产的稳定提供有力保证的,在产成品销售渠道畅通的条件下,存货的变现是较为容易的;反之在消费疲软、产品市场供远过于求、同业竞争力薄弱、产品过时等不利状态下造成产品滞销的过程中,成品存货就会剧增,生产流动资金短缺,存货变现困难,企业经营容易进入恶性循环圈。因此,采用先进的存货管理方法,势在必行。此时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虽然只是一种帐面处理方式,却是更为真实地反映上市公司资产质量的必要手段。
坏帐准备
我国过去的《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上市公司对坏帐损失可以采用直接转销法,或者按应收帐款期末余额的3‰?‰计提坏帐准备。而《补充规定》则要求上市公司对坏帐损失的核算,只能采用备抵法核算,并且要求对其它应收款也计提坏帐准备。1998年年报统计显示,有152家公司采用直接转销法。按照《补充规定》,这些公司必须变更会计政策。直接转销法是指在实际发生坏帐时,才确认坏帐损失,并将其计入期间费用,而备抵法意味着在期末提取一定比例的坏帐准备。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哪一种方法,本身并无对错可言,只要符合企业实际情况即可,而此次财政部却"一刀切",可能主要是针对一些公司出现的隐瞒潜亏的倾向,即少数公司有意利用直接转销法将不良资产长期挂帐。一般而言,备抵法相对更强调稳健,可以更真实地反映当期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在采用备抵法前提下,究竟用比例法还是帐龄分析法,以及具体提取比例,则由公司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然而,不论方法如何,新规定提出,对于"没有把握能够收回的应收款项",必须计提坏帐准备。另外还在信息披露方面加大了监督,即如果公司对某些金额较大的款项不计提、或计提坏帐比例较低的,要求其必须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说明理由。
另外,全额计提坏帐准备将受到严格限制。《补充规定》强调:除有确凿证据表明该项应收款项不能收回,或收回的可能性不大时外,对于当年发生的应收款项,以及未到期的应收款项、计划对应收款项进行债务重组,或以其他方式进行重组的、与关联方发生的应收款项,特别是母子公司交易或事项产生的应收款项、其他已逾期,但无确凿证据证明不能收回的应收款项等,不能全额计提坏帐准备。因此,像去年白云山因计提巨额坏帐准备导致巨额亏损的现象,在1999年度财务报告中将不会再现。这要求公司根据以往的经验、债务单位的实际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情况,以及其他信息进行合理的估计。并不是坏帐准备计提越多,就表明公司的财务越稳健,而是要根据历史经验和相关信息,合理地估计应收款项产生坏帐损失的可能性,计提坏帐准备后的应收款项净额要真实地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样本公司分析表明,,257家样本公司应收款项期末余额的算术平均值为198401419元,坏帐准
备的算术均值为11996126元,占应收款项的6.23%.这和1998年745家上市公司平均0.90%的计提比例相比,谨慎性原则有所加强。表3显示,257家公司中,坏帐准备超过应收款项20%的有13家,其中超过25%的有7家,它们是西南药业(25.39%)、美亚股份(26.59%)、ST石劝业(27.53%)、宏业集团(28.05%)、国际通讯(28.40%)、新华百货(29.13%)和草原兴发(31.57%)。
从坏帐准备占利润总额比例的统计结果来看,257家公司的算术平均值为35.48%,样本方差达24994.99,这表明坏帐准备的计提对上市公司的业绩影响巨大,并且每家公司的情况也是千差万别。我们注意到,计提的坏帐准备超过利润总额的有11家公司(参见表3),它们是灯塔油漆(113.19%)、良华实业(139.99%)、西南药业(140.72%)、ST石劝业(145.86%)、佛山兴华(191.14%)、电器股份(223.52%)、ST白云山(298.85%)、西北轴承(571.14%)、美亚股份(1005.48%)、石油济柴(1375.18%)和深达声(1680.38%)。
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1997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给我国有关监管部门上了一课。因此,1998年出台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规定,境外上市公司、香港上市公司以及在境内发行外资股的公司,短期投资应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计价。1999年底颁布的《补充规定》则要求,其它上市公司和非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也应当计提。换句话说,公司会计期末的短期投资(一般指股票、债券等)成本高于其市价时,应当将其差额计提跌价准备(过去大多数公司都不计提)。此外,短期投资跌价准备也要求按单项计提。
统计显示,257家样本公司短期投资期末余额的算术均值为89638109元,计提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的算术均值为1735086元,占短期投资期末余额的6.68%.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超过短期投资期末余额10%的有4家(参见表3) 《四项计提对上市公司业绩影响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