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穴位药物疗法的临床应用和作用机制
将造成死亡。
穴位药物疗法就是根据整体观念,将不同的药物和方法,贴敷在体表或注射在特定的俞穴上,通过经络影响所属脏腑,激发和调态机体内在的生理功能,使之起到治疗和增强免疫的作用。即达到“激发精气”、“疏导气血”和调整阴阳而达“以平为期”的目的。
3.1“激发精气”的作用方面:
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各种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有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的区分。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后天之精来源于饮食,由脾胃化生。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在正常情况下,精充则气足、气足才神旺。临床所见,任何疾病发生、发展的结局,首先导致脾虚,出现胃、肠消化、吸收功能紊乱,继之则影响于肾,出现肾虚见证。肾虚则化源不足,精乏来源,不能充养于肾;肾虚精亏,更不能发挥滋肝暖土的作用。比如,笔者采用“白降丹”贴在颈部“为民”穴上,治疗一哮喘患者,病程反复发作长达15年,加重5年,稍一受凉,旋即发作。经多法治疗效果不佳。观其形体矮胖,肌肉丰腴,肥肿难分,体重61.5公斤。证见面色无华,神疲乏力,肢冷便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胖,有齿痕,苔白滑脉沉缓。此乃中气衰馁,健运无权,聚湿生痰,痰浊上干于肺,肺气 郁,肃降失职所致。观其脉证。其标在肺,其本在脾。经本法(未用其他任何药物)治疗两个疗程后,逾冬越春,未再复发。追访时,“患者”喜形于色。自诉不仅体重减轻8公斤,而且自汗乏力等证亦解。每天上班,别无他恙。从本例患者可以看出,脾虚不仅功能代谢降低,且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低下,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紊乱。经云:“四季脾旺不受邪”,所以脾虚易感外邪。不仅如此,而且肾虚同样乃受外邪侵袭。清《张聿清医案》云:“肺合皮毛,毫有孔窍,风邪每易侵入,谁为之封,谁为之固,肾是也……。所以肾本空虚,往往一至秋冬,气不收藏,为咳为喘者多也”。第一军医大学在慢性支气管炎和溃疡病的研究中,均发现病人唾液钠含量增高和钾降低。钠/钾比值升高。由于肾上腺皮质激素特别是醛固铜能促进唾液腺保留钠和排除钾,故提示这些脾虚病人电解质失调,可能与肾上腺皮质功能不足有关。同时,沈自尹氏对哮喘病人进行了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的测定,发现占哮喘病例较多的无肾虚患者,其尿——17羟亦为低下。认为哮喘病人即使无肾虚见证,肾上腺皮质功能的代谢或分泌也受到潜在性的影响。所以初步认为哮喘患者有轻微或潜在性皮质功能低下。由此可见,肾上腺皮质功能不足的早期,可能表现为脾虚,晚期才表现为肾虚。这与祖国医学所说的“脾虚及肾”的机理看法相一致。说明哮喘病人消化功能失调发展到内分泌功能失调,是通过大脑皮层下视丘——垂体的途径,而后再影响肾上腺皮质功能的①。从本例哮喘治疗效果观察,不仅脾虚见证明显好转,除控制哮喘的季节性发作外,而且患者体质也显有改善。如体重减轻,体力及精神面色转佳。肢端复温,对感冒的抵抗力加强及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增加等,都是通过本疗法激发精气,调整了脾肾的生理功能所取得的显著效果。也是本疗法的作用机制之一。从现代医学观点来看,本疗法不仅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调整内分泌和植物神经功能的作用;而且还具有促进机体的能量转化和调节水盐代谢的作用。
3.2“疏导气血的作用方面:
气与血同样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在正常情况下是相对平衡的。血液的循行有赖心气的推动,肺气的敷布,肝气的疏泄。所谓“气行则血行“。在病理上气的功能障碍,如气虚或气滞,皆可引起血行不利,甚至导致血瘀。故在临床上治疗瘀血证时,不仅需用活血化瘀药,同时还要配以行气导滞之品,才能获得较好的疗效。临床常见,溃疡病患者多有胃脘痛,嗳气抑或肠鸣腹胀等症。因为气机滞涩则嗳气腹胀,血行障碍不通则痛。有关资料表明:慢性胃炎及溃疡病病程较长、反复发作。久治不愈则局部病变损伤严重,如局部溃疡较深,周围粘膜充血水肿、组织增厚、粘膜皱裂碎乱或疤痕愈合所至畸形。由于局部病变造成的血行障碍及出血倾向等,皆为胃脘痛瘀血症的病理生理。不论辩证属于哪一型,临床虽无瘀血的舌脉见证。但在治疗时亦应考虑“瘀”本质的存在。根据西医胆汁返流学说,溃疡病与胃炎往往合并存在,胃内炎症和胃分泌功能及动力学的紊乱,是溃疡病的形成和久治不愈的重要原因。因此,新近研究溃疡病的治疗,既注意保护胃粘膜屏障,避免伤害胃粘膜因素的干扰,又注意改变胃肠分泌与动力学的紊乱;既要注意溃疡病的局部病变,又要从整体观念出发注意到中枢神经及植物神经的功能状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康复。笔者从数例溃疡病患者,经白降丹贴穴治疗后的临床效果观察,大多睡眠时间显著延长,由每晚2—4小时,增加至4—6小时,个别患者长达8小时以上。一星期以后疼痛缓解,于是食纳相应增加,肠鸣腹泄止,消化吸收功能显著改善。半月后血色素由原来的8g上升于12.5g,患者情绪转佳,嗳气腹胀等气滞现象亦随之消除。气顺则胀解,血行则痛止。由于血行畅通,局部炎症慢慢消失,溃疡面逐渐愈合。临床效果亦获得证实。综观本疗法的治疗机理,就是通过药物作用于穴位,传入刺激信息,影响高级神经中枢的机能,调整并增加皮层中枢和植物神经功能的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使之恢复正常的生理平衡。
4.穴位药物疗法对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调整作用:
疾病与健康是相对而言的。人体脏腑、经络和生理功能活动正常,气血、阴阳协调平衡,即所谓“阴平阳秘”。当人体在某种因素的作用下,人体脏腑、经络等生理功能活动异常,气血、阴阳协调关系受到破坏,导致阴阳失调,产生各种症状,便发生了疾病。从而形成了阴阳的偏盛偏衰,即所谓“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根据多因素与多指标的研究发现,阴虚时的病理生理变化几乎全部是体内副交感中枢功能低下和交感神经活动升高,临床所见,五心烦热、易激动、面红升火、咽干口燥、夜寐不安、盗汗多梦、头目眩晕、便
再者,白降丹贴穴、发泡疗法、化脓灸这几种疗法,可用乌赫托姆斯基优势灶作用来解释,用皮肤化脓这一无菌性炎症作为新的强兴奋灶,抑制以往的哮喘病的优势灶,转移了迷走神经兴奋灶,从某种程序上调整了植物 《试论穴位药物疗法的临床应用和作用机制(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4594.html
穴位药物疗法就是根据整体观念,将不同的药物和方法,贴敷在体表或注射在特定的俞穴上,通过经络影响所属脏腑,激发和调态机体内在的生理功能,使之起到治疗和增强免疫的作用。即达到“激发精气”、“疏导气血”和调整阴阳而达“以平为期”的目的。
3.1“激发精气”的作用方面:
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各种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有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的区分。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后天之精来源于饮食,由脾胃化生。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在正常情况下,精充则气足、气足才神旺。临床所见,任何疾病发生、发展的结局,首先导致脾虚,出现胃、肠消化、吸收功能紊乱,继之则影响于肾,出现肾虚见证。肾虚则化源不足,精乏来源,不能充养于肾;肾虚精亏,更不能发挥滋肝暖土的作用。比如,笔者采用“白降丹”贴在颈部“为民”穴上,治疗一哮喘患者,病程反复发作长达15年,加重5年,稍一受凉,旋即发作。经多法治疗效果不佳。观其形体矮胖,肌肉丰腴,肥肿难分,体重61.5公斤。证见面色无华,神疲乏力,肢冷便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胖,有齿痕,苔白滑脉沉缓。此乃中气衰馁,健运无权,聚湿生痰,痰浊上干于肺,肺气 郁,肃降失职所致。观其脉证。其标在肺,其本在脾。经本法(未用其他任何药物)治疗两个疗程后,逾冬越春,未再复发。追访时,“患者”喜形于色。自诉不仅体重减轻8公斤,而且自汗乏力等证亦解。每天上班,别无他恙。从本例患者可以看出,脾虚不仅功能代谢降低,且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低下,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紊乱。经云:“四季脾旺不受邪”,所以脾虚易感外邪。不仅如此,而且肾虚同样乃受外邪侵袭。清《张聿清医案》云:“肺合皮毛,毫有孔窍,风邪每易侵入,谁为之封,谁为之固,肾是也……。所以肾本空虚,往往一至秋冬,气不收藏,为咳为喘者多也”。第一军医大学在慢性支气管炎和溃疡病的研究中,均发现病人唾液钠含量增高和钾降低。钠/钾比值升高。由于肾上腺皮质激素特别是醛固铜能促进唾液腺保留钠和排除钾,故提示这些脾虚病人电解质失调,可能与肾上腺皮质功能不足有关。同时,沈自尹氏对哮喘病人进行了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的测定,发现占哮喘病例较多的无肾虚患者,其尿——17羟亦为低下。认为哮喘病人即使无肾虚见证,肾上腺皮质功能的代谢或分泌也受到潜在性的影响。所以初步认为哮喘患者有轻微或潜在性皮质功能低下。由此可见,肾上腺皮质功能不足的早期,可能表现为脾虚,晚期才表现为肾虚。这与祖国医学所说的“脾虚及肾”的机理看法相一致。说明哮喘病人消化功能失调发展到内分泌功能失调,是通过大脑皮层下视丘——垂体的途径,而后再影响肾上腺皮质功能的①。从本例哮喘治疗效果观察,不仅脾虚见证明显好转,除控制哮喘的季节性发作外,而且患者体质也显有改善。如体重减轻,体力及精神面色转佳。肢端复温,对感冒的抵抗力加强及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增加等,都是通过本疗法激发精气,调整了脾肾的生理功能所取得的显著效果。也是本疗法的作用机制之一。从现代医学观点来看,本疗法不仅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调整内分泌和植物神经功能的作用;而且还具有促进机体的能量转化和调节水盐代谢的作用。
3.2“疏导气血的作用方面:
气与血同样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在正常情况下是相对平衡的。血液的循行有赖心气的推动,肺气的敷布,肝气的疏泄。所谓“气行则血行“。在病理上气的功能障碍,如气虚或气滞,皆可引起血行不利,甚至导致血瘀。故在临床上治疗瘀血证时,不仅需用活血化瘀药,同时还要配以行气导滞之品,才能获得较好的疗效。临床常见,溃疡病患者多有胃脘痛,嗳气抑或肠鸣腹胀等症。因为气机滞涩则嗳气腹胀,血行障碍不通则痛。有关资料表明:慢性胃炎及溃疡病病程较长、反复发作。久治不愈则局部病变损伤严重,如局部溃疡较深,周围粘膜充血水肿、组织增厚、粘膜皱裂碎乱或疤痕愈合所至畸形。由于局部病变造成的血行障碍及出血倾向等,皆为胃脘痛瘀血症的病理生理。不论辩证属于哪一型,临床虽无瘀血的舌脉见证。但在治疗时亦应考虑“瘀”本质的存在。根据西医胆汁返流学说,溃疡病与胃炎往往合并存在,胃内炎症和胃分泌功能及动力学的紊乱,是溃疡病的形成和久治不愈的重要原因。因此,新近研究溃疡病的治疗,既注意保护胃粘膜屏障,避免伤害胃粘膜因素的干扰,又注意改变胃肠分泌与动力学的紊乱;既要注意溃疡病的局部病变,又要从整体观念出发注意到中枢神经及植物神经的功能状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康复。笔者从数例溃疡病患者,经白降丹贴穴治疗后的临床效果观察,大多睡眠时间显著延长,由每晚2—4小时,增加至4—6小时,个别患者长达8小时以上。一星期以后疼痛缓解,于是食纳相应增加,肠鸣腹泄止,消化吸收功能显著改善。半月后血色素由原来的8g上升于12.5g,患者情绪转佳,嗳气腹胀等气滞现象亦随之消除。气顺则胀解,血行则痛止。由于血行畅通,局部炎症慢慢消失,溃疡面逐渐愈合。临床效果亦获得证实。综观本疗法的治疗机理,就是通过药物作用于穴位,传入刺激信息,影响高级神经中枢的机能,调整并增加皮层中枢和植物神经功能的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使之恢复正常的生理平衡。
4.穴位药物疗法对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调整作用:
疾病与健康是相对而言的。人体脏腑、经络和生理功能活动正常,气血、阴阳协调平衡,即所谓“阴平阳秘”。当人体在某种因素的作用下,人体脏腑、经络等生理功能活动异常,气血、阴阳协调关系受到破坏,导致阴阳失调,产生各种症状,便发生了疾病。从而形成了阴阳的偏盛偏衰,即所谓“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根据多因素与多指标的研究发现,阴虚时的病理生理变化几乎全部是体内副交感中枢功能低下和交感神经活动升高,临床所见,五心烦热、易激动、面红升火、咽干口燥、夜寐不安、盗汗多梦、头目眩晕、便
秘尿赤、舌红或绛、少津或剥苔、脉弦(细数或数)之类的甲状腺机能亢进、慢性支气管炎、慢性乙型肝炎、肺结核、神经衰弱等;而阳虚时,却表现为体内交感中枢机能系统活动异常低下和副交感神经活动升高。诸如畏寒肢冷或欠温和,夜尿频数(二次以上)、自汗、少气懒言、神疲倦怠嗜卧、面色少华、大便溏薄、脉沉细微弱、舌淡胖、苔润之类的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以上这些截然不同的病症,从整体器官及组织水平来看,似乎各不相关,找不到内在联系。但采用白降丹同一方法贴穴治疗,达到了共同的目的——疗效。特别是溃疡病属脾阳虚的患者,腹痛肢冷,内、外均见寒象;甲状腺机能亢进属肝肾阴虚的患者,五心烦热、口燥咽干,内、外均见虚热现象。经贴穴治疗后诸证缓解。说明本疗法对其“表”、“里”植物神经功能表现的非一致性具有调整作用。按神经观点认为,包括经穴相对特异性作用在内的一切(如药物贴穴、发泡疗法、化脓灸、穴位注射)刺激效应,几乎都是通过神经反射途径取得的。尽管不同的刺激效应各有为主的中枢部位,但在形成各种治疗效应的反射中,又都藉躯体神经为其主要传入途径,植物神经为其主要传出途径。因此,目前认为药物作用于经穴主要是借助植物神经与其相应的内脏建立相对特异性的功能联系。即所谓“体表内脏植物神经联系系统”。(skin risceral regeta tire correla tire sytcm)②。这就是说,药物经穴相对特异性作用乃是通过此联系系统获取的。然而,植物神经又怎么能使经穴与其相应内脏间建立起这种相对特异性功能联系的呢?其关键乃在于绝大部份经穴与其相应的内脏所属神经节 范围内。必须指出的是,不论哪一经穴的特异性作用,几乎都具有较长的后效应。提示在形成这种作用的过程中,同样存在着体液因素的活动。
再者,白降丹贴穴、发泡疗法、化脓灸这几种疗法,可用乌赫托姆斯基优势灶作用来解释,用皮肤化脓这一无菌性炎症作为新的强兴奋灶,抑制以往的哮喘病的优势灶,转移了迷走神经兴奋灶,从某种程序上调整了植物 《试论穴位药物疗法的临床应用和作用机制(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