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浙东实学经济思想研究
主抗金,《宋史·陈亮传》称他"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志存经济,重许可,人人见其肺肝。"他气节高迈,终生极论时事,倡导经世济民的事功之学。《宋元学案·龙川学案》有黄百家案语:"陈同甫亮又崛兴于永康,无所承接。然其为学,俱以读书经济为事,嗤黜空疏随人牙后谈性命者,以为灰埃。"虽然陈亮的观点颇多新见,但其学说不够系统。
经济思想方面,陈亮在《四弊》中提出了他的行业分工认识:"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补,而非求以相病。"这不同于传统的"重本抑末"思想而主张农商并重。他主张富民,为富人说话,在《上孝宗皇帝第一书》中反对"折困天下之富商巨室",批评王安石变法"惟恐富民之不困也","惟恐商贾之不折也",要求朝廷保护富民。在义利观方面倡言功利,提出:"禹无功,何以成六府?乾无利,何以具四德?"(《宋元学案》卷56《龙川学案》)他说"人生不能无欲",(《龙川文集》卷23)与要求"去欲" 的观点不同;《四弊》中有"利之所在,何往而不可哉! "他与朱熹进行著名的 "王霸义利之辩",长达数年,相关材料主要在《朱文公文集》卷三六和《龙川文集》卷二○(《陈亮集》增订本卷二八)中,是其义利观念的集中体现。他不满朱熹规劝其为"醇儒"、要他"绌去'义利双行、王霸并用'之说"等,复信反驳,《又甲辰秋书》重申"自孟、荀论义利王霸,汉唐诸儒未能深明其说。本朝伊洛诸公,辩析天理人欲,而王霸义利之说于是大明。……故亮以为……谓之杂霸者,其道固本于王也。诸儒自处者曰义曰王,汉唐做得成者曰利曰霸。一头自如此说,一头自如彼做;说得虽甚好,做得亦不恶。如此却是义利双行,王霸并用。如亮之说,却是直上直下,只有一个头颅做得成耳。"二人互辩不已。此后,陈亮又在《丙午复朱元晦秘书书》中说:"王霸可以杂用,则天理人欲可以并行矣。"陈傅良在《答陈同甫》中,概括其主张为:"功到成处,便是有德;事到济处,便是有理。"(止斋文集》卷36)邓广铭先生认为他的归纳有悖陈亮原意,邓先生指出这场争论"是因为陈亮不承认朱熹说他有'义利双行,王霸并用'的主张而引起的,这场笔墨官司虽是不了了之的,但朱熹也不再把 这一主张硬栽到陈亮身上了。……我们只应当把陈亮称做'王道霸道一元论者'和'仁义功利一元论者',而决不应再跟在朱熹后边,称陈亮为'义利双行、王霸并用'的主张者,或称他为'功利主义者',像《宋元学案》的编纂者们那样。"(20)
"王霸义利之辨"一般被认为是理学与事功之学"义利观"的争辩,不过理学家并非全然否定人欲功利,程颐讲"人无利,直是成不得,安得无利?"(《河南程氏遗书》卷18)又说"仁义未尝不利","夫利,和义者善也;其害义者不善也。"(同上,卷19)朱熹说:"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朱文公文集》卷24)他对义利的看法是:"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循天理,则不求利而自无不利;殉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己随之。"(《四书集注·孟子》)"必以仁义为先,而不以功利为急。"(《朱文公文集》卷76)但他又说过"圣人岂不言利?""'罕言利'者,盖凡做事,只循这道理做去,利自在其中矣。"(《朱子语类》卷36)"义未尝不利,但不可先说道利,不可先有求利之心。"(《朱子语类》卷51)他把义与利视为一个事物的两个部分,如同一根棍子,半截是义半截是利,二者的关系则是 "利是那义里面生出来底,凡事处制得合宜, 利便随之。所以云'利者,义之和',盖是义便兼得利。""只万物各得其分便是利。"(《朱子语类》卷68)在朱熹思想中,顺循天理就是"义"兼得"利","正其义则利自在,明其道功自在。专去计较利害,定未必有利。"(《朱子语类》卷37)朱熹不否定从"义"出发的"利"
四、叶适经济思想的要点与价值
永嘉学派的经济思想在浙东实学中最具系统性,而其集大成者叶适的经济思想具有典型意义。
叶适(1150-1223年)字正则,晚年在永嘉城外水心村著书讲学,世称水心先生,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淳熙五年(1178年)中进士,历仕京外,曾为兵部侍郎、吏部侍郎、太常博士等,屡奏言复兴,要求抗金。《宋史·叶适传》称"适志意慷慨,雅以经济自负。"开禧北伐时,他出知建康府立有战功;又在江淮屯田练兵修垒筑堡,防御金兵进犯;到韩佗胄败后,他因"附会用兵"被革职。叶适倡导"务实而不务虚"(《水心文集·补遗》),他批评"高谈者远述性命,而以功业为可略"(《水心别集》卷15《上殿札子》),主张"黜虚从实",修实政、行实德、实事实功(22)。黄宗羲在《宋元学案·艮斋学案》的案语中说:"永嘉之学,教人就事上理会,步步着实,言之必使可行,足以开物成务。"实际功效是衡量道义正确性的指标。
就学术渊源看,一般认为永嘉学宗二程,有永嘉先辈周行己、许景衡、郑伯熊等,经薛季宣(1134─1173)、陈傅良(1137─1203)发展"实事实理"学风,到叶适而永嘉实学蔚为大观。黄百家说:"永嘉之学,薛、郑俱出自程子。"(《宋元学案》卷56《龙川学案》)但全祖望提出:"世知永嘉诸子之传洛学,不知其兼传关学。"(《宋元学案》卷32《周许诸儒学案·序录》)他认为:"浙学于南宋为极盛……,叶、蔡宗止斋以绍薛、郑之学为一家,遂与同甫之学鼎立,皆左袒非朱、右袒非陆,而自为门庭者。"(《宋元学案》卷53《止斋学案》)为叶适立学案,论"水心较止斋又稍晚出,其学始同而终异,永嘉功利之说,至水心一洗之。……乾淳诸老既殁,学术之会,总为朱、陆二派,而水心其间,遂称鼎足。"(《宋元学案》卷54《水心学案上》)叶适引留茂潜语:"故永嘉之学,必弥纶以通世变者,薛经其始而陈纬其终也。"(《水心文集》卷10《温州新修学记》)学术流脉固然重要但不易说清,且思想家的研究不宜仅以此为据,故宜较宏观性把握。叶适远承伊洛,近师周、郑,光大薛、陈而集永嘉学之大成;其学术是有宋以来反传统思想与务实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原文化的发展流变与 东南地域社会经济结合的产物。当时,孝宗朝既有战争威胁又相对稳定,要励精图治就要务实空谈无用,这也是时局的需求。另外,宋南渡后大量士人荟萃东南有利于交流汲取,形成众多学派并存的生动局面,具叶适所说的"师友之教"与"流风相接",加上他任官务实的经历等等,对永嘉实学之大成均起作用。
叶适的思想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他与朱熹有联系,又与浙东其他学派有来往,他推崇陈亮,为之铭墓志、序文集,他们被朱熹指责为"若永嘉、永康之说,大不成学问,不知何故如此。"(《朱子语类》卷122)早年他还在朝中为朱熹理学进言说话;在《进卷·管子》中,指责管仲始坏王政, "以利为实,以义为名"(《水心别集》卷6);在淳熙五年(1178 年)的《廷对》中他提出:"孔子修群圣人之道,付之儒者使世守之。而秦汉以还,习于功利杂伯之政,与群圣人之道不类",主张"谈谊而不谈利,计德而不计功"(《水心别集》卷9)。而晚年的代表作《习学记言序目》则明显变化, 反对空谈倡言功利。此书"根柢《六经》,折衷诸子,剖析秦汉,迄于五季。"(《习学记言序目》嘉定十六年序)是他对对传统思想的系统反思。
叶适在经济思想方面的贡献,突出于其反传统精神和商品经济发展的时代特征,并且较为全面系统,所及几乎涵括传统经济观诸方面,(23)以下要点较为集中地反映了他对传统经济思想的发展创新──
① 义利观
事功实学在义利观上有其 《宋代浙东实学经济思想研究(第4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4742.html
经济思想方面,陈亮在《四弊》中提出了他的行业分工认识:"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补,而非求以相病。"这不同于传统的"重本抑末"思想而主张农商并重。他主张富民,为富人说话,在《上孝宗皇帝第一书》中反对"折困天下之富商巨室",批评王安石变法"惟恐富民之不困也","惟恐商贾之不折也",要求朝廷保护富民。在义利观方面倡言功利,提出:"禹无功,何以成六府?乾无利,何以具四德?"(《宋元学案》卷56《龙川学案》)他说"人生不能无欲",(《龙川文集》卷23)与要求"去欲" 的观点不同;《四弊》中有"利之所在,何往而不可哉! "他与朱熹进行著名的 "王霸义利之辩",长达数年,相关材料主要在《朱文公文集》卷三六和《龙川文集》卷二○(《陈亮集》增订本卷二八)中,是其义利观念的集中体现。他不满朱熹规劝其为"醇儒"、要他"绌去'义利双行、王霸并用'之说"等,复信反驳,《又甲辰秋书》重申"自孟、荀论义利王霸,汉唐诸儒未能深明其说。本朝伊洛诸公,辩析天理人欲,而王霸义利之说于是大明。……故亮以为……谓之杂霸者,其道固本于王也。诸儒自处者曰义曰王,汉唐做得成者曰利曰霸。一头自如此说,一头自如彼做;说得虽甚好,做得亦不恶。如此却是义利双行,王霸并用。如亮之说,却是直上直下,只有一个头颅做得成耳。"二人互辩不已。此后,陈亮又在《丙午复朱元晦秘书书》中说:"王霸可以杂用,则天理人欲可以并行矣。"陈傅良在《答陈同甫》中,概括其主张为:"功到成处,便是有德;事到济处,便是有理。"(止斋文集》卷36)邓广铭先生认为他的归纳有悖陈亮原意,邓先生指出这场争论"是因为陈亮不承认朱熹说他有'义利双行,王霸并用'的主张而引起的,这场笔墨官司虽是不了了之的,但朱熹也不再把 这一主张硬栽到陈亮身上了。……我们只应当把陈亮称做'王道霸道一元论者'和'仁义功利一元论者',而决不应再跟在朱熹后边,称陈亮为'义利双行、王霸并用'的主张者,或称他为'功利主义者',像《宋元学案》的编纂者们那样。"(20)
"王霸义利之辨"一般被认为是理学与事功之学"义利观"的争辩,不过理学家并非全然否定人欲功利,程颐讲"人无利,直是成不得,安得无利?"(《河南程氏遗书》卷18)又说"仁义未尝不利","夫利,和义者善也;其害义者不善也。"(同上,卷19)朱熹说:"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朱文公文集》卷24)他对义利的看法是:"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循天理,则不求利而自无不利;殉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己随之。"(《四书集注·孟子》)"必以仁义为先,而不以功利为急。"(《朱文公文集》卷76)但他又说过"圣人岂不言利?""'罕言利'者,盖凡做事,只循这道理做去,利自在其中矣。"(《朱子语类》卷36)"义未尝不利,但不可先说道利,不可先有求利之心。"(《朱子语类》卷51)他把义与利视为一个事物的两个部分,如同一根棍子,半截是义半截是利,二者的关系则是 "利是那义里面生出来底,凡事处制得合宜, 利便随之。所以云'利者,义之和',盖是义便兼得利。""只万物各得其分便是利。"(《朱子语类》卷68)在朱熹思想中,顺循天理就是"义"兼得"利","正其义则利自在,明其道功自在。专去计较利害,定未必有利。"(《朱子语类》卷37)朱熹不否定从"义"出发的"利"
,而反对从"欲"出发的"利"。经济思想中义利观问题值得深入研究。(21)
四、叶适经济思想的要点与价值
永嘉学派的经济思想在浙东实学中最具系统性,而其集大成者叶适的经济思想具有典型意义。
叶适(1150-1223年)字正则,晚年在永嘉城外水心村著书讲学,世称水心先生,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淳熙五年(1178年)中进士,历仕京外,曾为兵部侍郎、吏部侍郎、太常博士等,屡奏言复兴,要求抗金。《宋史·叶适传》称"适志意慷慨,雅以经济自负。"开禧北伐时,他出知建康府立有战功;又在江淮屯田练兵修垒筑堡,防御金兵进犯;到韩佗胄败后,他因"附会用兵"被革职。叶适倡导"务实而不务虚"(《水心文集·补遗》),他批评"高谈者远述性命,而以功业为可略"(《水心别集》卷15《上殿札子》),主张"黜虚从实",修实政、行实德、实事实功(22)。黄宗羲在《宋元学案·艮斋学案》的案语中说:"永嘉之学,教人就事上理会,步步着实,言之必使可行,足以开物成务。"实际功效是衡量道义正确性的指标。
就学术渊源看,一般认为永嘉学宗二程,有永嘉先辈周行己、许景衡、郑伯熊等,经薛季宣(1134─1173)、陈傅良(1137─1203)发展"实事实理"学风,到叶适而永嘉实学蔚为大观。黄百家说:"永嘉之学,薛、郑俱出自程子。"(《宋元学案》卷56《龙川学案》)但全祖望提出:"世知永嘉诸子之传洛学,不知其兼传关学。"(《宋元学案》卷32《周许诸儒学案·序录》)他认为:"浙学于南宋为极盛……,叶、蔡宗止斋以绍薛、郑之学为一家,遂与同甫之学鼎立,皆左袒非朱、右袒非陆,而自为门庭者。"(《宋元学案》卷53《止斋学案》)为叶适立学案,论"水心较止斋又稍晚出,其学始同而终异,永嘉功利之说,至水心一洗之。……乾淳诸老既殁,学术之会,总为朱、陆二派,而水心其间,遂称鼎足。"(《宋元学案》卷54《水心学案上》)叶适引留茂潜语:"故永嘉之学,必弥纶以通世变者,薛经其始而陈纬其终也。"(《水心文集》卷10《温州新修学记》)学术流脉固然重要但不易说清,且思想家的研究不宜仅以此为据,故宜较宏观性把握。叶适远承伊洛,近师周、郑,光大薛、陈而集永嘉学之大成;其学术是有宋以来反传统思想与务实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原文化的发展流变与 东南地域社会经济结合的产物。当时,孝宗朝既有战争威胁又相对稳定,要励精图治就要务实空谈无用,这也是时局的需求。另外,宋南渡后大量士人荟萃东南有利于交流汲取,形成众多学派并存的生动局面,具叶适所说的"师友之教"与"流风相接",加上他任官务实的经历等等,对永嘉实学之大成均起作用。
叶适的思想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他与朱熹有联系,又与浙东其他学派有来往,他推崇陈亮,为之铭墓志、序文集,他们被朱熹指责为"若永嘉、永康之说,大不成学问,不知何故如此。"(《朱子语类》卷122)早年他还在朝中为朱熹理学进言说话;在《进卷·管子》中,指责管仲始坏王政, "以利为实,以义为名"(《水心别集》卷6);在淳熙五年(1178 年)的《廷对》中他提出:"孔子修群圣人之道,付之儒者使世守之。而秦汉以还,习于功利杂伯之政,与群圣人之道不类",主张"谈谊而不谈利,计德而不计功"(《水心别集》卷9)。而晚年的代表作《习学记言序目》则明显变化, 反对空谈倡言功利。此书"根柢《六经》,折衷诸子,剖析秦汉,迄于五季。"(《习学记言序目》嘉定十六年序)是他对对传统思想的系统反思。
叶适在经济思想方面的贡献,突出于其反传统精神和商品经济发展的时代特征,并且较为全面系统,所及几乎涵括传统经济观诸方面,(23)以下要点较为集中地反映了他对传统经济思想的发展创新──
① 义利观
事功实学在义利观上有其 《宋代浙东实学经济思想研究(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