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杰斯心理治疗理论在学校心理咨询运用之思考
罗杰斯心理治疗理论在学校心理咨询运用之思考
[摘要]人本心理学被誉为心理学的第三大势力,其中代表人物罗杰斯的心理治疗
理论对西方心理咨询影响甚远,而其传入中国也引起很大反响。本文对罗杰斯心
理治疗理论的发展过程及各发展阶段的思想进行综述,并结合其心理治疗思想
在我国学校心理咨询中的开展情况,分析其不足之处及促进作用。
[关键词]非指导性疗法 患者中心疗法 个人中心疗法 心理品质 逆反心理 闭锁心理
1、引言
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并于之后迅速发展,这与美国二战后物质文明空前发展、然精神世界却迷茫颓废的社会因素有关,同时也与自1879年冯特建立科学心理学后、心理学中就一直存在着一种远离哲学、靠拢自然科学的科学主义倾向[1]极端发展的必然趁势有关。这个学派主张心理学的研究要从人的角度出发,更多地尊重每一个的特点,而不是从方法的角度,所以该学派的代表人物也都从哲学和人文的角度关心人的前途和人性的价值[2]。人本主义反对心理学中出现的人性兽化和机械化的倾向,强调人的能动性,即人对未来有选择的能力、人有创造的能力、人的价值观念或道德意识有内在社会性动机的基础等。
由于人本主义思想的传入,并迎合了我国改革开放后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现今,我国社会上在呼喊“以人为本”的口号,商界流行“顾客至上”、“顾客即上帝”,教育界也在高举“以学生为主体”的旗帜,心理咨询业内也流行着罗杰斯的“患者中心疗法”的理念。
但是由于我国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人本主义在中国的道路走得是坎坷又崎岖,虽然该理论的理念已被认为是先进、人性且具有强大的力量,但理念的执行却是频频受阻。在我国学校心理咨询工作中,罗杰斯心理治疗理论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而不是主流的心理咨询技术。
2、罗杰斯的心理治疗思想体系及发展
卡尔•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1902——1987),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家和发起者、心理治疗家,被心理学史学家誉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1927年,他开始了他的心理治疗工作,并在治疗过程中摸索并建立自己的理论,并以治疗经验作为发展与革新理论的源泉。1938年,罗杰斯首次指出了“非指导性治疗”名词,一年后在他的首部著作《问题儿童的临床治疗》一书中开始对传统的指导疗法提出疑问。1942年,在出版的《咨询和心理治疗:新近的概念和实践》一书,罗杰斯主张在咨询和心理治疗中采用非指导疗法。之后,在实践中发觉,治疗家在治疗中并不是、也不可能没有任何指导,于是在1951年,他出版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咨询疗法》一书,将“非指导性治疗” 改为“患者中心疗法”,也称“来访者中心疗法”,并系统阐述该心理咨询疗法的理论与方法。
1968年,罗杰斯在加利福尼亚州的拉乔罗成立了个人研究中心,他的兴趣重点发生了转移,希望把他的体系扩展到传统的心理治疗领域之外,使大多数人过上一种人本主义的生活,即超出个人的社会角色、充分发挥其机能的高度整合的生活。70年代初,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疗法”正式形成。
总之,罗杰斯的心理治疗思想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非指导性疗法”、“患者中心疗法”、“个人中心疗法”
2.1罗杰斯的非指导性疗法
非指导性疗法,着重强调将来访者看作专家,而将治疗者看作一种反思和鼓励的来源。该疗法的基本做法是鼓励心理患者自己叙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治疗者在治疗过程中不为患者解释过去被压抑于潜意识中的经验与欲望,也不对患者的自我报告加以赞许或批评,只是适当重复患者的话,帮助他澄清自己的思路,使患者自己逐步克服他的自我概念和理想概念之间的不协调,接受和澄清当前的行为态度和情绪态度,达到自我治疗的效果。罗杰斯在开始时,特别强调治疗者应尽量减少分析性的解释和避免对患者的自我报告进行指导[3]。
“非指导性疗法”的基本点是只有患者本人才能真正清楚自己的经验世界,其哲学基础就是胡塞尔的现象学。现象学派主张把心理事件或直接经验按其自然呈现的形态来研究,提出用“现象还原”即通过反省主观意识的方法从呈现在每一个经验自我的意识中的现象揭示出本质[4]。罗杰斯也认为:每个人都以一独特的方式感知世界,个体能对感知过、经验过的事物赋予一定的意义,这些知觉和意义的整体便构成了个人的现象场,其中包括意识和无意识感知,所以也只有本人才能真正地清楚自己的现象世界[5]。其心理治疗的理论思维就是引导患者充分描述自己,反省主观意识,显现自我。
罗杰斯反对由咨询者告诉来访者什么好、什么不好,也不主张采用奖励、惩罚等行为控制手段来“治疗” 来访者,反对一切对来访者施加影响的做法,而且会谈的主题和方向也应交给来访者掌握、由来访者自己选择。罗杰斯相信,没有治疗者指导性的干预,来访者能更自由地自我探索,从而获得最有价值的收益[6]。所以罗杰斯强调咨询是非指导性的。针对这种心理咨询由治疗者来主导一切的倾向,这一时期罗杰斯的体系被称为“非指导性治疗”。
2.2 患者中心疗法
患者中心疗法,不再否定治疗家的主导性,即使只有患者本人才能真正清楚自己的现象世界,但如果方法得当,治疗者能够达到大体了解患者如何看待自己的独行经验。虽然肯定治疗者的引导和剖析作用,但这种引导并不占主导地位,也从重视反映来访者所说的事实内容二轻转为同时注重反映来访者隐蔽的情感,而且罗杰斯认为治疗者不应把来访者看作病人,在与对方接触中,双方都应是享有同等权利的参与者。患者中心疗法的强调运用无条件积极关注,提供一种安全、信任、温暖的气氛以解放来访者,来访者可以讨论他愿意讨论的任何问题,不勉强来访者,对来访者的经验不进行价值评价,以移情式理解来访者。它的主要特点是将医师与患者的关系视为改变和成长的最重要的治疗因素。
患者中心疗法理论认为患者的人格发生积极改变需满足六个先决条件,这六个先决条件就是:
⑴、治疗家和患者必须处于“心理接触”的状态中。
⑵、患者必须处于不协调的状态中。不协调是指患者和自己的经验之间不一致的结果。
⑶、治疗家必须处于与患者保持一致的状态。
⑷、治疗家必须对患者无条件积极看待。
⑸、治疗家必须对患者有移情理解。移情是指从另一个的观点对他的问题进行理解——从那个人的内部参考模式出发。
⑹、患者在一定程度上必须感受到治疗家的整合、无条件看待和移情式理解[7]。
2.3 个人中心疗法
“个人中心疗法”是“患者中心疗法”的丰富与发展,强调“人——人”的关系,而不是“帮助者——被帮助者”的关系,其人格的基本观点也没有变,主张心理学应研究人的价值和尊严,为恢复和提高人的价值、尊严做贡献,相对“患者中心疗法”并没有多大理论上的突破。只是随着“患者中心疗法”在团体、组织和社会中的扩展,把这种方法看作是关于来访者的方法已不再合适,于是发展出“个人中心疗法”。
罗杰斯相信所有的行为都受自我实现倾向的制约,而且人的潜能在自己独一无二的自我实现倾向的引导下会以健康的方式发展、成长、改变。罗杰斯也归纳了人的潜能自由的三个基本条件:
⑴、 自我的和谐与真实;
⑵、 无条件积极关注与无私的关怀、接受和赞扬,而不管他那
时在做什么、想什么,甚至是那些客观上消极的思想或行动;
⑶、 移情理解一个人。
以上这三个方面不仅适用于治疗,还可用于父母和儿童、组织和团体甚至政治统治。罗杰斯及其追随者致力于在多个领域如教育、医学领域等发现和创造有利于成长的心理环境。
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疗法”是心理咨询和治疗学科中的一个改革。他在实践中发现了咨访关系对促成当事人的改变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其中发展咨询关系、培养真诚、同感、理解和无条件的关注等,已成为大多数咨询者的共识,成了当代咨询和治疗实践的共同基础。但“以人为中心疗法”也有其缺点,如排斥任何诊断、评估,不对精神障碍做任何分类,同时也忽视具体策略和技术的运用等。
3、罗杰斯心理治疗思想在学校咨询中的地位
我国学校心理咨询工作起步晚,20世纪80年代起,西方心理咨询理论陆续引入中国,罗杰斯及其人本疗法也逐渐为国人所知。90年代初,来访者中心疗法在国内有了些许应用,但仅限于学习和模仿,一些学者也做过些学术上的探讨。随着香港中文大学林孟平教授相继在国内举办首届心理辅导硕士、博士课程班,为人本疗法在国内的推广打下了一定的人才基础,到人本心理辅导协会在北京的成立,罗杰斯对辅导员特质的要求已被国内普遍接受,来访者中心疗法的研究和实践也有了今人振奋的成果。
但是,在中学阶段的心理咨询实践中,罗杰斯心理治疗思想体系,被心理工作者接受的,也只是罗杰斯对辅导员特质的要求。郑日昌对《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创刊十一年来案倒报告中采用的治疗方法进行统计归类,结果表明单纯使用一种方法的案例比重明显下降,技术整合趋势明显,并且,整合疗法一般遵循同一模式:在以来访者为中心的氛围中,侧重于行为一认知疗法的综合使用[8]。
罗杰斯的“来访者中心”疗法,在我国中学心理咨询工作中未成为独当一面的咨询手段,可能与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氛围及中学生的心理品质有关。
3.1、我国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氛围
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是以伦理道德思想为主要内容,古代教育也以道德教育为核心,可见我国道德教育由来已久。韩愈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体现出教师在德育中的不容推卸的责任。直至如今,我国的德育工作内容泛化为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主要由学校政工干部、班主任、任课老师等担任,解决学生的发展方向问题, 使学生按照我们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的要求发展, 有指导性极强的原则和方向性要求。处于德育工作中心的教师,总是被烙上了“教书育人”的烙印,或主动或被动,都会对学生作思想工作。在学校大政方针的指导下,学校心理教师不能像社会上的心理咨询机构那样保持价值中立,或多或少会做价值引导。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学生心理问题的涌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始为人所重视,社会媒体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报道逐渐趋多,但是心理健康教育还只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块内容,由于我国还未有一套正规的研究学校心理学、培养专职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教育训练体系,心理辅导教师专业素质良莠不齐,加之,学校教师的身份背景,及教师流传千百年的“师道尊严”情绪,心理教师难免会对学生进行道德评判,及人生指导。而且学校领导及其他学科教师未接受过心理学课程的教育,对心理辅导工作存在误解,或把学校心理咨询工作视为思想工作,或是只视为谈谈心,误把学校心理辅导的对象仅看作是面对学生的。
由于教师德育背景及“师道尊严”情绪,致使心理辅导教师普遍采用行为与认知疗法,这种治疗方法肯定了咨询过程中心理教师的主导地位,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发展方向的引导作用,符合我国传统的思想工作的要求。
3.2中学生的心理品质
罗杰斯的人格理论认为人格发展是个体原来的自我结构和价值条件(他人或自己对具体行为的评价)协调的结果;人又有自我实现的倾向,这种倾向通过机体评价过程引导一个人朝向普遍积极和健康的行为。
根据“患者中心疗法”,在咨询中,积极看待能取代机体评价过程,促使来访者接近和保留符合自我实现倾向的经验,即是说,此时个体不管自己的经验是否能维持或加强自己,只要它能带来积极看待,都会把它评价好的。
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中学生的自我意识正在形成,但不稳定,辩证思维能力才初现端倪,表现出对事物识别能力不足,看问题时往往片面、主观甚至偏激,追求个性。本人在咨询工作中发现一些来访的学生认知有些偏激,但他们却并不觉得有不对之处,且他们自我分析、自我觉察能力弱,单纯通过对自己经验事件的回溯有时并不能重整经验,进而体会到问题的症结。罗杰斯的“患者中心疗法”比较适合自我意识清晰、自我分析能力强的来访者。
再者中学生对周围人给予的评价非常敏感和关注,哪怕一句随便的评价,都会引起内心很大的情绪波动和应激反应,以至对自我评价发生动摇,心理教师的积极看待可以给来访的学生以自信,但是中学生的心理支持系统有学校和家庭环境,若是同学、老师或者家长没有给学生积极评价,甚至否定学生,那么单单心理教师的力量可能就很微薄,需要心理教师运用其他的咨询方法调动起来访者支持系统对其的积极看待。
4、心理咨询中采用罗杰斯“来访者中心”心理思想的必要性
在学校心理咨询工作中,心理教师普遍营造以来访者为中心的氛围,可能与青少年的心理需要和罗杰斯心理治疗理论本身的特点有关。
罗杰斯的人本关怀精神,及尊重人、体现人的价值的理念,也迎合了现在青少年的心灵需要,所以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在心理咨询时普遍努力营造一种以来访者为中心的氛围。而且罗杰斯心理治疗思想重咨访关系、轻技巧,容易为大部分的心理工作者所接受。
4.1 学生的心理需要
⑴、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在青少年阶段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们开始崇尚平等的关系,为了争取自己的独立象征,他们会反抗权威,加之他们对态度的敏感性,使得他们对训斥、责备持逆反心理。
“来访者中心”疗法倡导“人——人”的关系,满足了青少年要求被尊重的需要,当一位意义上比他们权威的人能够倾听他们尊重他们理解他们时,而不是以教导的口吻告诉他们应怎么做时,他们反而会感到心理教师的诚意及其的人格魅力,尤其是班主任转介来的个案,他们对心理咨询可能存在抗拒,误以为心理教师与班主任一样会对他进行说教,或者担心在心理咨询室会被当作病患,心理教师运用“来访者中心疗法”努力营造的安全、温暖氛围及心理教师的真诚可以消除他们戒备、舒缓他们的焦虑。
⑵、闭锁心理
青春期的学生,与少年期相比,闭锁心理表现显著、涉及面广。青少年自尊心增强,另一方面心理脆弱,容易受到伤害,随着个人隐私范围逐渐扩大,往往担心自己的某些方面被人耻笑,于是便小心地在心中构筑起一道篱墙,锁闭自己内心的秘密及思想情感,怕受到伤害。一些平时看起来很开朗、很随便的学生,他们内心深处还是有一部分是不愿告知任何人的。
罗杰斯在其“非指导性疗法”中强调治疗者对来访者报告的经验不作任何评价,但需适当重复患者的话,以传递给来访者一种关怀。在学校的心理咨询工作中,在心理教师与来访学生还未产生良好的关系前,心理教师坚持罗杰斯的“非指导性疗法”可以传递给来访学生一种安全感,使来访学生意识到自己在心理咨询室可以放心地倾吐自己的秘密而不会受到伤害;若心理教师再运用共情的技巧,会使来访学生感受到心理支持,获得心理力量,也愿主动向心理教师透露更多、更深的内心事件。
⑶、自我意识的形成
自我意识是指人对于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事物关系的一种认识,也是人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青少年时期,正是自我意识形成的时期,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开始有了自己的判断,也开始有了自己内部的衡量标尺来衡量周围的人事。在师长辈看来正确、有道理的事,在他们眼中可能未必如此。代际差距带来的观念上的不同,并不是孰是孰非能轻易回答,更甚者不存在孰是孰非的问题,而是适应不适应的差别。
对于这样的问题,在咨询过程中,心理教师不能像其他学科教师那样随意认定是学生的认知产生偏差。而是需要心理教师放开自己的经验,站在来访学生的角度思考他们的心理需要,即罗杰斯所提倡的“移情式理解”,这样才能有助于咨询的进一步发展。
4.2 罗杰斯心理治疗思想的特点
罗杰斯在“非指导性疗法”中认为患者完全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治疗者只需适当重复患者的话,到“来访者为中心疗法”开始引入治疗者的引导作用,虽然治疗者的作用在提升,但对治疗者的专业技巧没有要求,也不重视所谓技巧的培养,而是重视咨询员的本质态度和人生观,特别是移情性理解,加之其主要概念也浅显易懂,并不需要高深的心理学知识,这易于现在从事学校心理工作的心理教师掌握,也便于吸收其他行业有志于心理咨询的优秀人才。
再者,要发展我国的心理咨询事业,必须对西方心理咨询持一个开明、开放的态度,要充分吸收和学习其先进的心理咨询方法,但需注意每个社会随着文化特性的不同,治疗的风格也会有所不同,不能全盘照搬其他社会所使用的咨询方法,而要针对民族特点在理论和操作技巧上作适当的调整,学校的心理咨询亦是如此。就此来看,罗杰斯的心理治疗思想很合适,因为其体系开放,罗杰斯本人一直反对自己的治疗方法成为一门学派,而是随着自己治疗经验的丰富在不断改进,不断学习其他优秀的治疗方法[9]。
5、总结
罗杰斯的心理治疗理论在实际运作中有其优势也有其不足之处,心理教师应取长补短,意识到其指导性不足之处,重视建立与来访学生信任、平等的关系,尊重来访者,让来访者的学生获得心理支持,诱导学生自我成长的欲望;同时,视来访学生的人格结构,灵活运用罗杰斯的心理治疗方法,比方,自我意识强的来访学生,可以采用“非指导性疗法”,过多的指导可能会引起学生的反弹,自我意识弱、缺乏主见、依赖性强的学生最好使用指导性较强的咨询方法,让此类学生在行为训练中得到发展。也要视来访学生咨询的问题,适当运用非指导性原则,在咨询工作中,会有一些学生来心理咨询只是宣泄积压的负性情绪。
总之,在心理咨询工作中,只要对来访者有帮助的方法,都可以拿来用,也都会是好方法。
[参与文献]
[1]、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研究新进展[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295~297.
[2]、马欣川.现代心理学理论流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58~259.
[3]、高觉敷.西方心理学的新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411~413.
[4]、汪新建,熊世育.评介罗杰斯“个人中心疗法”的哲学基础[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17(9):8~19.
[5]、郑雪.人格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280~281.
[6]、李敏.罗杰斯及其“以人为中心疗法”[J].大众心理学,2000,3: 45~46.
[7]、郑雪.人格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291.
[8]、郑日昌,张彬彬,张雯.心理咨询与治疗在中国的发展现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l4(1):68.
[9]、颜农秋.当事人中心疗法本土化之可行性研究[J].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9(3):8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