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文史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正文

当今中国非常态政治参与的政治文化因素分析


[内容摘要] 政治参与的水平是衡量政治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而在当今中国,一定程度的非常态政治参与现象的存在阻碍了中国的政治发展。其表现形式主要包括公民以暴力、行贿、静坐、游行等非常态方式去参与政治以及公民对政治的被动参与和冷漠。本文试图从政治文化的角度来探求当今中国非常态政治参与的深层次原因。政治文化在体制和心理两个层面上影响体制的设计和运作以及公民的参与意识,进而影响政治参与的实际运作情况。具体到影响非常态政治参与方面,体制层面上的政治文化主要指传统政治文化中有关体制方面的成分,心理层面上的政治文化主要包括静态意义上的传统政治文化心理和不完善体制在公民心中的内化以及动态意义上的正经历世俗化的中国政治文化。在此分析基础上,本文继而提出只有重新构建公民文化才能把中国的政治参与纳入到良性运行的轨道。这其中又必须正确把握好传统政治文化、当今中国的政治社会化、政治文化的世俗化以及防止不完善体制的内化这四个关键环节。

导言: 政治参与和政治文化

当今中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各领域都在发生深刻变化。随着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入,改革效应在政治领域也逐步显现。政治与经济的互动使中国的政治发展不仅成为必需,而且正在逐步成为现实。在研究政治发展时,政治参与无疑是一个很重要的分析变量。关于政治参与,不同学者有不同理解。如美国的尼和伏巴认为:"就政治参与这个术语来说,我们指的是平民或多或少以影响政府人员的选择或他们采取的行动为直接目的而进行的合法活动。"[1]与此不同的是,迈伦·维纳则强调政治参与的自愿性质。显然,这些分歧只是更多地表明学者个人学术观点的不同,并未影响我们对政治参与在本质意义上的一般性认识。所谓政治参与,一般指普通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的决定或与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亨廷顿认为:"政治参与扩大是政治现代化的标志。在传统社会,政府和政治通常是与少数精英有关……在所有现代工业国家,……都普遍确认和强调积极的公民权原则。"[2]的确,在当今中国,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政治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公民参政意识的增强,政治参与水平不断提高,从而也推动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进程。但是中国的政治参与存在双刃剑效应。当解构当今中国的政治参与时,却发现有一股不小的非常态政治参与的潜流正在阻碍着中国政治的发展。非常态政治参与显然是与常态政治参与相对应的。常态政治参与一般具有直接、显性、主动、合法、均衡等特征。[3]这种政治参与是作为实现民主政治的一个必然环节来发挥它的功能的。但是,在民主政治的发展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很多时候,政治参与更多地是作为参与者为在政治价值的分配中处于有利地位而采取的一种手段。如果在常态参与的范围内不能达到既定目的时,就要借助非常态的政治参与来作为手段之补充。非常态政治参与具有非直接、隐形、被动、非法以及非均衡等特征,是指公民采取与现代民主的发展相违背的一些非常态的方式来参与政治活动。在当今中国,这种参与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公民在追求自身特定利益下采取的非常态方式。常见形式有普通公民在合法体制之外以暴力、行贿等方式参与政治活动以及虽在合法体制之内却明显不规范的群体性事件中的静坐、游行等。比如在某些个别的农村地区,部分农民采取聚众静坐甚至暴力冲击乡政府的方式来引起上级政府对乱摊派问题的重视。二是公民在没有明确的利益动机情况下对政治参与所采取的一种消极方式。常见形式有高参与率下所掩盖的一定程度的被动参与和政治冷漠等。被动参与是公民基于应付政府安排或迫于压力等其他非自身意愿的原因而被动地在形式上去参与政治。比如在当今中国的一些地区,每逢换届选举时,一些公民为了应付组织上的安排去参与选举投票活动。政治冷漠则是指公民对政治活动不关心,不仅体现在行为上不参与政治,而且反映在心理态度上的对政治的淡漠。在当今中国,公民在态度上的对政治的冷漠现象表现尤为突出。诚然,非常态政治参与对政治发展并非没有丝毫积极的意义。比如,一些由于乱摊派等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有助于纠正相关的不合理的政策。对于政治冷漠,精英民主主义认为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利于现代民主的发展。但是,当今中国出现的非常态政治参与在很大程度上却暴露了我国政治体制的不完善和公民政治人格的不健全,阻碍了政治现代化的进程,因此我们有必要去探求非常态政治参与的形成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思索解决之道。

政治参与作为一种政治行为,其直接诱因应是利益的驱动。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利益的重新分配导致利益格局的重大变化,加剧了人们的利益冲突,更使中国的政治参与带有明显的利益色彩。但正如亨廷顿和韦纳在其合编的《了解政治发展》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就解释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同模式而言,关键性的变项是文化。"[4]因为人在本质上讲不仅是经济的动物,而且是文化的动物。文化在深层次上支配着利益的具体运行轨道,也就决定着行为的最终发生以及对行为方式的选择。所以政治行为的深层原因应该是政治文化。"政治文化"的概念是阿尔蒙德于1956年在"比较政治系统"一文中首次提出的。他主张以政治行为入手来研究政治体系,继而又引申到:"每一个政治体系都植根于一套意义和目的之中","植根于对政治行为的一类特定导向中。我发现这是非常有用的,并将之称为"政治文化"。"[5]政治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特定的时期实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6]在内容上,政治文化包括政治认知性成份、政治情感性成份以及政治评价性成份,是政治体系正常有效运转的基本心理环境。可见,政治文化构成当今中国非常态政治参与的深层次心理上的原因。

体制层面上的政治文化与非常态政治参与

政治文化从外部宏观体制和内部主体意识两个方面影响着政治参与的实际状况。体制和公民是政治参与的硬件和软件,是影响政治参与具体运作状况的两个因素。而政治文化由于其本身的现实指向性。必然会影响体制的设计和实际运作。同时,作为心理层面上的政治文化又支配着参与主体的意识。本文拟先探求体制层面上的政治文化与当今中国非常态政治参与间的关系,再从心理层面上的政治文化具体阐述政治参与背后的主体意识因素。当今中国的主流政治文化是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以"人民当家作主"、"集体主义"等为核心的政治文化,在体制设计与运行上起着支配作用。不可否认,在主流政治文化指导下,我国现行政治参与体制基本上有助于人民民主权利的实现。政治参与的具体渠道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政治协商、基层民主自治、社会监督等,它们均在现实层面上保障了人民积极有效地进行政治参与。但是在政治系统中,除了主流的政治文化还存在亚政治文化,即在政治认知、情感、评价方面与主流政治文化并不一致的政治文化。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便是一种重要的亚政治文化。关于传统政治文化,北大教授谢庆奎认为是"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中长期积淀起来的社会政治心理和习惯、政治态度和情感、民族精神价值观的总和。"[7]虽然传统政治文化所赖以存在的现实基础基本消失,但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继承性,并且总是要在以后顽强地表现自己。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讲的那样:"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较多,民主法制传统较少。"[8]因此中国传统上的某些有关体制设计及运行方面的政治文化无疑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当今中国的非常态政治参与。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论文当今中国非常态政治参与的政治文化因素分析来自WWW.66WEN.COM免费论文网U,YU1V^7_ K T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4839.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社会学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