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特色专藏文献建设的知识集合观
3 如何建立地方特色专藏文献知识集合
3.1 优化知识元素,实行知识优控
知识元素即组成知识集合的个体事物(即可认为是知识"基因"),专题文献知识元素质量决定着知识集合的质量。中国目录学有着"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笔者以为,这就是知识的优控。知识优控在文献信息量激增,文献载体多元化出现,知识信息泛滥,尤其是虚假知识的高度无序、泛滥,造成"知识过剩"和"知识污染"的当今时代,显得更为必要。从知识集合的角度看,优质知识元素的判定标准主要是内容,即知识内容的存史可靠、深刻等价值性;事实性资料的准确性、权威性、简约性;同时,承载知识内容的记录方式的直观性,载体的易存取性、丰富性;富有地域特色的"原汁原味"的原生态性;文体的优美、流畅等是图书馆在优选知识元素中应考虑的。在优化元素中去粗取精,实行知识优控,为建设高质量的地方文献特色专藏文献的知识集合奠定基础。
3.2 设计合理的面向用户的地方特色专藏结构
"结构"是物质系统内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是物质系统组织化、有序化的重要标志……结构是系统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和功能性的基础与前提。
地方特色专藏知识集合的结构主要指其检索的效用,是图书馆专业知识技术较为密集型的工作。即对各种体式的知识元素遵循一定的标准,根据一定的规则、方法进行摘取、提炼及加工,形成书目文档、索引文档、文摘提要文档、多媒体文档、全文文档等可提供检索某一专指或某一类指知识的、可通过它寻找自己所需的知识的合理的结构。文化部第三次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中对地方文献的建设就提出了由地方文献文本书目文档、文摘提要文档、多媒体文档、全文文档等构成的地方文献数据库,就是对地方文献数据库结构的要求。虽然,此次评估标准尚未对其中每一项都制定出一定的量化指标和具体的规范,但已不失为"指挥棒"之导向作用。
3.3 树立从"占有"走向"拥有"、"存取"的理念,发挥"链接"的网络灵魂作用,增强特色专藏知识集合的功能
"功能"是具外部性的。"功能"与"结构"是相对的"……研究物质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既可根据已知对象的内部结构来推测对象的功能,也可根据已知对象的功能来推测对象的结构"。地方特色专藏知识集合除了设计一个好的内部结构,还要通过以下方面增强其功能:
(1)从"占有"走向"拥有"
从"占有"走向"拥有"之理念对于地方特色专藏文献建设有着比一般馆藏建设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认为"占有"与"拥有"区别在于:占有表示实实在在的占据,掌握了多少人、事、物;而"拥有"在一定"占有"的基础还有"抱"、"围着"的含义,其外延比"占有"更宽,内涵比"占有"更丰富。它不仅指图书馆只是占有相关文献单元,更包含了对相关知识单元的掌握。
(2)发挥"链接"网络的灵魂作用
运用数字技术组织文献信息资源的最突出特征是"链接"。"链接"是网络的灵魂。在网络环境中,链接的方式包括相关文献的馆际互借,相关网络资源的"存取"等共享方式,这是图书馆在组织文献知识中的特性---讲求文献的"可获得性"所需要的。"链接"之效用高低,涉及到两方面因素。
第一,技术因素。毋庸置疑,一个图书馆既确定了某主题内容作为特色专藏,它必须占有一定量的相关文献。然而,由于具有保存文献任务的不仅只是图书馆一家,所以,它决定了图书馆不可能完全占有某一专题的所有文献。但要使其成为某一专题文献的知识集合,在不可能完全"占有"的情况下,图书馆则必须树立"拥有"、"存取"的理念,即围绕着该专题内容,提供寻找相关知识单元的途径、方法,指引相关的知识要到哪里去获取它。
第二,非技术因素。建构这样一个具有相对不受时空限制导航功能的知识集合(亦称专题"知识仓库"),已"蕴籍了业界超越'机构范式'所必然涉及的若干社会研究层面的整合,因而具有科学认识意义上的'必要的张力'"。[5]这种整合即通过各相关机构、相关学科的配合、协调,有效的连接产生效用,它是建构地方特色专藏知识集合的关键性的非技术因素。
4 重视隐性知识的开发,丰富地方特色专藏知识集合的内涵
中国古代对"文献"的解释众多,其中有将"献"解释为"贤"者,即见识多、读书多、掌握典故多的人。然而这些借口耳相传,靠个人知识、经验积累的珍贵资料未必都能成为"信而有征"的显性知识,因而只能称之为"隐性知识"。开发地方特色专藏知识集合中的隐性知识,是丰富地方特色专藏知识集合文化内涵的不可忽视的领域,它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4.1 地方贤哲们的相关知识智慧
如本文上述的口述历史部分,可以通过抢救、采集、整理及存贮于一定的载体上,转换为客观知识。而对于像"入境问俗"这样的为寻求地方文化的隐性知识就是文献中的"献"部分,是地方贤哲们头脑中尚未变成以文字符号落于载体上的知识,是无法通过客观知识查寻解决的。任何一个级别的图书馆(尤其是公共图书馆)都应对所属社区可以提供隐性知识的贤哲们予以关注,建立这类人才档案以备咨询。
4.2 建立服务对象反馈机制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读者是图书馆员的老师",尤其是研究型的读者,他们对相关主题的研究中所掌握的资料、所产生的见解,有的远比有型文献涉及的知识内容范围广得多、深刻得多。建立服务对象反馈机制的目的,一是了解读者对所提供的服务的满意度,增进交流互动,以便改进工作;二是拜读者为师,向读者学习。
4.3 图书馆员的知识领航
伴随着知识时代的到来,图书馆提供服务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图书馆员不仅要提供文献单元服务,在专题、特色服务方面更要注重提供知识单元的服务,这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复杂劳动,有时必须是无文献载体形态的知识智慧型隐知识。在地方特色专藏知识集合的整理过程中,已经附载了图书馆员这方面的劳动智慧,而在提供服务中更要发挥这种主动服务的行为,真正起到知识的领航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后卿,柳晓春.图书情报学理论基础中的知识化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1):83
.[2]梁灿兴.可获得性论的文献及相关概念[J].图书馆,2002,(1):12.
[3]肖东发.中国图书出版印刷史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5]张欣毅.超文本范式---关于公共信息资源及其认知机制的哲学思考[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3):17.
[6]来新夏.图书馆与地方文献[J].图书馆,2002,(6):29-31.
[7]王子舟.知识集合初论[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4):7-12.
[8]张欣毅.现代文献论纲要[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86-105.
[9]王子舟.知识的组成部分---文献单元和知识单元[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1):5-11.
[10]谢水顺.论地方文献资源体系建设[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2,(3):16-20.
[11]薛贞芳.关于"中国地域文化系列数据库"建设的若干思考[A].全国图书馆特色服务研讨会讨论集[C].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
[12]杜泽逊.文献学概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1.1-4.
[13]邹华享.地方文献学术研讨会在台北召开[J].图书馆,2002,(6):27-29.
[14]吴建中.21世纪图书馆新论[M].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1998.200-202.
[作者简介]方允璋,女,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福建省图书馆研究辅导部主任,副研究馆员。
〔出处〕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民族文献2004(2)
《地方特色专藏文献建设的知识集合观(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