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理工论文 >> 计算机信息技术 >> 正文

地方特色专藏文献建设的知识集合观



[摘 要]针对当前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中存在的认识误区,将"知识集合"观点引入地方特色文献专藏建设,提出这个知识集合应是建立在"系列化"理念上的个性化,讲求文献的"可获得性"。指出建设地方特色专藏文献知识集合的要素是:"优化知识元素"、"设计合理结构"及"增强功能"。 
  
[中图分类号]G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214(2004)02-0084-03

2000年王子舟首次将数学的"集合论"引入图书馆学的研究中,提出图书馆学研究对象是"知识集合"这一命题,并阐述了知识集合对图书馆学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他给"知识集合"的定义为:"用科学的方法把客观知识元素有序地组织起来,形成专门提供知识服务人工集合。它是完整的实体,且在客观知识世界(即波普尔的"世界3")中具有独立的存在形态;知识集合元素的组织汇集依据了一定的科学方法;知识集合的存在意义是保存或传播知识,为人们提供知识服务;它对人们需求环境的变化具有良好的适应力。知识集合具有集合性、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适合性等特征。"
笔者认为,"知识集合"观点对图书馆工作的某一领域,尤其是图书馆工作过程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此仅就图书馆地方特色专藏文献的"知识集合观"做一探讨。

1 地方特色专藏文献"知识集合"观点之提出
1.1 特色专藏文献数据库建设中存在的认识误区
地方文献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任何一个地方图书馆都难以收尽。受传统认识和多年来对"地方文献"范围界定学术争议之影响,人们对地方文献工作的理解存在一些误区,主要表现为:
一是对"地方文献"概念理解不一,存在分歧;二是任务不明,认为地方文献工作是一项学术性很强的工作,县级及其以下公共图书馆主要承担文化普及工作,没有地方文献建设任务,也缺乏人力、物力;三是理解片面,认为地方文献工作就是收集家族谱等艰深晦涩的专题研究工作。
地方文献数据库对于任何一种类型、任何一种级别的图书馆(室)来说都是为满足本土公众基本需求或满足不同层次需求而构建的。对于既不能满足不同层次知识信息需求,也不能满足本土基本信息需求的图书馆,如何能吸引读者?缺乏规划,泛泛收藏也将出现"泛收无义"之窘局。而缺乏主题、缺乏个性的特色文献更是无法显示出其生命活力和创新底蕴,又如何实践公共图书馆的使命。所以,系统合理地布局,根据公众需求与可能是构建地方特色专藏文献之前提,也是显示"特色"之生命力所在。

1.2 特色文献数据库≠地方文献数据库
不管地方文献含义如何界定,地方文献是特色文献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地方文献是具有本土特色的,其间的人、事、物是本土化或与本土化相关的。地方文献也一样地包含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知识。各级各类型图书馆(室)为满足当地公众基本需求,都或多或少的收藏地方文献。如本地区通讯录、名录、图册、办事指南,各种乡土教材等,既为本县、社区、乡镇的基本藏书,也是某一知识层次的专藏文献数据库。
特色文献库是指某一图书馆具有某一方面的优势而建设的,它不一定是地方文献。例如福建与台、港、澳相邻,在相关文献收藏中有"近水楼台"的优势。1989年全国文献资源普查中,福建省图书馆由于《易经》研究、"南洋资料"等文献收藏较多而被列为重点特色藏书。
可以认为,福建省图书馆对南洋史料搜集相对齐全是因为福建沿海人们有出洋谋生求发展的历史渊源,可称之地方特色文献;而《易经》特色藏书则主要是因当时中国大陆少有文献生产,而台、港、澳等地却没有停止过对《易经》这煌煌历史巨著的整理、研究而生产大量文献所致。特色文献资源库同时也是基于特色服务需求而建立的,或亦该地区在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某一特殊方面具有优势,例如北京一些地区的服装图书馆、包装图书馆等。

1.3 建立在"不同层次需求"理念上的特色专藏文献收录范围的确定由于图书馆的性质和任务所决定,图书馆工作注定要面向两个方面,一是客观知识(文献信息);二是面向人(用户),满足用户对知识的需求。专藏文献必须是适合社会需求、时代需求、当地用户需求的。然而需求具有多样性。它包括基本需求、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当前需求和长远需求,个人需求和社会团体需求以及研究需求、学习需求、常识需求、娱乐需求等等。对服务对象的需求必须有足够的了解,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需求是建设特色专藏文献的基本出发点。
(1)在知识分类的基础上,量力而行地规划地方文献工作是一项文化事业,也是一种学术事业,是涵盖多种层次的学术文化工程
1997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依据知识的表现层次对知识进行了新的分类:
① Know-what:即关于简单数据与事实的"知道什么"型知识;
② Know-how:即关于技能方面的"知道怎么做"型知识;
③ Know-why:即抽象的解释层次的"知道为什么"型知识;
④ Know-who:即"知道谁有知识"型的知识。
地方文献知识在内容分类中也同样存在上述类型。
不同级别的图书馆所处的地域环境不同,服务对象的自然结构、社会结构的差异,对知识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在把握知识分类基础上,按自己的能力规划建设地方特色专藏文献,在构建学习型社会中更具有现实意义。
(2)确定主题应考虑文献的保障率
社会热点、脉点问题往往是激发图书馆建设特色专藏的导索,但由此也出现重复建设的从众行为。各级图书馆受到地域不同的影响,地区历史文化积淀的影响,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社会热点并非在每个地区都有一定的文献保障率。图书馆应该了解该主题文献在社会的积累和传播情况,包括正式出版物、非正式出版物,公开出版物、非公开出版物以及口耳相传的口述历史文化情况。与此同时要摸清馆藏家底,掌握一定的资源配置的能力。此外还要注意本地区其他文献机构对该专题文献的收藏情况,在避免重复建设的同时避免专题文献源的缺乏。

1.4 以个性化为出发点,以系列化为目标,打造地域特色文献知识集合
特色化不等于个性化,而个性化一定是特色化的。特色突出的是"人无我有,人有我全,人全我精",体现的是某一数据库与其它数据库相比具有特色的一面,它并不排除其他图书馆也拥有这一特色。例如某一地区的各县、乡镇志,专门志,地区方志办就是专门收集编撰方志的机构而不仅只是图书馆收藏;又例如某社区图书馆(室)为满足基本需求收有当地通讯录、本地交通图、乡土教材等地方文献,而该地区其他社区也可能同样收有。个性化突出的是"人无我有",体现了该数据库的唯一性,例如某一地区的"文革文献资料"的搜集,没有一个专设机构收藏它,图书馆收藏它们,便具有了唯一性,这就是个性化。

2 讲求地方特色专藏文献采集中的"可获得性"
2.1 "信而有征"---文献的采集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记录知识的载体、记录符号、记录状态、记录手段等发生了深刻的革命,"文献"一词的概念不断延伸,"文献"二字已被时代发展赋予了新的含义,但文献本质即文献过程的知识性、载体性、记录手段三要素是不变的。亦即"信而有征"的本质没有变。从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看,它是面对客观知识的,不像档案学那样讲求文献的"全宗性"和"原始性",也不似情报学那样注重研究"一次性消费,过期作废"信息和为了生产社会实践需要的适时信息。"图书馆学只强调文献信息包含的知识单元,并不强调记录这些信息的符号本身形态和记载这些信息的载体"。[2]"判断是否为书的标准,不在于载体材料和装订形式,而在于记录的内容,内容才是第一位的"。[3]一旦专题确定,图书馆就要紧紧围绕该专题内容范围进行采集,它应包括这样一些体式:
(1) 文献形式上看,它包括用文字、图像、声音、符号记录的印刷型、声像型(包括地方电视台、电台的地方性节目)、电子型、回溯性的缩微型资料;记载于器物上的匾、志、文,拓片等实物型文献(或其复制品);网络上的虚拟资源。
(2) 编辑与出版形式看,包括图书、报刊、会议文献、技术报告、标准文献、专利文献、产品样本、舆图、图片等正式出版物;契约、手稿、文书、家族谱等档案资料;各种官方的、民间的有关文件、小册子等灰色文献。这些公开的或非公开的出版物的有机结合才能多角度反映地方特色专题文献概貌。
(3) 从获取方式看,作为专题知识集合注重的是相关知识单元的相对齐全,所以更要注重的是隐含在其它文献单元中的相关知识单元的获取。虽然知识单元的获取要比文献单元难度大得多。
(4) 从知识的表现层次看,地方特色专藏文献包括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各部类的从简单的事实数值型到解释层次的研究型知识,如:通讯录、手册、指南、动态报道、会议资料、统计资料、年鉴、百科全书、乡土教材、文学艺术作品、历史资料、学术论文、专著等研究成果。

2.2 地方口述历史的采集
就当代图书馆而言,中国历史跌宕起伏20个世纪,民间蕴藏着大量的口述历史的珍贵资料。其有关主题内容的人物、事件、地产、物产、历史文明、风俗、道德等的珍贵资料的抢救正日益引起重视。由于口述历史有局限性、不稳定性及易消失性等特征,其流传、传播比有形资料更为困难,所以抢救采集这部分珍贵文献显得更有必要。
只有对地方特色专藏文献的丰富性和可获得性有充分的认识,才能在采集中保持一定的注意力和捕捉文献信息的敏感度,从而搜集到一批相关主题的文

《地方特色专藏文献建设的知识集合观》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4944.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计算机信息技术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