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行政管理 >> 政治理论论文 >> 正文

反“劫贫济富”与民主化管制


九十年代后期以来,各竞争性行业一轮接一轮地展开了激烈的价格战,中国经济第一次陷入通货紧缩的危机。然而,就在竞争性商品价格不断下降,竞争性产业利润大幅度萎缩,部分企业濒临破产倒闭,工人大批失业,农民收入大幅下降之际,铁路、邮政、民航、电力、保险、石油、大学、大医院等全国性垄断部门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却不降反升,自来水、煤气、供暖、公交等地方或城市垄断的服务价格也在上升。由于尝到垄断的甜头,吃到竞争的苦头,竞争性企业结成价格同盟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各地方的保护主义措施也花样翻新,层出不穷。因此,垄断性行业与竞争性行业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城市与农村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

怎么办?破除垄断,引进竞争!人们不假思索地认为。即使是市政公用企业,即使是自然垄断企业也可以引进竞争,也必须引进竞争。即使那些拆分难度很大的业务,如电信与铁路的基础网,也要将其大卸八块。人们想象着,只要有了竞争,价格就会下降,服务就会改善。不仅如此,经过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熏陶,许多人相信,竞争是善,垄断是恶。因此反垄断不但是经济利益的要求,还是向恶势力作斗争,具有道义上的光环。

然而,垄断恰恰是竞争的必然结果,两极分化也恰恰是竞争的必然结果,正如排泄是吃饭的必然结果一样。真正能够遏制垄断力量的是民主化管制,真正能够抑制两极分化的仍然是民主。

一、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垄断全球化

在许多人看来,经济全球化意味着竞争全球化,意味着各国企业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无障碍的激烈竞争,因此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竞争激烈的世纪。但是,不知道人们想过没有,全球5 00强几乎都是在本国乃至国际上具有垄断地位的跨国公司,其资产总额至少在100亿美元以上。全球竞争首先是这些垄断性公司的国际竞争,而全球竞争的结果则将是垄断从一国走向国际。目前微软已经享有全球垄断地位,波音和空客两家联合垄断了全球大型民航客机制造业。随着投资自由化的推进,国家保护的消失,可以预见,更多的行业将形成一家或数家公司垄断的局面。九十年代以来,西方兼并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每年的收购兼并金额持续陡升,1 998年高达2.4万亿美元,前十大兼并案的平均兼并金额达607亿美元,其中埃克森兼并美孚案值高达863.6亿美元。1999年购并额进一步上升到3 。3万亿美元,2000年又增至3.5万美元,是年初,美国在线购并时代华纳案值高达3500亿美元。经过这十年的各国内兼并、跨国兼并跨洲兼并,著名的如有德国戴姆勒-奔驰收购美国克莱斯勒,英国石油与美国石油合并,美国福特公司收购日本三菱等,垄断正在迅速地从一国走向全球。

因此,二十一世纪国际经济的真正特点恐怕不是自由竞争,而是全球垄断。激烈的竞争将不是在国际垄断寡头间展开,而将在众多配套厂商间展开。小企业将为争取垄断企业的青睐而激烈竞争,各国将为争取垄断企业到本国开设生产基地而竞争。当中国热切迎接财富论坛5 00强会议召开时,我们发现,这个世界的真正主宰者就是这500家全球性垄断公司。国际贸易总额的三分之一是各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全球有实用价值的专利9 0%左右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这些大公司都拥有遍布全球的分支机构,控制着从原料开采收购、生产制造到产品零售的全过程,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实验室和第一流的科学家、工程师,可以调动的资金远远超过绝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影响媒体的能力也远远超过各国政府。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拥有上千亿美元资产的大跨国公司在内部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其各子公司在人事上受公司总部任命,在财务上也不是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而是通过转移定价等方法逃避税收,逃避与子公司的合作方分享利益,从而实现全公司利益最大化。例如,德国大众高价出售发动机给上海大众汽车公司,使上海大众的利润大部分转移至德国大众。

这意味着,美日欧各国经济的主导性力量是各大垄断公司,其主导性经济调节机制是计划调节机制。尽管这些垄断公司之间也会展开激烈的竞争,但更多的时候是这些垄断公司相互达成价格默契,共同控制市场。例如,美国三大汽车厂商之间的很少开展价格战,它们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新车型研制,巨额广告费用投入等方面。当优质廉价的日本汽车进入美国市场后,美国三大汽车厂的反映并不是跟着降低价格,而是通过美国商务部要求日本厂商实行自动出口限制。当然,在那些很难形成寡头垄断的行业,如纺织业,农业,旅馆业,餐饮业等,以及为垄断性公司提供配件的厂商间,都存在激烈的竞争。即使如此,在这些行业也仍然有行业协会的协调,使竞争压力不时得以缓解。

遗憾的是,当我们开始改革开放,放眼西望时,居然只看到竞争,看不到垄断,只看到市场,看不到计划,并由此形成了竞争崇拜。但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在即,如果我们仍然看不到西方经济的主导性力量是各大垄断公司的现实,那么中国无数的小竞争者必将成为西方大垄断公司的盘中美餐。

二、竞争的结果必然是垄断

其实,比较接近经济学教科书的自由竞争时代已经过去一百多年了。美国在1840年以前的经济大体如此,每一个行业都有数以万计、十万计的厂商,最大的企业雇员不过5 0人,最大的商号则不过10人。然而,即使那时,也存在垄断力量。我们知道,1840年以前,美国还没有铁路、电报,交通、通讯及不方便,全国市场被分割成无数个地方市场,在每个地方市场上,有各种各样的同业公会控制着价格和竞争。随着铁路、电报和煤炭的使用,地方性企业开始在全国市场展开竞争,一个全国性的市场开始形成。然而,短短十几年功夫,全国性竞争激烈就导致了全国性通货紧缩。全部商品的批发价格指数自1 869年的151降至1886年的82,农产品在同一时期自128降至68,金属和金属产品则自227降至110。对大多数制造厂商来说,应付产量上升和价格下跌的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形成全国性的同业公会,缩减生产以维持价格。到了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此种联盟已经成了大部分美国产业界正常做生意方式的一部分了。单是五金工业,就有5 0多家不同的同业公会管理着许多生产专业化产品的卡特尔。各种工业都是如此。只有纺织工业、服装工业、出版工业和印刷工业的同业公会较少。随后,同行公会进一步演化为卡 特尔、托拉斯,垄断程度越来越加深。1 893年,美国实施反垄断法以后,托拉斯又进一步演化为一体化公司。谢尔曼反托拉斯法的实际执行情况是,只反价格同盟,不反一体化公司。由此,供产销一体化的垄断性公司迅速发展,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基本控制了美国经济。一体化公司的优势在于,它把大量原先由市场交易完成的协调内部化,即用看得见的手代替了看不见的手,用计划代替了市场,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整体竞争力,因此能够提供更优质廉价的商品,从而击败其竞争对手,完成对市场的垄断。同一时期,欧洲和日本的企业仍未完成一体化,仍停留于价格同盟阶段,不能获得大规模生产、大规模销售的效率,故纷纷败在美国企业的脚下,欧洲人惊呼“美国的侵略”,而日本人则干脆加高贸易壁垒,一心一意经营“大东亚共荣圈”。二战结束后,欧洲、日本企业吸取教训,学习美国的一体化经营,加上相对低廉的工资成本,才渐渐从美国企业手中夺回市场份额。

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史都是从高度分散的竞争走向高度垄断的竞争的历史。虽然至今仍然没有一家企业称得上对绝对垄断全球市场,但是市场结构的垄断程度越来越高却是不争的事实。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则是转换成本越来越高。例如,微软仍然没有垄断微机操作系统,但使用视窗软件的消费者却感觉到转换系统的成本很高。只要视窗的售价低于转换成本,即使比尔·盖茨享受着1 0000%的暴利,消费者也只能接受。这意味着,盖茨成为世界首富靠的就是他在全球范围内的垄断,即使不是绝对垄断。地域性垄断企业如供暖、自来水等公用企业,以及房地产业等则对该地域内的消费者享有垄断优势。消费者只能通过改变居住地来抵制地域性垄断的盘剥,而改变居住地的成本同样是非常高昂的。

垄断的形成从技术上看有多种原因,在高固定资本投入、低经营成本的产业,如铁路、电信、房地产、汽车、飞机、计算机、互联网等产业,竞争到垄断的过程会非常迅速。但是,垄断形成的根本原因却是竞争。竞争其实是经济战争,战争的规律则是弱肉强食。即使在技术上不利于垄断迅速形成的行业,垄断程度也在不断增大。例如零售业,这是一个低固定资本投入,高经营成本的产业。但是美国零售市场上沃尔-玛特一家就占了零售市场份额的1 /3,几乎囊括了全部利润丰厚的零售业务。凭借着其零售业务的强大地位,沃尔-玛特可以采购到最低价格、最优质量的商品,以采购成本的数倍到数十倍的价格出售。其实从日常生活中我们就可以观察到,甚至餐饮业的垄断程度都会在竞争中不断提高。经营好的饭店顾客盈门,而相邻饭店却可能门可罗雀,于是同一地区同一档次的饭店数量越来越少,而其规模却越来越大,后来的竞争者的进入门槛会越来越高。可口可乐是饮料业的超级帝国,靠每年5 0亿美元的巨额广告投入在人们的心里建立起了高品质的垄断地位,使人们在购买饮料时情愿接受可口可乐远超过成本的定价。

三、垄断能否被打破?

应该承认,在从竞争走向垄断的过程中,消费者事实上是与垄断性公司结成了同盟的。能够成长为一体化垄断性公司的企业都是依靠更优质的服务和更低廉的价格赢得消费者,打败竞争性小公司的。然而,一但其垄断地位稳固,垄断性公司完全有可能滥用垄断地位,索取远高于其实际经营成本的价格,而

《反“劫贫济富”与民主化管制》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4957.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政治理论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