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云南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建设
[摘要]通过分析云南地方文献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的新特点,提出云南地方文献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要从馆藏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和网上地方信息资源的组织和加工两方面进行。
[中图分类号]G250 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54(2004)02-0076-05
云南地方文献资源是反映云南政治、经济、科教文化的知识宝库和信息源。它是云南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以及人的群体活动的记录;是云南地方文化的沉淀;是了解和研究云南的社会生活、历史和现状的主要来源;云南区域经济的研究更离不开地方文献的支持。云南图书馆要想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加强网络环境下的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已是当务之急。如何根据地方文献的特点,将那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信息资源建成适合用户需要的网络资源,更方便研究者的使用,实现跨地域的资源共享,则是数字化图书馆的目标。纵观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新特点,网络环境下我省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主要从馆藏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和网上地方信息资源的组织和加工两大方面进行。
一、馆藏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和网络化
(一)云南地方文献数字化资源。
在云南社会历史发展中,由于各民族不同的历史条件、地理环境、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形成了不同风格类型的民族文献,可概括为民族文字古籍、石刻、影片图片、汉文民族文献几大类。
民族文字古籍。云南有自己古籍传世的民族有:纳西、彝、傣、藏、白、壮、布依、瑶、傈僳等民族,其中以纳西东巴象形文字、彝文、傣文、藏文文献和白族文献最为珍贵、悠久。东巴文是目前世界上还在使用的极少数象形文字之一,共1400余字,并以此创作出东巴经书1000余卷。东巴经记载了古代纳西族社会的历史、宗教、文学、艺术、天文、地理、医学的方方面面,是研究纳西族社会的百科全书;东巴彝谱,是迄今世界上唯一的最古老的象形文字舞谱,东巴文是研究人类文字起源的第一手活资料,堪称中华民族文化之瑰宝。彝文古籍不仅有写本,还有刻本。如用彝文翻译的《太上感应篇》,原系云南武定茂莲乡土署旧藏,是我国现存的唯一一部明版彝文刻本。如20世纪20年代杨成志赴滇民族调查时所获的《云南昆明西乡明代夷人手抄经典》,是明代有年代可考的彝文抄本经书中最早的一部。其它如彝文《彝族天文学史》,《彝族医药志》,彝文文献《吴三桂》,《夷?榷濮》、《尼苏夺节》、《洪水泛滥》、《裴妥梅妮》等均是彝文古籍中经典之作。傣文古籍中,贝叶经所占比例最大,号称84000卷的傣文贝叶经,是小乘佛教典籍中的精品:《芒策法典》是最早的傣文法规,在西双版纳长期保持法律效应;《囊丝本勐》记述了1180-1950年间西双版纳的史实;《论傣族诗歌》,虽成书于公元1614元,但对诗歌的起源发展、与佛教的关系论述已十分精辟。天文学是傣族崇尚的学问,《苏定》、《苏力牙》、《历法星十要略》等,都是重要的傣族天文学文献。云南的藏文古籍,以《格萨尔王传》为最著名。白族典籍较为特殊。白族创造了南诏文化,有语言但无文字,历史上曾用汉字记录白语之音,以《?古通纪》、《玄峰年运志》为代表,而典籍以汉文撰写的居多。
石刻文献。云南民族地区的石刻,是云南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是研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史料。现存云南少数民族石刻文献,文种包括蒙文、藏文、满文、回文、彝文、纳西东巴文、傣文等,以丽江东巴文《麦宗摩崖》为最早,系宋宁宗、理宗时期的石刻;刻于1533年的彝文汉文合壁的《镌字崖》,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彝文石刻之一,石刻反映了彝族先民开发滇池地区的情况。此外,《德化碑》、《石城碑》、《元世祖平云南碑》、《爨宝子碑》、《爨龙颜碑》、《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等一些汉文少数民族的石刻文献,亦是研究云南地区社会发展的重要史料。
照片资料。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全国民族大调查,留下了几万幅珍贵的云南各民族照片资料和民族电影资料片,内容多反映建国初期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多种形态并存的现象,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可从中探索云南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轨迹。
汉文民族文献。民国以前,汉文少数民族文献多见于史书有关记载,主要有:刘日旬等撰《旧唐书·南诏传》。宋祁撰《新唐书·南诏传》和《南蛮传》。《南诏图志》,系南诏时期记载地理的专书。《资治通鉴》中记载南诏历史较详。唐梁建芳《西洱河风土记》,系最早记载南诏文化的著作,已佚。袁滋《云南记》,已佚。樊绰《蛮书》。徐云虔《南记录》,已佚。元郭松年《大理行记》、《马可波罗行记·云南行记》、李京《云南志略》、张立道《六诏通说》和《云南风土记》等。明诸葛元声《滇史略》、徐霞客《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蒋彬《南诏源流记要》、彭汝实《六诏纪闻》、杨慎《滇载记》、倪辂《南诏野史》、阮元声《南诏野史》、佚名《白古通记笺述》、杨鼐《南诏通纪》、顾应祥《南诏事略》、刘文徵《滇志》等。清代寂裕《白国因由》、释同揆《洱海丛谈》、倪蜕《滇云历年传》、师范《南诏徵信录》、丁毓仁《南诏备考》、毕曰氵零《苍洱小记》等。以唐代樊绰的《蛮书》、明代钱古训的《百夷传》为代表。樊绰《蛮书》,是研究南诏史最重要的一部典籍,全书l0卷,书末有附录、系表、地图、参考书目等,成书于唐懿宗咸通三年(862年),较真实地记叙了当时云南的山川地理、南诏历史、少数民族风俗制度。近现代,随着民族学研究的兴起,杨成志、方国瑜、江应梁先生等人首次开始对云南部分民族地区的社会调查,留下了一批民族研究文献。抗战期间,高校内迁,昆明一时名流荟萃,闻宥、费孝通、潘光旦、向达、白寿彝、陶云逵、马学良、傅懋绩、凌纯声、李佛一、李霖灿、江应梁、方国瑜、田汝康、范义田、彭桂萼等一批国内著名学者云集昆明,推动了云南民族学研究的发展,形成了一批学术价值很高的民族研究文献。建国初期的民族大调查,形成了上万件云南少数民族调查资料手稿,内容涉及云南彝、傣、白等23个少数民族的简史、概况、语言、民族识别等, 价值极高,不可复得。这些资料,为把握云南民族地区的情况、制定民族政策、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民族学研究的发展,影响极大的《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中云南部分,就是在这些调查资料的基础上成书的。近现代云南文献主要有:吴金鼎等《云南苍洱境考古报告》。方国瑜的《滇史论丛》以及以南诏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建置沿革》、《疆域考》、《金石考》、《宗教考》、《族姓考》等。尤中《中国西南的古代民族》、《中国西南的古代民族续编》、《西南民族史论集》、《中国西南民族史》、《南诏史话》、《南诏史概要》以及《古通纪浅述校注》。向达《蛮书校注》、《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王忠《新唐书南诏传笺证》。马长寿《南诏国内的部族组成和奴隶制度》。(美)查尔斯·巴克斯著,林超民译《南诏国与唐代的西南边疆》。(台北)李霖灿《南诏大理国新资料的综合研究》、江鸿《南诏兴亡之追踪》、王吉林《唐代南诏与李唐关系之研究》。香港林旅之《南诏大理国史》(上下册)。马曜《云南各族古代史略》、《云南简史》。李昆声、祁庆富《南诏史话》。邵献书《南诏大理国》等。在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开发民族文化、保护世界遗产的今天,民族学研究倍受重视,一批见解独到,有一定学术价值的民族地方文献纷纷问世。
综上所述,云南民族地方文献,种类浩繁,内容广博,为构建云南少数民族地方文献数据库准备了充足的数据源。
(二)网络环境下的地方文献资源建设
网络环境下的地方文献资源建设,首先应该把已有的馆藏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形成自己的信息产品,增加网上信息存量,为云南地方文献网络体系提供充分的数据源。因此,云南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和网络化首先要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建立云南专题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先分为三种:云南地方文献目录数据库一云南地方文献专题全文数据库一云南地方文献多媒体数据库。按内容再细分为民族历史、文化、经济、民俗、文学、科技、医学、宗教等。将三种数据库有机的结合起来,分层次、分轻重地揭示云南专题文献的全部内容,提供给网上用户,实现资源共享。
1 建立云南地方文献目录数据库
地方文献是关于地方的全部资料,不仅其内容涉及一个地区的历史、现状、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著述形式也有方志、专著、期刊、族谱、地图、科技报告、专利文献、学位论文、会议记录等多种形式;文献载体更有印刷型书籍、缩微品、录音制品、录像制品、磁盘、光盘等众多品种。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首先要将这些原始数据以相应的电子记录组织成联机目录数据库,使用户了解各馆的馆藏地方文献信息,这是实现地方文献资源共享的第一步。
地方文献的书目数据库可以在目前正在建设的全国性古籍书目数据库的大前提下进行,可以借鉴CALl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中心建立联合目录数据库的经验,以我省各馆的书本式或卡片式的地方文献目录为基础,按照《汉语文古籍机读目录格式》进行规范著录,建立全省图书馆地方文献目录数据库,并待机与全国性的地方文献联合目录数据库相联。书目型云南文献资源库,范围包括云南特色文献之全部,侧重于文献名称、作者、出版地、出版时间等外部特征的揭示,提供文献的所有查找与检索途径。目前,国内许多省、市图书馆已完成地方文献信息目录数据库的建设及其网络化转换工作。如首都图书馆的北京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上海图书馆的馆藏上海地方文献中文图书目录、深圳大学图书馆的特区资料书目数据库等。
2.建立云南地方文献
《网络环境下云南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