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经济论文 >> 证券论文 >> 正文

海外上市让人欢喜让人忧


      聚焦上市资源“外嫁”系列报道之二海外上市让人欢喜让人忧 

    “没想到最近中国企业海外上市会这么火!”新近在纳斯达克成功登陆的携程总裁兼CFO沈南鹏感叹道。他坦承:“原来以为H股年底最多发一家保险股,没想到居然发了两家,建行也准备明发行H股,看来海外市场的容量确实很大”。他表示,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热其实始于今年6月份以后,前6个月海外上市的规模比去年同期还略显逊色

    “这股热潮肯定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一方面,近年来国内证券市场持续低迷,融资功能不断下降;另一方面,中小企业板迟迟推不出来。此时的海外证交所却摆出一幅“海纳百川”的姿态

    “最关键的是,不少中国企业在海外上市受追捧,已经起到了一个示范效应。”这位人士称,目前,中国内地已有超过1200家拟上市企业经过了一年的辅导期,等待在主板上市。而原计划打算上内地创业板的有近2000家企业,由于等待时间太长,不少企业已开始将眼光转向海外。据悉,长城汽车就是去年底放弃了由南方证券担任主承销商的A股上市计划,转而去香港上市的。 

    对于中国企业海外上市步伐的不断加快,市场各方的反应不一。首都经贸大学教授刘纪鹏表示,应支持和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他认为海外市场应视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一部分,海外上市有助于企业建立国际标准的内部治理结构,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在国内中小企业板尚未建立之前,海外上市是解决资金瓶颈的一个有效方式。日前证监会有关官员也表示,监管方面正在研究降低境外上市审批门槛,支持企业境外上市,给企业境外上市创造宽松环境。 

    不过,也有不少业内人士表达了不同程度的担忧。有专家指出,目前国内企业海外上市实际操作程序还不是很成熟,应该坚持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必须注意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育程度相适应,系统地控制国内企业海外上市的规模和额度,同时要密切注意国际资本市场的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应付随时可能发生的变化。 

    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国内企业争相奔赴海外上市并不是个好现象。 

    该人士称,海外市场容量大,但融资及上市成本高,履行上市义务不方便,一般只适合大型或超大型公司,而未必适合中小型企业。原中国证监会主席周道炯也指出,企业在海外上市首先要遵照和符合当地政府的政策、法规、会计准则,由于与在国内上市的法则有一定的差别,企业在操作时的难度相对较大,这点要引起重视。在上市过程中,企业还会面临着上市失败的风险,运作过程被收购的风险,以及摘牌的风险。对于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自身来说,一定要仔细分析自己有没有驾御这些风险的能力,有没有进一步成长的潜力,所处的行业有没有被国外资本市场接受的可能性,去海外上市是否符合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否则海外上市不仅不能给企业带来发展契机,反而可能成为企业发展的障碍。 

    面对民营企业海外上市的潮流,世界银行专家李耀更尖锐地指出,此举实属不智,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成本太高。成长中的企业往往必须贱卖其股份25%以上,才能筹得几千万港币,而费用高达1000至2000万港币,有的公司在海外二板上市后流动性较差,影响再融资。 

    有业内人士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一家赴港上市、集资金额不到1亿港元的公司为例,单是上市费用就要1000至2000万港元,加之地域距离增加额外成本,对民企而言是种负担。安邦的策略分析师陈功曾表示,根据国内标准,在国内完成上市审计有30张表格需要填。如果到了国外,根据国际会计标准上市审计需要填的表有2000张!此外,除了上市之际需要按照这样的标准执行,上市之后企业也要按照这样的标准去做。毫无疑问,到海外上市的民企,将需要支付高昂的资金成本和制度性成本。 

    也有业内人士表示,许多中国企业在融资行为上先“走出去”往往是迫于无奈,其实它们的产品或服务远未达到需要开拓国际市场的地步,也就是说,它们如果能够进入国内资本市场,对于它们改善主营业务可能更有利。 

    具有资深国际投行背景的携程总裁沈南鹏坦承,其实对于一个主营业务在中国的企业来说,最佳选择当然是在内地(或香港)上市,他称其为“Homemar-ket”。因为国内投资者更了解公司,也利于公司的发展,而选择海外对公司而言意味着来自两方面的挑战:一方面,由于国外投资者对海外的企业通常会更审慎,所以持续的投资者教育和关系管理将非常重要,这对公司的人才储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对于携程来说,公司的业务模式在国内是第一家,但在美国已经有5、6家这样的上市企业,他表示,中国企业去海外上市,如果商业模式并不是很成熟,竞争压力会非常大。他坦承,公司之所以舍近求远赴美国上市,主要原因是公司是外商独资企业,国内在这方面的审批依然有很多限制。他同时表示,如果时机成熟,会考虑重返国内上市。 

    事实上,不少业内人士已开始给目前的海外上市热泼冷水。美林集团亚太董事王仲何就表示,尽管目前中国是国际投资者持续关注的焦点,但外资投资者投资中国企业也有一定顾虑,毕竟双方在企业文化、企业估值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

证券时报

《海外上市让人欢喜让人忧》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5139.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证券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