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的“宾白”与“表白”
‘英布,他是汉家,咱是楚家,你不交书叫他去@(16),他如何敢来?’”第二折【隔尾】曲中有两处“带云”提示:
【隔尾】我这里撩衣破步宁心等,瞑目攒眉侧耳听。我恰待高叫声随何——(带云)那汉一步八个谎!(唱)却也唤不应。我则道是有人觑了这动静。(带云)元来不是人!(唱)却是这古剌剌风摆动营门前是这绣旗影。
显然,“带云”的作用在于衔接前后两句唱词,补充唱词难以表达的内容,推动情节的发展。这种在曲中的特殊位置,也就决定了它只能使用富有韵律美的念诵,来使前后两句唱词实现自然衔接与过渡。
还应指出,在元杂剧中,有许多韵文并没有明确的提示语,但显然是用不同于散说的念诵方式进行的。《窦娥冤》四折中张驴儿见到窦娥的鬼魂,即云:“有鬼有鬼,撮盐入水。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敕!”这是在念道教咒语,不可能使用散说。有的虽非韵文,但句式错落有致,读来仍不乏声韵美。例如《气英布》四折张良心目中的探子,就用八句六、六、九、九、六、四、六、四的句式,类似敦煌文书中的词文。此类情况甚多,就不一一举例了。
除“带云”外,元刊杂剧中出现的“下断”、“诗云”、“词云”等提示极少,故上文多以明本为例。但这并非是明人的妄改,而是由于元刊本省略科白所造成的。《遇上皇》剧末的“驾断出”,《霍光鬼谏》剧末的“驾断了”,《东窗事犯》剧末的“断出了”,就是“下断”被省略的明证。《东窗事犯》第二折有“念”、“诗云”等提示语,《小张屠焚儿救母》第三折、《追韩信》第二折都有“诗曰”的提示。《竹叶舟》此类提示最多。例如第一折有外末“题【满庭芳】云了”,正末“诗曰”,“正末起身读外末【满庭芳】了”,“外末云,吟【凤栖梧】了”的提示;第三折又有“外末做念科,诗曰”,“念佛科”,又“念”诗等提示。无疑,元刊杂剧已经存在与《元曲选》大致相同的韵白念诵提示。
由此可见,我国戏曲艺术“无声不歌”的重要特征源远流长。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火加敦
@②原字答加刂
@③原字氵加念
@④原字笔去毛加甬
@⑤原字舟加余
@⑥原字舟加皇
@⑦原字门里加者
@⑧原字山下加豆右加(页的繁体)
@⑨原字口加奄
@⑩原字既去左
@(11)原字衤加去
@(12)原字口加罗
@(13)原字合加牛
@(14)原字口加卢的繁体
@(15)原字氵加凡
@(16)原字口加沙
《元杂剧的“宾白”与“表白”(第4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5178.html
【隔尾】我这里撩衣破步宁心等,瞑目攒眉侧耳听。我恰待高叫声随何——(带云)那汉一步八个谎!(唱)却也唤不应。我则道是有人觑了这动静。(带云)元来不是人!(唱)却是这古剌剌风摆动营门前是这绣旗影。
显然,“带云”的作用在于衔接前后两句唱词,补充唱词难以表达的内容,推动情节的发展。这种在曲中的特殊位置,也就决定了它只能使用富有韵律美的念诵,来使前后两句唱词实现自然衔接与过渡。
还应指出,在元杂剧中,有许多韵文并没有明确的提示语,但显然是用不同于散说的念诵方式进行的。《窦娥冤》四折中张驴儿见到窦娥的鬼魂,即云:“有鬼有鬼,撮盐入水。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敕!”这是在念道教咒语,不可能使用散说。有的虽非韵文,但句式错落有致,读来仍不乏声韵美。例如《气英布》四折张良心目中的探子,就用八句六、六、九、九、六、四、六、四的句式,类似敦煌文书中的词文。此类情况甚多,就不一一举例了。
除“带云”外,元刊杂剧中出现的“下断”、“诗云”、“词云”等提示极少,故上文多以明本为例。但这并非是明人的妄改,而是由于元刊本省略科白所造成的。《遇上皇》剧末的“驾断出”,《霍光鬼谏》剧末的“驾断了”,《东窗事犯》剧末的“断出了”,就是“下断”被省略的明证。《东窗事犯》第二折有“念”、“诗云”等提示语,《小张屠焚儿救母》第三折、《追韩信》第二折都有“诗曰”的提示。《竹叶舟》此类提示最多。例如第一折有外末“题【满庭芳】云了”,正末“诗曰”,“正末起身读外末【满庭芳】了”,“外末云,吟【凤栖梧】了”的提示;第三折又有“外末做念科,诗曰”,“念佛科”,又“念”诗等提示。无疑,元刊杂剧已经存在与《元曲选》大致相同的韵白念诵提示。
由此可见,我国戏曲艺术“无声不歌”的重要特征源远流长。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火加敦
@②原字答加刂
@③原字氵加念
@④原字笔去毛加甬
@⑤原字舟加余
@⑥原字舟加皇
@⑦原字门里加者
@⑧原字山下加豆右加(页的繁体)
@⑨原字口加奄
@⑩原字既去左
@(11)原字衤加去
@(12)原字口加罗
@(13)原字合加牛
@(14)原字口加卢的繁体
@(15)原字氵加凡
@(16)原字口加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