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与自身免疫性疾病
高的产物,这些化合物主要有异黄酮类(如染料木黄酮、黄豆苷原、equol等)、
Coumestans(如拟雌内醇)和木质素(如去甲二氧愈创木酚)。植物来源有豆科植
物(大豆、黄豆和三叶草等)、茶(去甲二氧愈创木酚)和人参(人参皂苷)等
[10,11] 。这些植物雌激素对内源雌激素和脂肪酸的代谢及其生物活性产生影
响,具有抗激素活性。Nogowski [12] 等发现拟雌内醇影响 碳水化合物和脂类
的代谢,直接作用于胰岛素受体。日本和中国等食用豆制品较多的国家乳腺癌、冠
心病和前列腺癌等激素依赖性疾病的发病率较欧美国家低,这可能是植物雌激素所
诱导的免疫反应起作用的结果。植物性雌激素可能既具有雌激素活性,也具有抗雌
激素活性 [13] 。
2.5 真菌性雌激素 有一些真菌毒素具有雌激素活性,称之为真菌性雌激素,
可以与雌激素受体结合,发挥雌激素样效应,其中有代表性的物质有玉米赤霉烯酮
,可引起动物黄体减少、卵巢萎缩等。活植物体受到真菌感染时植物雌激素出现率
和含量升高 [10] 。
3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人群暴露方式
人们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大量使用化妆品、洗涤剂、消毒剂,以及口服避孕药
、焚烧垃圾、“三废”的排放,可污染土壤、空气和水体,所以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广泛存在于土壤、水、空气和食品中。由于生物富集作用,受PCBs等污染的挪威海
域附近居民体内PCBs等物质的血浆含量与其消费该海域的海蟹量呈正相关。前苏联
哈萨克斯坦受TCDD污染严重的地区,妇女体内血浆中的TCDD与食用家养的禽类和鱼
类呈正相关 [14] 。包装食品的聚氯乙烯塑料薄膜、聚碳酸酯和聚酚氧塑料以
及罐头内侧涂有的环氧树脂,可以在一定条件下释放单体进入食品中,而且罐头食
品等本身含有大量食品添加剂,如色素、防腐剂和杀菌剂,人们过多食用这些食品
,可导致血浆中EDCs含量升高。可见,通过食物摄入是一般人群暴露于EDCs的重要
途径。
职业引起的对化学物质,如无机铅、锰和汞以及有机物(DBCP、乙二醇和CS
2 等)的暴露,能对男性生殖系统产生副作用。对于许多其他的试剂,包括大多数
环境激素都被认为或者怀疑与这些作用有关。婴儿暴露于EDCs的途径可能有两种,
一是出生前受母体体内EDCs水平的影响,因为有些EDCs为脂溶性,可以通过胎盘屏
障进入胎儿体内;二是出生后通过母乳摄入 [14] 。
4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生物体免疫系统的影响
EDCs对水生生物以及人类的主要危害是造成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
的异常、失调,突出表现是生殖异常。同时EDCs通过各种途径直接或间接进入人体
内,作用于内分泌器官,如甲状腺,改变了人体的激素平衡状态;也可作用于神经
组织,干扰神经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与神经内分泌系统可通过各种细胞信息介质
联系,因此EDCs也可能影响免疫系统,改变机体免疫功能和增加自身免疫性的作用
[15] 。已观察到人暴露于DES、有机氯农药等时,可出现免疫抑制反应或过敏
反应 [16] 。生理浓度的雌激素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力,较大剂量则增加自身免
疫性疾病的机会。实验显示,小鼠经雌激素处理后,体内T细胞功能减退,而B细胞
功能亢进,淋巴器官中淋巴细胞减少,促进B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
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外源性的“扳机”,如环境雌激素、杀虫剂等都是诱
发的危险因素;妇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本身与体内雌激素水平有关,妇女绝经后雌
激素替代疗法可增加发生系统性红斑狼疮和雷诺综合征的机会 [17] 。可见,
EDCs引起的免疫功能改变,表现在降低及抑制免疫能力,加速自身免疫性病变的发
生和引起胸腺萎缩,其免疫损伤是不可忽视的。
5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作用机制
5.1 与受体直接结合 包括:(1)雌激素受体(ER)介导的反应。EDCs中以具
有雌激素活性的物质研究得最为清楚。这些物质可与雌激素受体结合,作用于DNA
中的雌激素反应元件(ERE)激活基因的转录,然后产生雌激素效应。这些化学品
的效应与17β-雌二醇(E 2 )等内源雌激素相似,包括:DDT、PCBs、烷基苯酚等
[8] 。但可以看出其结构各不相同,说明: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可能通过各种不
同的途径产生作用。有的化学品如σ、ρ’-DDT可阻塞E 2 与ER结合,具有抗雌激
素效应。(2)某些化学品可与雄激素受体结合,阻碍雄激素与受体的结合,表现
出抗雄激素效应。迄今为止,已鉴定出的具有抗雄激素活性的杀虫剂有3种,即烯
菌酮、杀虫剂[N-(3’、5’-二氯苯基)-1、2-二甲基环丙烷-1、2-二甲酰亚胺
]和p、p’-DDE [18~20] 。
5.2 与生物体内激素竞争靶细胞上的受体 通过竞争的结果,环境激素与靶细
胞上的受体结合,减少受体对天然激素的吸附或阻碍天然激素与受体结合,从而减
少了天然激素的作用。天然激素与受体的结合受环境激素的阻碍,进而影响激素信
号在细胞、器官、组织的传递,导致机体功能失调。
5.3 有些内分泌干扰物可产生类似雌激素的效应,却与雌激素受体的信号传递
途径无关。芳烃受体(AhR)即为性激素受体外的一种信号传递途径,它可以与许
多环境污染物如PCBs、二?英和呋喃结合,产生抗雌激素活性,包括增加雌激素代
谢(降低内源雌激素水平)、降低ER的结合活性以及降低 ER介导的基因表达等。
5.4 影响内分泌系统与其他系统的调控作用 内分泌系统紊乱使其他系统受到
伤害,从而引发致癌性、免疫毒性、神经毒性以及生殖毒性。
5.5 影响受体数量 受体的数量决定于它们的合成和分解代谢率,而它们的合
成与分解代谢会受到一些化学物质的干扰,例如,TCDD能对雌激素受体的表达的增
加或减少发生作用,进而引起内分泌系统紊乱。
5.6 影响激素的合成、储存、释放、运输和排出 对于哺乳动物来说,雌激素
增加血浆中性激素结合球蛋白的浓度,而雄激素却使之减少,这可以影响激素的释
放、运输和排出的过程以及效率,内分泌干扰物可能有类似的作用。
6 环境
内分泌干扰物与人类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关系环境与变态反应病的关系是直到2
0世纪60年代才受到重视的一个课题。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许多疾病的发病率在逐年下降,而变态反应病的发生不但没有受到遏止,反而逐
年增多。以支气管哮喘为例,据美国心肺血液研究所所长Lanfent的报道 [5]
,从1980~1987年,哮喘的人群患病率上升了29%。大量的事实证明,人类生态环
境的急剧变化是导致各种变态反应病发病率上升的主要原因。人类在急剧变化的环
境因素影响下,可导致环境性免疫功能失调,终致各种变态反应病的发生 [21,
2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5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