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闻的思维方式问题
答:“那是办不到的事!”阎军又说:“你真的愿意死?”“死有什么可怕!”刚毅的刘胡兰,从容地躺在侧草刀下大声说:“要杀由你吧,我再活十七岁也是这个样子。”她慷慨就义了。
全村父老悼这位人民女英雄,决定立碑永远纪念
这篇不到300字的报道,紧紧围绕着刘胡兰慷慨就义的情景,把敌人的阴险毒辣、软硬兼施和刘胡兰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充分体现出来了。记者在自己个人爱与憎的主体的情感指引下,依据事实,精心剪材。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记者的情感因素同样既参与其中,又鲜明地保留在新的表象上,然而,它终究没有改变事实本身。如果说,换一个记者去写,可能作不同的加工,选择,写出一篇情感色彩不完全相同的新闻,但如某年某月肉日,阎军逮捕了刘胡兰,刘胡兰讲过什么话,最后阎军用侧侧死了刘胡兰这样一些事实是决不能改变的。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讲个人的主体情感,无论作家或是记者,都不可能是纯主观的,而是客观的。因为情感并不是天生的,或臆造出来的,它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产生的。社会生活实践不同,情感色彩可以各异,但它终究不能脱离产生这种情感的社会实践。同样,人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它的情感也不可能是纯粹个人的,而是社会的。任何个人的情感态度中,总包容着深刻的社会内容。因此,情感常常表现为个人的、主观的、但从本质上说,又是社会的、客观的。因此,作为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必须以积极的态度,投身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生活实践中去,同生活的必然走向保持一致,从而获得正确的情感态度,真实地反映客观社会现实生活。
除情感这种心理因素以外,在形象思维和新闻思维中,想象也是十分活跃的,虽然它同样必须以感知的表象作为基础,但在形象思维和新闻思维中,其形式和作用却是不同的。对于作家来说,他常常是处在一种浮想联翩的情景之中,运用自由想象,把那些本不相连或不相干的种种表象,通过艺术的典型化手法,在感受选择,比较中,取舍留弃,凝聚集合,进行重新改造、制作,完全创造出一个与原来所有的表象都不同的新的表象。正如鲁迅先生说的:“我常常把北平的李四,上海的张三合起来用,无锡的头,绍兴的身,杭州的脚,各方面挑选配合起来写”。因此,在形象思维中,想象虽以从现实中获得的表象作为基础,但它已不再是现实中那一个表象了。在这里,想象表现出极大的自由性、能动性、创造性。《嘱咐》中的祥林嫂的那些故事。什么改嫁、小孩被狼吃了,捐门槛,死在风雪之中等等,原先,实在是分散在许多人身上而又不相干的事,完全是用艺术的创造性想象“借来”而又集中在一起的。所以,黑格尔在《美学》一卷中说:“艺术不仅可以利用自然界丰富多彩的形形色色,而且其可以用创造的想象自己去另外创造无穷无尽的想象。”因此,形象思维中的想象,其作用是为了创造一个新的艺术典型,一个完全不同于原来的任何一个原型的新颖的、奇特的形象。对于形象思维来说,创造想象发挥得越好,形象的新颖性、奇特性就越强。而在新闻思维中,也有想象,但是,它并不是要去创造一个什么完全不同的新的、奇特的表象(形象)。一般说来,记者在连续地采访中,把各种感知的感性材料储存在大脑中,形成表象记忆。这些记忆表象,一方面成为记者想象的基础,另一方面,记者又借助想象,在感受、选择、比较中,取舍留弃,重新组合。然而,在这里,绝不是如同形象思维那样,去创造一个什么新的形象,而是通过想象,使其记忆表象更加鲜明,生动的加以复现,更能显示其内在联系,更加真实地再现客观事实。比如,前面我们提到过的《刘胡兰慷慨就义》,记者采访中获得的感性材料要比现在读者从这条消息中看到的多得多,记者充分运用想象这种心理功能,反复选择、比较,决定保留什么,舍去什么,从而使刘胡兰慷慨就义这一事实更加鲜明生动。他无须、也不允许再去借张胡兰、李胡兰的事,创造一个什么新颖、奇特的王胡兰慷慨就义来。因此,在新闻思维中,其想象的作用表现为:以直接感知所产生的表象作为基础,推动其分解、组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其直接感知的表象更加丰富、鲜明、生动,从而更加真实。
《关于新闻的思维方式问题(第6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5226.html
全村父老悼这位人民女英雄,决定立碑永远纪念
这篇不到300字的报道,紧紧围绕着刘胡兰慷慨就义的情景,把敌人的阴险毒辣、软硬兼施和刘胡兰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充分体现出来了。记者在自己个人爱与憎的主体的情感指引下,依据事实,精心剪材。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记者的情感因素同样既参与其中,又鲜明地保留在新的表象上,然而,它终究没有改变事实本身。如果说,换一个记者去写,可能作不同的加工,选择,写出一篇情感色彩不完全相同的新闻,但如某年某月肉日,阎军逮捕了刘胡兰,刘胡兰讲过什么话,最后阎军用侧侧死了刘胡兰这样一些事实是决不能改变的。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讲个人的主体情感,无论作家或是记者,都不可能是纯主观的,而是客观的。因为情感并不是天生的,或臆造出来的,它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产生的。社会生活实践不同,情感色彩可以各异,但它终究不能脱离产生这种情感的社会实践。同样,人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它的情感也不可能是纯粹个人的,而是社会的。任何个人的情感态度中,总包容着深刻的社会内容。因此,情感常常表现为个人的、主观的、但从本质上说,又是社会的、客观的。因此,作为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必须以积极的态度,投身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生活实践中去,同生活的必然走向保持一致,从而获得正确的情感态度,真实地反映客观社会现实生活。
除情感这种心理因素以外,在形象思维和新闻思维中,想象也是十分活跃的,虽然它同样必须以感知的表象作为基础,但在形象思维和新闻思维中,其形式和作用却是不同的。对于作家来说,他常常是处在一种浮想联翩的情景之中,运用自由想象,把那些本不相连或不相干的种种表象,通过艺术的典型化手法,在感受选择,比较中,取舍留弃,凝聚集合,进行重新改造、制作,完全创造出一个与原来所有的表象都不同的新的表象。正如鲁迅先生说的:“我常常把北平的李四,上海的张三合起来用,无锡的头,绍兴的身,杭州的脚,各方面挑选配合起来写”。因此,在形象思维中,想象虽以从现实中获得的表象作为基础,但它已不再是现实中那一个表象了。在这里,想象表现出极大的自由性、能动性、创造性。《嘱咐》中的祥林嫂的那些故事。什么改嫁、小孩被狼吃了,捐门槛,死在风雪之中等等,原先,实在是分散在许多人身上而又不相干的事,完全是用艺术的创造性想象“借来”而又集中在一起的。所以,黑格尔在《美学》一卷中说:“艺术不仅可以利用自然界丰富多彩的形形色色,而且其可以用创造的想象自己去另外创造无穷无尽的想象。”因此,形象思维中的想象,其作用是为了创造一个新的艺术典型,一个完全不同于原来的任何一个原型的新颖的、奇特的形象。对于形象思维来说,创造想象发挥得越好,形象的新颖性、奇特性就越强。而在新闻思维中,也有想象,但是,它并不是要去创造一个什么完全不同的新的、奇特的表象(形象)。一般说来,记者在连续地采访中,把各种感知的感性材料储存在大脑中,形成表象记忆。这些记忆表象,一方面成为记者想象的基础,另一方面,记者又借助想象,在感受、选择、比较中,取舍留弃,重新组合。然而,在这里,绝不是如同形象思维那样,去创造一个什么新的形象,而是通过想象,使其记忆表象更加鲜明,生动的加以复现,更能显示其内在联系,更加真实地再现客观事实。比如,前面我们提到过的《刘胡兰慷慨就义》,记者采访中获得的感性材料要比现在读者从这条消息中看到的多得多,记者充分运用想象这种心理功能,反复选择、比较,决定保留什么,舍去什么,从而使刘胡兰慷慨就义这一事实更加鲜明生动。他无须、也不允许再去借张胡兰、李胡兰的事,创造一个什么新颖、奇特的王胡兰慷慨就义来。因此,在新闻思维中,其想象的作用表现为:以直接感知所产生的表象作为基础,推动其分解、组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其直接感知的表象更加丰富、鲜明、生动,从而更加真实。
《关于新闻的思维方式问题(第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