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媒体道德的微观表现
打捞人员历尽艰辛才于5月14日找到第一黑匣子(语音记录器)。5月15日,一幅表现黑匣子被打捞出水的照片发表在全国各大小报刊上:“打捞员抱着黑匣子站在照片中央,满脸高兴:站在他身后的一群人无不面带笑容,有的鼓掌,有的还激动地把双手举过头顶。”这幅新闻照片在报上一露脸,立刻引来一片愤怒声、声讨声和质疑声。5月17日《中国青年报》的青年话题版刊登一篇读者对媒体的批评文章《媒体的成就感与人性的光芒》,文中写道:“的确,作为读者,我们想知道事件的详情和后续进展,这就需要媒体进行及时和详尽的报道,但这必须是在一定的原则之下——爱心、悲天悯人、尊重人、尊重当事人的隐私权、讲求科学精神等。我可以理解打捞员胜利完成工作后的喜悦心情,但是将这一刹那定格后进行传播,我认为是记者感情麻木的表现。这张引起质疑的照片,虽然有较高的新闻价值,但人们毕竟还沉浸在这场灾难事故的巨大悲痛中,媒体未考虑照片中蕴藏的人性因素,将如此欢天喜地的?与灾难相?关的照片见诸报端,广为传播,这无疑使媒体有“漠视生命,漠视情感”之嫌,从而引起广大读者的愤怒。
传媒工作者,肩负着引导舆论、塑造灵魂的重任,其产品具有移易人心之功用。无论是文字、声音,还是图像,媒体工作者在传播时,都应慎之又慎,不可小视。
注释:
①郑贞铭:《新闻学与大众传播学》,台湾三民书局,1984年版,第380页。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伦理学博士研究生 邮编:410081)
【责任编辑:姜依文】
(完)
论媒体道德的微观表现(第2页) 《论媒体道德的微观表现(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5268.html
传媒工作者,肩负着引导舆论、塑造灵魂的重任,其产品具有移易人心之功用。无论是文字、声音,还是图像,媒体工作者在传播时,都应慎之又慎,不可小视。
注释:
①郑贞铭:《新闻学与大众传播学》,台湾三民书局,1984年版,第380页。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伦理学博士研究生 邮编:410081)
【责任编辑:姜依文】
(完)
论媒体道德的微观表现(第2页) 《论媒体道德的微观表现(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