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学冲击下近代中国学术分科的演变
,2002年1月30日《中华读书报》8版。关于“汉学”学科,参见严绍@④《国际中国学(汉学)的范畴与研究者的素质》,2000年7月19日《中华读书报》文史天地版;李学勤《作为专门学科的国际汉学研究》、任继愈《汉学发展前景无限》,均2001年9月19日《中华读书报》国际文化版。)尽管争议的对象主要是指外国的“中国研究”,仔细考察近年的争论,仍可看出今人很大程度上沿袭了昔人的观念和思路。两次论争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参与的学人似乎都在讨论学术,其实往往是从思想角度看待“国学”与“汉学”(前一次比后一次更明显)。这一(更多是无意识的)历史记忆“复苏”究竟提示着传统的中断还是延续?是个很值得反思的问题,只能另文探讨了。
【参考文献】
[1] 张光直.连续与破裂:一个文明起源新说的草稿[A].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第二集[M].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90.131-143;徐苹方,张光直.中国文明的形成及其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J].燕京学报,新6期(1999年5月).8-16.
[2] 梁启超.新史学[A].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九[M].中华书局,1989年影印本.1.
[3] 参见谭嗣同.报贝元徵(1895)[A].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M].中华书局,1981.217;章太炎.留学的目的和方法[A],常识与教育[A],论诸子的大概[A].陈平原选编.章太炎的白话文[M].贵州教育出版社,2001.54,72-79,100-101.
[4] 钱穆.中国学术通义·四部概论[A].罗联添编.国学论文选[C].台北学生书局,1985.4.
[5] 参见樊洪业.从“格致”到“科学”[J].自然辩证法通讯,1988,(3);汪晖.科学的观念与中国的现代认同[A].汪晖自选集[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21-225;罗志田.走向国学与史学的“赛先生”——五四前后中国人心目中的“科学”一例[J].近代史研究,2000,(3).
[6] 参见王fàn@①森.民国的新史学及其批评者[A].罗志田主编.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史学卷)[C].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74.
[7] 章太炎.留学的目的和方法[A].章太炎的白话文[M].54.
[8][9] 参见黄晏妤.四部分类是图书分类而非学术分类[J].四川大学学报,2000,(2);四部分类与近代中国学术分科[J].社会科学研究,2000,(2).
[10] 康有为.长兴学记[A].姜义华,吴根liáng@②编校.康有为全集:1[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555-556.
[11] 朱维铮.求索真文明——晚清学术史论[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3-4.
[12] 梁启超.西学书目表序例[A].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M].123.
[13] 参见葛兆光.想象的和实际的:谁认同“亚洲”?——关于晚清至民初日本与中国的“亚洲主义”言说[J].台大历史学报,待刊;葛兆光.西潮却自东瀛来[A].葛兆光自选集[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14] 梁启超.西学书目表序例[A].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M].123-124.
[15] 康有为.请废八股试帖楷法试士用策论摺[A].中国史学会主编.戊戌变法:第2册[Z].神州国光社,1953.211.
[17] 张君劢.我的学生时代[J].再生,第239期(1941年11月15日).7.
[18] 说详罗志田.学术与国家:20世纪前期关于国粹、国故与国学的思想论争[J].二十一世纪,2001年8月号.
[19] 胡适.《国学季刊》发刊宣言[A].胡适文存二集:卷一[M].亚东图书馆,1924.11-21;吴文祺.重新估定国故学之价值(1924年2月)[A].许啸天辑.国故学讨论集:第1集[C].上海书店影印群学社1927年版.33-49.
[20] 钱穆.国学概论[M].台北商务印书馆1963年影印1931年版.1.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氵加凡
@②原字木加梁
@③原字门里加岂
@④原字汤的繁体下加玉
《西学冲击下近代中国学术分科的演变(第5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5315.html
【参考文献】
[1] 张光直.连续与破裂:一个文明起源新说的草稿[A].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第二集[M].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90.131-143;徐苹方,张光直.中国文明的形成及其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J].燕京学报,新6期(1999年5月).8-16.
[2] 梁启超.新史学[A].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九[M].中华书局,1989年影印本.1.
[3] 参见谭嗣同.报贝元徵(1895)[A].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M].中华书局,1981.217;章太炎.留学的目的和方法[A],常识与教育[A],论诸子的大概[A].陈平原选编.章太炎的白话文[M].贵州教育出版社,2001.54,72-79,100-101.
[4] 钱穆.中国学术通义·四部概论[A].罗联添编.国学论文选[C].台北学生书局,1985.4.
[5] 参见樊洪业.从“格致”到“科学”[J].自然辩证法通讯,1988,(3);汪晖.科学的观念与中国的现代认同[A].汪晖自选集[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21-225;罗志田.走向国学与史学的“赛先生”——五四前后中国人心目中的“科学”一例[J].近代史研究,2000,(3).
[6] 参见王fàn@①森.民国的新史学及其批评者[A].罗志田主编.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史学卷)[C].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74.
[7] 章太炎.留学的目的和方法[A].章太炎的白话文[M].54.
[8][9] 参见黄晏妤.四部分类是图书分类而非学术分类[J].四川大学学报,2000,(2);四部分类与近代中国学术分科[J].社会科学研究,2000,(2).
[10] 康有为.长兴学记[A].姜义华,吴根liáng@②编校.康有为全集:1[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555-556.
[11] 朱维铮.求索真文明——晚清学术史论[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3-4.
[12] 梁启超.西学书目表序例[A].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M].123.
[13] 参见葛兆光.想象的和实际的:谁认同“亚洲”?——关于晚清至民初日本与中国的“亚洲主义”言说[J].台大历史学报,待刊;葛兆光.西潮却自东瀛来[A].葛兆光自选集[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14] 梁启超.西学书目表序例[A].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M].123-124.
[15] 康有为.请废八股试帖楷法试士用策论摺[A].中国史学会主编.戊戌变法:第2册[Z].神州国光社,1953.211.
[16] 参见罗志田.清季保存国粹的朝野努力及其观念异同[J].近代史研究,2001,(2).
[17] 张君劢.我的学生时代[J].再生,第239期(1941年11月15日).7.
[18] 说详罗志田.学术与国家:20世纪前期关于国粹、国故与国学的思想论争[J].二十一世纪,2001年8月号.
[19] 胡适.《国学季刊》发刊宣言[A].胡适文存二集:卷一[M].亚东图书馆,1924.11-21;吴文祺.重新估定国故学之价值(1924年2月)[A].许啸天辑.国故学讨论集:第1集[C].上海书店影印群学社1927年版.33-49.
[20] 钱穆.国学概论[M].台北商务印书馆1963年影印1931年版.1.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氵加凡
@②原字木加梁
@③原字门里加岂
@④原字汤的繁体下加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