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报道:中国当代新闻业的独特景观
的性质”,全文见《列宁全集》中文版28卷81-83页,转引自杨春华等编译:《列宁论报刊写作》,514-516页。
[15] 《列宁选集》:第52卷,P184——185] 。
[16] 莫斯科—喀山铁路分局的共产党员于1919年5月10日星期六晚上进行义务劳动,《真理报》连续报道了他们的事迹。
[17] 1925年8月30日夜间,顿巴斯煤矿的一位年轻矿工阿·斯达汉诺夫,在一班工作时间内用风镐采煤102吨,超过定额13倍,创造了世界纪录。从此,在矿业、冶金、运输等各个部门掀起了以斯达汉诺夫命名的社会主义竞赛运动———斯达汉诺夫运动。
[18] 童庆炳:“我与文学理论”, http://www.bnu.edu.cn/centers/literature/xzft-1.htm
[19] 在无产阶级对“模范的力量”着力进行报道时,苏联文学利用不同的典型化方法刻画了不同的典型人物,“把微小而有代表性的事物写成重大的和典型的事物……”(高尔基语), 以此来反映社会主义时代新人的诞生和成长,如《恰达耶夫》中的同名主人公、《真正的人》中的密烈西耶夫、《苦难的历程》中的捷列金和达莎。列宁非常赞赏高尔基的《母亲》、马雅可夫斯基的《开会迷》、托尔多斯基的《持枪扶犁的一年》,他认为文学作品应像它们一样“深入人民生活的深处,投身于革命现实的激流之中,成为名副其实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参加者”。(详见叶水夫编,《苏联文学史》,(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53页。)
苏联的文学作品以先进的世界观和革命精神,以感人的英雄形象激励着读者,它不光对苏联人民,而且对中国的文学运动起到了巨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法捷耶夫的《青年近卫军》、波列夫依的《真正的人》等作品都对中国整整一代年青人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
[20] 参见张丹:“〈真理报〉的历史变迁和经验教训”,《新闻与传播学研究》,2001年第3期,123-127页;另见傅显明、郑超然:《苏联新闻史》,北京:新华出版社,1994年,198-199,293-308页,
[21] 吴廷俊、顾建明:“典型报道理论与毛泽东新闻思想”,《新闻与传播学研究》,2001年第3期,44-45页。
[22] 以上均见吴廷俊、顾建明:“典型报道理论与毛泽东新闻思想”,45页。
[23] 毛泽东:“反对党八股”,《毛泽东选集》第3卷,解放军出版社重印,1991年,842页。
[24] 陆学明:《西方典型理论的发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4页。
[25]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3卷,解放军出版社重印,1991年,860页
[26]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861页。
[27] 丁淦林等著:《中国新闻事业史新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310页。
[28] 《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年,176页。
[29] “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建议”,《中国新闻年鉴年鉴》82,P96
[30] 余小萄:“浅议‘典型报道‘中的几个问题”,《新闻学刊》,1987年1期,19页。
[31] 陈力丹:“典型报道之我见”,26页
[32] 甘惜分主编:《新闻学大辞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5月,154页。
[33] 刘建明:《现代新闻理论》,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年,142页。
[34] 汪植培:“也谈典型和典型报道”,原载《新闻世界》1990年第4期,转引自《中国新闻年鉴,1991》,133页。
[35] 山西日报资料室:“先进典型报道必须真实”,《新闻研究》,1991年第1期,47页。
[36] 时统宇:142页
[37] 刘磊:“典型报道的挽歌”, 2001-11-23 09:22:08,《西陆观察》http://www.csdn618.com.cn/century/pingtai/011017300/0110173011.htm
[38] 江永红:“环视——记者的眼光之三”,《新闻与成才》,2001年第8期。
[39] 李良荣主编:《宣传学导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8月,249页。
[40] 刘建明:《现代新闻理论》,144页
[41] 樊凡:《中西新闻比较论》,武汉:武汉出版社,1994年,162页。
[42] 朱幼棣:走近孔繁森《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的写作经过及 《典型报道:中国当代新闻业的独特景观(第13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5319.html
[15] 《列宁选集》:第52卷,P184——185] 。
[16] 莫斯科—喀山铁路分局的共产党员于1919年5月10日星期六晚上进行义务劳动,《真理报》连续报道了他们的事迹。
[17] 1925年8月30日夜间,顿巴斯煤矿的一位年轻矿工阿·斯达汉诺夫,在一班工作时间内用风镐采煤102吨,超过定额13倍,创造了世界纪录。从此,在矿业、冶金、运输等各个部门掀起了以斯达汉诺夫命名的社会主义竞赛运动———斯达汉诺夫运动。
[18] 童庆炳:“我与文学理论”, http://www.bnu.edu.cn/centers/literature/xzft-1.htm
[19] 在无产阶级对“模范的力量”着力进行报道时,苏联文学利用不同的典型化方法刻画了不同的典型人物,“把微小而有代表性的事物写成重大的和典型的事物……”(高尔基语), 以此来反映社会主义时代新人的诞生和成长,如《恰达耶夫》中的同名主人公、《真正的人》中的密烈西耶夫、《苦难的历程》中的捷列金和达莎。列宁非常赞赏高尔基的《母亲》、马雅可夫斯基的《开会迷》、托尔多斯基的《持枪扶犁的一年》,他认为文学作品应像它们一样“深入人民生活的深处,投身于革命现实的激流之中,成为名副其实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参加者”。(详见叶水夫编,《苏联文学史》,(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53页。)
苏联的文学作品以先进的世界观和革命精神,以感人的英雄形象激励着读者,它不光对苏联人民,而且对中国的文学运动起到了巨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法捷耶夫的《青年近卫军》、波列夫依的《真正的人》等作品都对中国整整一代年青人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
[20] 参见张丹:“〈真理报〉的历史变迁和经验教训”,《新闻与传播学研究》,2001年第3期,123-127页;另见傅显明、郑超然:《苏联新闻史》,北京:新华出版社,1994年,198-199,293-308页,
[21] 吴廷俊、顾建明:“典型报道理论与毛泽东新闻思想”,《新闻与传播学研究》,2001年第3期,44-45页。
[22] 以上均见吴廷俊、顾建明:“典型报道理论与毛泽东新闻思想”,45页。
[23] 毛泽东:“反对党八股”,《毛泽东选集》第3卷,解放军出版社重印,1991年,842页。
[24] 陆学明:《西方典型理论的发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4页。
[25]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3卷,解放军出版社重印,1991年,860页
[26]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861页。
[27] 丁淦林等著:《中国新闻事业史新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310页。
[28] 《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年,176页。
[29] “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建议”,《中国新闻年鉴年鉴》82,P96
[30] 余小萄:“浅议‘典型报道‘中的几个问题”,《新闻学刊》,1987年1期,19页。
[31] 陈力丹:“典型报道之我见”,26页
[32] 甘惜分主编:《新闻学大辞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5月,154页。
[33] 刘建明:《现代新闻理论》,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年,142页。
[34] 汪植培:“也谈典型和典型报道”,原载《新闻世界》1990年第4期,转引自《中国新闻年鉴,1991》,133页。
[35] 山西日报资料室:“先进典型报道必须真实”,《新闻研究》,1991年第1期,47页。
[36] 时统宇:142页
[37] 刘磊:“典型报道的挽歌”, 2001-11-23 09:22:08,《西陆观察》http://www.csdn618.com.cn/century/pingtai/011017300/0110173011.htm
[38] 江永红:“环视——记者的眼光之三”,《新闻与成才》,2001年第8期。
[39] 李良荣主编:《宣传学导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8月,249页。
[40] 刘建明:《现代新闻理论》,144页
[41] 樊凡:《中西新闻比较论》,武汉:武汉出版社,1994年,162页。
[42] 朱幼棣:走近孔繁森《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的写作经过及 《典型报道:中国当代新闻业的独特景观(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