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报道:中国当代新闻业的独特景观
典型’指的是人物,在这个人物身上包括着所有那些在某种程度跟它相似的人们的最鲜明的性格特征;典型是类的样本……”[7]
典型报道:中国当代新闻业的独特景观(第2页)
根据美学家陆学明的研究,中国在古代时期也有“典型”的用法,比如《诗 大雅 荡》“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刑”“型”是相通的。阮元《经籍篡诂》释典:“典,常也” 《说文解字》:“典,五帝之书也”,“型,铸器之法也”。段玉裁注:“以木为之曰模,以竹曰范,以土曰型,引申为典型。在中国古汉语中,典型或典刑主要指规范、模型等恒常模式,与希腊文中的Tupos很接近,但还不是在文艺学和美学的意义上使用的。[8] 在中国,真正在美学意义使用“典型”概念的是鲁迅(见其1921年写就的《译了〈工人绥惠列夫〉之后》,然后有成仿吾、瞿秋白、胡风、周扬等。[9] 只是在近代时,西方的“典型”才和中国的“典型”的含义达到基本一致。
中国古代比较接近“典型”意蕴的也许还有“意境”这个词。当然,若深究起来,“典型”和“意境”二者之间的区别还是很大的,但它们的确都有“理想”的含义。
那么,文学典型和新闻典型有什么区别呢?一般认为,新闻典型由于具有宣传性和新闻性,因此它主要在这两大方面与文学典型相区别。吴庚振教授试图从下列5个方面对这两个概念进行鉴别:
1.文学典型一般是虚构的,新闻典型必须是真实的2.文学典型指的是典型人物形象,新闻典型既包括人物,也包括典型事件、典型经验。
论文典型报道:中国当代新闻业的独特景观(第2页)来自
典型报道和先进报道的区别
3.文学典型重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新闻典型重在表现人物的思想
4.文学典型具有时代性,新闻典型具有强烈的时效性
5.文学典型求完整全面,新闻典型不要求十分完整 [10]
根据学者陈力丹的研究,典型报道的概念发源于19世纪初各派社会主义。当年那些共产主义的创始人相信,只要人们理解了他们的未来社会的设想,就会去追求共产主义。当时,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空想主义者创办了一批包括合作社、新型工厂、幼儿园和共产主义移民区。各派社会主义的报刊对此做了大量报道,报道这些实验点的经验,于是典型报道的观念应运而生,在十九世纪二十——四十年代,典型报道成为社会主义报刊的主要内容之一。后来,这些早期共产主义的实验都失败了。《共产党宣言》中说,空想社会主义者“企图通过一些当然不会成功的试验,通过示范的力量来为新的社会福音开辟道路。” 陈力丹认为,早期共产主义者树立的典型和典型报道之所以昙花一现是因为他们过分迷信榜样的力量,把不适合社会发展阶段和人民认识水平的典型强加于社会和人民。[11]
根据典型即“最接近理想之型的具体之型”的原义,可知典型包含着“完美的模型”之义。英雄模范、先进集体的确是某些人们的理想之化身。他们比一般人要高、要伟大、要完美,因而具有激励的意义。在文学上,恩格斯提倡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而共产主义的后继领袖列宁则是崇尚和大力提倡典型报道的。十月革命以后,他特别注重用榜样的力量来唤起民众。他号召:“让那些向全国人民介绍少数先进的国家劳动公社的模范实际的报刊销行几十万几百万份吧!”,“ 采取了这个办法,我们就能够做到而且应当做到,使模范首先成为道义上的榜样,然后成为在新的苏维埃俄国强制推行的劳动组织的榜样。” [12] 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论我们报纸的性质》、《怎样组织竞赛?》、《伟大的创举》、 《生产宣传提纲》等文章中均可见到列宁提倡典型报道的精神。[13] 他指出,报刊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的主要任务是用生活中的生动的具体事例和典型来教育群众。[14] 他认为要通过榜样的力量来指导工作。“不要怕揭露错误和无能;要广泛介绍并大力宣扬任何一个表现稍为突出的工作人员,把他树立为榜样。”[15] “在报道优胜者事迹时,不仅要树立先进人物的光荣感,而且要用先进人物的先进思想和先进经验去武装所有的人,以先进促后进,共同提高,做到经济宣传和政治思想教育的结合。”在列宁的提倡下,苏联树立起“模范的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等典型,[16] 共青团员和共产党员都起而响应, 也激起了人民群众建设国家的巨大热情。
苏维埃新闻媒体忠实执行了列宁的指示。斯大林倡导的“斯达汉诺夫”运动、[17] 二次大战中苏联报刊广为宣传的英雄人物马特洛索夫、卓娅、古利亚等都是苏共中央树立的著名的典型人物。
典型报道不光在列宁时期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而且在之后的三个五年计划时期,以组织社会主义竞赛、推广先进经验、揭露竞赛不足的形式,唤起了劳动群众的生产热情和 《典型报道:中国当代新闻业的独特景观(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5319.html
典型报道:中国当代新闻业的独特景观(第2页)
根据美学家陆学明的研究,中国在古代时期也有“典型”的用法,比如《诗 大雅 荡》“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刑”“型”是相通的。阮元《经籍篡诂》释典:“典,常也” 《说文解字》:“典,五帝之书也”,“型,铸器之法也”。段玉裁注:“以木为之曰模,以竹曰范,以土曰型,引申为典型。在中国古汉语中,典型或典刑主要指规范、模型等恒常模式,与希腊文中的Tupos很接近,但还不是在文艺学和美学的意义上使用的。[8] 在中国,真正在美学意义使用“典型”概念的是鲁迅(见其1921年写就的《译了〈工人绥惠列夫〉之后》,然后有成仿吾、瞿秋白、胡风、周扬等。[9] 只是在近代时,西方的“典型”才和中国的“典型”的含义达到基本一致。
中国古代比较接近“典型”意蕴的也许还有“意境”这个词。当然,若深究起来,“典型”和“意境”二者之间的区别还是很大的,但它们的确都有“理想”的含义。
那么,文学典型和新闻典型有什么区别呢?一般认为,新闻典型由于具有宣传性和新闻性,因此它主要在这两大方面与文学典型相区别。吴庚振教授试图从下列5个方面对这两个概念进行鉴别:
1.文学典型一般是虚构的,新闻典型必须是真实的2.文学典型指的是典型人物形象,新闻典型既包括人物,也包括典型事件、典型经验。
论文典型报道:中国当代新闻业的独特景观(第2页)来自
典型报道和先进报道的区别
3.文学典型重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新闻典型重在表现人物的思想
4.文学典型具有时代性,新闻典型具有强烈的时效性
5.文学典型求完整全面,新闻典型不要求十分完整 [10]
根据学者陈力丹的研究,典型报道的概念发源于19世纪初各派社会主义。当年那些共产主义的创始人相信,只要人们理解了他们的未来社会的设想,就会去追求共产主义。当时,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空想主义者创办了一批包括合作社、新型工厂、幼儿园和共产主义移民区。各派社会主义的报刊对此做了大量报道,报道这些实验点的经验,于是典型报道的观念应运而生,在十九世纪二十——四十年代,典型报道成为社会主义报刊的主要内容之一。后来,这些早期共产主义的实验都失败了。《共产党宣言》中说,空想社会主义者“企图通过一些当然不会成功的试验,通过示范的力量来为新的社会福音开辟道路。” 陈力丹认为,早期共产主义者树立的典型和典型报道之所以昙花一现是因为他们过分迷信榜样的力量,把不适合社会发展阶段和人民认识水平的典型强加于社会和人民。[11]
根据典型即“最接近理想之型的具体之型”的原义,可知典型包含着“完美的模型”之义。英雄模范、先进集体的确是某些人们的理想之化身。他们比一般人要高、要伟大、要完美,因而具有激励的意义。在文学上,恩格斯提倡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而共产主义的后继领袖列宁则是崇尚和大力提倡典型报道的。十月革命以后,他特别注重用榜样的力量来唤起民众。他号召:“让那些向全国人民介绍少数先进的国家劳动公社的模范实际的报刊销行几十万几百万份吧!”,“ 采取了这个办法,我们就能够做到而且应当做到,使模范首先成为道义上的榜样,然后成为在新的苏维埃俄国强制推行的劳动组织的榜样。” [12] 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论我们报纸的性质》、《怎样组织竞赛?》、《伟大的创举》、 《生产宣传提纲》等文章中均可见到列宁提倡典型报道的精神。[13] 他指出,报刊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的主要任务是用生活中的生动的具体事例和典型来教育群众。[14] 他认为要通过榜样的力量来指导工作。“不要怕揭露错误和无能;要广泛介绍并大力宣扬任何一个表现稍为突出的工作人员,把他树立为榜样。”[15] “在报道优胜者事迹时,不仅要树立先进人物的光荣感,而且要用先进人物的先进思想和先进经验去武装所有的人,以先进促后进,共同提高,做到经济宣传和政治思想教育的结合。”在列宁的提倡下,苏联树立起“模范的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等典型,[16] 共青团员和共产党员都起而响应, 也激起了人民群众建设国家的巨大热情。
苏维埃新闻媒体忠实执行了列宁的指示。斯大林倡导的“斯达汉诺夫”运动、[17] 二次大战中苏联报刊广为宣传的英雄人物马特洛索夫、卓娅、古利亚等都是苏共中央树立的著名的典型人物。
典型报道不光在列宁时期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而且在之后的三个五年计划时期,以组织社会主义竞赛、推广先进经验、揭露竞赛不足的形式,唤起了劳动群众的生产热情和 《典型报道:中国当代新闻业的独特景观(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