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报道:中国当代新闻业的独特景观
突出、持续的报道,掀起了一场李国安事迹宣传热。1月22日,新华社首先播发了长篇通讯《我党我军宗旨的模范实践者——李国安》通稿;当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播发了第一条电视新闻,并连续4天进行系列报道。1月23日,《人民日报》、新华社《每日电讯》、《经济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法制日报》、《中国青年报》、《科技日报》、《中国农民报》等中央和首都30多家报纸,分别在一版头条位置大篇幅刊发长篇通讯并配发评论员文章,中央电台在新闻报摘节目第一条播出录音通讯,并连续3天在同一节目里播出系列报道。与此同时,《北京日报》、《文汇报》、《内蒙古日报》等全国20多家省市自治区报纸也分别在一版头条位置或其他版发专稿或刊载新华社通稿。北京电视台、北京电台也破例每天在“北京新闻”节目播出李国安事迹系列报道。这一阶段的宣传集中在李国安的主要事迹上,其特点是时间集中,版面突出,很多新闻单位可以说是不惜版面,不惜时间,拿出了典型宣传的高规格。新华社《每日电讯》在一版头条以2/3版的篇幅通栏标题转《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刊登长篇通讯。平时以报道经济新闻为主的《经济参考报》也在一版以整版版面刊登李国安事迹通讯。河北《信息大观报》在一版用特大号标题、大幅图片、前所未有的规模将新华社通稿全文转载。香港《文汇报》、《商报》、《大公报》等也以整版篇幅刊登李国安事迹报道。[46]
例3、 1999年抗洪英雄李向群的宣传报道
在谈到对1998年抗洪英雄李向群宣传报道时,晓平回忆道:
1999年2月23日,亿万观众又从当晚中央电视台的频道上,看到98抗洪中那感人的一幕:年仅20岁的某部战士李向群献身抗洪战场后,其父李德清穿着儿子的救生衣,加入抗洪大军的行列……次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青年报》等首都主要传媒,都在显著位置、时段播发了李向群的事迹。新华社播发的长篇通讯《20岁的人生跨越》,被109家报纸刊用。刊登李向群事迹的《桂林日报》被抢购一空,又加印3万份。自此,拉开了在全国范围内集中、广泛宣传李向群英雄事迹和成长道路的“宣传战”。据不完全统计,自2月23日至4月30日,新华社播发通稿46篇,图片33幅,继主通讯外,该社播发的《从雷锋到李向群》的特约评论员文章,被中央和地方许多重要传媒在显著位置、时段采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新闻、专题54条,其中《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播出29条。中央电视台在第一套、第七套新闻节目中国共产党播出新闻和专题87条,《军事报道》先后播出新闻60条,深度报道6篇。《解放军报》刊发通讯、言论、故事、诗歌、文学作品300多篇,还专门开辟了“学习李向群漫笔”、“向李向群学习大讨论”、“学习新时期英雄战士李向群”等专栏,推出版面24、5个,刊登图片24幅。《海南日报》在11天的时间里,连续发表5篇向李向群学习的系列评论。《北京晚报》以独特的视角,破例用两个整版刊出《这家出了个李向群》的事迹通讯和图片。香港商报以《家富未敢忘忧国,舍生取义真豪杰》为题,报道李向群事迹并配发了评论。《人民日报》等中央和地方新闻单位,对李向群的事迹,都连续作了多侧面、多角度、大规模、有纵深的报道。
中宣部、总政治部、共青团中央联合组织的李向群事迹报告团,先后在北京、天津、中南五省作报告30多场,直接听众5万余人,集体组织收看实况直播、录播的达500余万人……[47]
以上三篇报道,在塑造典型,推广典型的操作方面惊人的相似,实际上,这也是多年来中国各地千百万篇典型报道推行的基本模式。
3.一元性以及与大众传播规律的某些悖谬
典型报道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产物,是以一种榜样的力量来教育群众的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新闻形式,然而认定谁是榜样不是由受众说了算,而是由社会的权威机构说了算,也就是说党和政府说了算。所以,在本质上,典型报道是一元化的意识形态,是排斥多元思维的。计划经济的强制性和权威性的特点使其传播活动近似于行政命令或曰发号施令。[48] 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关系是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前者为中心,后者为辐射,前者是主动的,后者是被动的,受众选择的余地很小。在政治风潮中,对典型报道的学习甚至是带有强制性的。比如文革中的“农业学大寨”,在当时,如果不学,你就是反革命。然而,在大众传播学中,受众并不是被动的,是传者需要着力考虑的因素,新闻媒体应当向读者或受众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信息服务、关注到他们的兴趣,并以他们的兴趣来决定新闻价值,这是和典型报道的取向不一致的。
英国新闻界有一句名言:事实是神圣的,评论是自由的。美国新闻界认为:新闻是属于公众的公共财富,新闻栏只提供事实,不搀杂媒介的私 《典型报道:中国当代新闻业的独特景观(第8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5319.html
例3、 1999年抗洪英雄李向群的宣传报道
在谈到对1998年抗洪英雄李向群宣传报道时,晓平回忆道:
1999年2月23日,亿万观众又从当晚中央电视台的频道上,看到98抗洪中那感人的一幕:年仅20岁的某部战士李向群献身抗洪战场后,其父李德清穿着儿子的救生衣,加入抗洪大军的行列……次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青年报》等首都主要传媒,都在显著位置、时段播发了李向群的事迹。新华社播发的长篇通讯《20岁的人生跨越》,被109家报纸刊用。刊登李向群事迹的《桂林日报》被抢购一空,又加印3万份。自此,拉开了在全国范围内集中、广泛宣传李向群英雄事迹和成长道路的“宣传战”。据不完全统计,自2月23日至4月30日,新华社播发通稿46篇,图片33幅,继主通讯外,该社播发的《从雷锋到李向群》的特约评论员文章,被中央和地方许多重要传媒在显著位置、时段采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新闻、专题54条,其中《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播出29条。中央电视台在第一套、第七套新闻节目中国共产党播出新闻和专题87条,《军事报道》先后播出新闻60条,深度报道6篇。《解放军报》刊发通讯、言论、故事、诗歌、文学作品300多篇,还专门开辟了“学习李向群漫笔”、“向李向群学习大讨论”、“学习新时期英雄战士李向群”等专栏,推出版面24、5个,刊登图片24幅。《海南日报》在11天的时间里,连续发表5篇向李向群学习的系列评论。《北京晚报》以独特的视角,破例用两个整版刊出《这家出了个李向群》的事迹通讯和图片。香港商报以《家富未敢忘忧国,舍生取义真豪杰》为题,报道李向群事迹并配发了评论。《人民日报》等中央和地方新闻单位,对李向群的事迹,都连续作了多侧面、多角度、大规模、有纵深的报道。
中宣部、总政治部、共青团中央联合组织的李向群事迹报告团,先后在北京、天津、中南五省作报告30多场,直接听众5万余人,集体组织收看实况直播、录播的达500余万人……[47]
以上三篇报道,在塑造典型,推广典型的操作方面惊人的相似,实际上,这也是多年来中国各地千百万篇典型报道推行的基本模式。
3.一元性以及与大众传播规律的某些悖谬
典型报道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产物,是以一种榜样的力量来教育群众的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新闻形式,然而认定谁是榜样不是由受众说了算,而是由社会的权威机构说了算,也就是说党和政府说了算。所以,在本质上,典型报道是一元化的意识形态,是排斥多元思维的。计划经济的强制性和权威性的特点使其传播活动近似于行政命令或曰发号施令。[48] 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关系是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前者为中心,后者为辐射,前者是主动的,后者是被动的,受众选择的余地很小。在政治风潮中,对典型报道的学习甚至是带有强制性的。比如文革中的“农业学大寨”,在当时,如果不学,你就是反革命。然而,在大众传播学中,受众并不是被动的,是传者需要着力考虑的因素,新闻媒体应当向读者或受众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信息服务、关注到他们的兴趣,并以他们的兴趣来决定新闻价值,这是和典型报道的取向不一致的。
英国新闻界有一句名言:事实是神圣的,评论是自由的。美国新闻界认为:新闻是属于公众的公共财富,新闻栏只提供事实,不搀杂媒介的私 《典型报道:中国当代新闻业的独特景观(第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