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文史论文 >> 新闻传媒学论文 >> 正文

试论中国广播的文化战略定位


化的意义和文化的特征。
    需要强调的是,广播传播内容之所以具有文化的意义和文化的特征,不仅在于它的报道了“社会的全部生活方式”,还在于它在传播过程中经过了传者的价值判断与文化设计,最终为同一文化氛围内(或曰同一语境内)的听众认同与接受。
    (五)顺应交流需要的传播方式。一个社会的传播方式往往取决于它的接受方式。当今社会的接受方式主要有交流式、协商式和互动式。90年代初我国广播传媒相继推出的直播与听众电话参与就是顺应这类接受方式而产生的现代传播方式。该传播方式的实质是:在借助无线电波传播信息的同时借助电话交流信息,使传统的单线传播形成双向回路,传者和受众的信息——包括双方的认识和感受得到交流。这种采用传、受双方同步交流信息、传递感受的传播方式既具有公开的一面,又具有遮蔽的一面,因而极大地顺应了人类情感交流的需要,成为传媒和受众普遍认同的现代传播方式。

   
试论中国广播的文化战略定位(第3页)  
    三、中国广播的文化战略拓展
    中国广播在完善和开拓原有文化形态,发挥和利用已有文化优势的前提下进行文化战略拓展势在必然。拓展不是丢弃,而是在原有基础上向新的时空领域开拓和拓展,因此中国广播将在文化战略拓展中增长壮大,获得新的发展。
    (一)由国内广播向国际广播拓展。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将对华广播作为重点发展项目,对我国全面展开政治文化攻势,迫使我国大力加强对外广播,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广播电视并重,内宣外宣并举,中央地方联合”发展广播电视事业的指导思想,以适应国际舆论斗争的需要。
    目前我国的对外广播拥有38种外语和汉语普通话,4种方言,无须经过中间媒介便可直接进入外国的主体社会,具有电视、报刊和通讯社尚不具备的特点和优势,在对外宣传中处于主体位置。中央也确定我国传媒对外宣传的主要任务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担任。但是,近两年,随着中央两台节目上卫星,一些省市广播电视节目也纷纷上卫星,收视范围迅速由本省扩大到全国乃至亚洲周边地区。由此带来提高节目质量,扩大节目文化含量的问题。这是国内广播向国际广播实行文化战略拓展的重点,目的是争取两部分听众:一部分为收听中国广播的国内外听众——对其中的外语听众还应有针对性地增加外语,尤其是英语节目;另一部分为外台对华广播节目的听众。改革开放前,“争取”这部分听众的办法是实行政治干涉和电波干扰。在改革开放政策和发达国家无可阻碍的传播技术面前,故伎已不可能重演。中国广播唯有依靠自身努力,在文化传播的战略技术上与西方广播界进行历史的较量。
    (二)由单一广播向多元广播拓展。随着传输技术的迅猛发展,
    传媒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剧,广播结构由单元向多元拓展已成定势。
    其一,向可视广播拓展。1993年,受无线通讯信息传呼机(BP机)启发制成的带液晶显示屏的可视收音机便已在日本问世。利用文字、数字和图像便可让广播成为可听、可视、可查看的“可视”传媒。它们仍然制作简便,费用低廉,易于接收,收听方便,受到听众的欢迎。
    其二,向电视广播拓展。由收音广播向电视广播拓展不是让广播消亡而是让广播壮大。90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家的广播电台先后办起了对外电视。美国的世界电视网负责任司蒂夫.墨菲宣称:“把美国之音长期成功的经验与世界电视网的技术设备结合起来,将大大提高我们向全世界报道美国的能力。”由此看来,向电视广播拓展,不仅是发展中国广播事业的一条出路,而且是我国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的必须。
    其三,向数码广播拓展。作为数码广播载体的因特网,将会为“网上广播”提供优良的设备和先进的技术条件。以独特的网上文化,同时保留广播传播的本质特征,吸引传统广播失去的一大批年轻听众,将成为中国广播文化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
    其四,向卫星广播拓展。我国逐步推行的广播电视共星覆盖、共站接收、共缆传输、共同入户的广播电视覆盖网将会给广播事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为中国广播的文化发展战略提供可靠的保证。
    其五,向“窄播”广播拓展。广播“窄播化

《试论中国广播的文化战略定位(第3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5359.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新闻传媒学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