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时政专栏 >> 科学发展观 >> 正文

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发展观的传承与发展


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新的胜利。因此“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胜利之光。
2科教兴国成为发展的基本国策
1994年江泽民在《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中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近12亿人口,资源相对不足,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依靠什么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呢?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条,就是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真正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旧只有把教育搞上去才能从根本上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战略主动地位。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全社会的科技进步,关键是要加强和不断推进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江泽民不止一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995年5月6日颁布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江泽民在当年的科技大会上指出“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实现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在江泽民的倡导下,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五中全会在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设中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列为今后15年直至21世纪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针之一。科教兴国成为国家发展的基本国策。
3.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一起抓
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江泽民同志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高度,对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做了深刻阐释。提出了在搞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必须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要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去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
四、胡锦涛——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fanwen.oyaya.net 凹丫丫范文网 )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创新是我们时代精神的核心。而科学发展观则充分体现了这一时代的特征。
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七大以来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胡锦涛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
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必须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2.以人为本是一切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只有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才能使人以积极的态度直面所处的现实环境,使人的主体性得到最大的发挥。
3.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发展的基本要求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和实现社会公平,而且要鼓励人们完成文化精神的重塑。
4.统筹兼顾是发展的根本方法
在复杂的发展过程中,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是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要全面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在开发利用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样的发展观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综上所述,建国60多年来,我们党在领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不同历史特色的发展观。他们既有承接,又有创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发挥着指路明灯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一致 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N].人民 ,1981-6-27.
[2]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M].北京:中 央党校出版社.1993.
[3]邓小平.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开幕词[A].邓小 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A].邓 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江泽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做到“三个代表”[A]. 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江泽民,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A].江泽民文选(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发展观的传承与发展(第3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5385.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科学发展观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