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觉醒对传统文学原则的挑战——论龚自珍文学思想的近代意义
到文学的艺术特征,却仍强调“史外无文”,主要是强调文学家的历史责任,把一切语言文字都看作史官文化的组成部分或其支流,是从不同方面和以不同形式纪录或反映历史真实。因此“尊史”也就包括了尊文。
但龚自珍之“尊史”更有其特殊意义:“史之尊,非其职语言、司谤誉之谓,尊其心也。”正是在《尊史》中,他提出了“尊心论”。
“心何如而尊?”一方面,要“善入”。“何者善入?”就是要深入了解社会的各个方面,“天下山川形势,人心风气,土所宜,姓所贵,皆知之。国之祖宗之令,下逮吏胥之所守,皆知之。其于言礼、言兵、言政、言狱、言掌故、言文体、言人之贤否,如其言家事,可谓入矣。”另一方面,“又如何而尊?善出。何者善出?”各种社会现象“皆有联事焉”,因此应该进行总体审视,作出评判,“如优人在堂下,号táo@⑩舞歌,哀乐万千,堂上观者,肃然踞坐,眄睐而指点焉,可谓出矣。”这段论述,实际已经涉及创作中客体与主体的辩证关系。创作者必须深入社会人生,熟悉各种现象,才能真实地纪录历史,“不善入者,非实录”;同时又必须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现象之间的联系及其意义,形成自己的情感倾向和理性判断,“不善出者,必无高情至论”。这一“善入善出”论,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不过这还只是做到“尊心” 的条件,龚自珍更强调的,是“尊心”本身,特别是主体的“自尊”:
是故欲为史者,若为史之别子也者,毋呓毋喘,自尊其心,心尊,则其官尊矣;心尊,则其言尊矣。官尊言尊,则其人亦尊矣。
这段话中的“史之别子” 就包括了文学。“尊心”,就是尊重自己在深入考察和总体审视基础上形成的对社会的认识,坚持忠实反映和揭示历史真实;尊重自己对社会现实的评判和感情,坚持史家或作家的独立人格。也即《古史钩沉论四》所说:“不自卑所闻,不自易所守,不自反所学”,决不在“王者”、“公卿”、“贵戚” 面前“仆妾色以求容,而俳优狗马行以求禄”!
他更进一层,提出了“道从史出”论:
尊之之所归宿如何?曰:乃又有大出入。何者大出入?曰: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此非我所闻,乃刘向、班固之所闻。向、固有征乎?我征之曰:古有柱下史老聘,卒为道家大宗,我无征也欤哉?
前人及当时人所谓“道统”、“文以载道”、“文以明道”之“道”,都是指孔孟乃至程朱一脉相承的儒家“圣贤”之道,文学的使命只是“载”“明” 这些“已成”、“久定” 的“道” 和“理”。龚自珍则认为,真正的“道”,存在于历史中,只有“自尊其心”,自己从历史中去发现“大道”。这也就是他所说的“能以良史之忧忧天下”,“探世变也,圣之至也”[5](P7)。他举出老聃为证,也暗含“道”未必尽在儒家之意。“儒但九流一,魁儒安足为?”[5](P506)“道力战万籁,微茫课其功。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5](P485)“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显然是他对“道统”论“心审”、而且在某些方面“心察而弗许”后得出的结论,从而在“载道说”藩篱上打开了一个缺口,为文学家发现和表现新的“道”、新的思想开辟了通道。他本身的创作也说明了这一点。
“史外无文”、“自尊其心”、“道从史出”,这一“尊史”文学论,与“尊情说”相通相辅,从揭示历史真实和抒发真实感情两个方面要求突破传统创作原则,构成文学“大变” 论的具体内容。
变革文体的“三言”写作论
与“尊情”、“尊史”的基本观点相应,在写作理论上,龚自珍主张“不得已而言”、“吾言如治疾”、“毕所欲言而去”。
他在《述思古子议》中说:
言也者,不得已而有者也。如其胸臆本无所欲言,其才武又未能达于言,强使之言,茫茫然不知将何等言;不得已,则又使之姑效他人之言,效他人之种种言,实不知其所以言。于是剽掠脱误,摹拟颠倒,如醉如呓以言,言毕矣,不知我为何等言。
他所谓“不得已而言”,是因为“外境迭至,如风吹水,万态皆有,皆成文章,水何容拒之?”[5
他在《凉燠》中又说:
或问:子之言胡数凉而数燠也?告之曰:吾未始欲言也。吾言如治疾。燠疾至,凉之;凉疾至,燠之。
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是针对社会弊病的治疾之言。所以他批评考据文“考证琐碎,绝无关系,文笔亦拙,无动人处”[5](P429);反对“时文家无题有文之陋法”,表示“我则异是,无题即无文”[5](P434)。更愤慨揭露统治者为达到“民听一,国事便”,设法“箝塞天下之游士”,“使之春晨秋夜为奁体词赋、游戏不急之言,则议论军国臧否政事之文章可以毋作也”[5](P118)。不仅文章应该是针砭时弊、关系社会的有题之文,诗也“莫作人间清议看”[5](P442)。诗文创作都应有鲜明的现实性。
他又在《绩溪胡户部文集序》中说:
古之民莫或强之言也。忽然而自言,或言情焉,或言事焉,言之质弗同,既皆毕所欲言而去矣。后有文章家,强尊为文章祖,彼民也,生之年,意计岂有是哉?且天地不知所由然,孕人语言;人心不知所由然,语言变为文章。其业之有籍焉,其成之有名焉,淆为若干家,厘为总集若干,别集若干。又剧论其业之苦与甘也,为书一通。又就已然之迹,而画其朝代,条其义法也,为书若干通。臾人舆者,又必有舁之者,曾曾云réng@(11),又必有祖祢之者。日月自西,江河自东,圣知复生,莫之奈何也。
这番话,显然针对当时的桐城派而发。龚自珍并未完全否定桐城派作家。他赠姚nài@(12)弟子李宗传的诗《投李观察》即云:“清时数人望,依旧在桐城。肃穆真儒气,沉雄壮岁名。” 他反对的是把前人的“已然之迹” 当作僵死的模式、戒律,搞出一套“文章术”,所谓“义法”、“文统”云云。他主张畅所欲言,达意即止,这就是“毕所欲言而去”。“雅俗同一源,盍向源头讨?汝自界限之,心光眼光小。万事之波澜,文章天然好。不见六经语,三代俗语多。孔一以贯之,不一待如何?实悟实证后,无道亦无魔。”[5](P487)清代自康熙至乾隆,都提倡“清真雅正”,桐城派力持语言“雅洁”。他则认为雅俗同源,六经亦多俗语,已开后来黄遵宪“即今流俗语,我若登简编”[17](P40)的先声。他反对设定界限,倡言形式“不一”,论诗也主张“从来才大人,面目不专一”[5](P504)。文章只要随表现的事理情感而跌宕起伏,就天然佳妙,不必死守法式,也不会因此就堕入魔障,此即“无道亦无魔”。这些表明,虽然他说“文体寄于古”,但在语言、文体上也要求变化,反对固定的模式和规范的限制。
梁启超在谈到龚自珍时,也曾指出,其“所有思想,仅引其绪而止,又为瑰丽之词所掩,意不豁达。”[3]“引其绪”三字,很准确的说明了龚自珍思想,包括他文学思想的表现特点。这既是他局限之所在,也正是其意义和价值之所在。的确,龚自珍一些具有近代意义的观点,都只是开始萌芽;而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对他“心察而弗许”的“大原”也只能点到,或用“迂言”、“诞言” 的方式批评,显得闪烁朦胧。但是,他不再是站在某一派的立场上批评当时或以往的另一些派别,也不斤斤于枝节末屑的救弊补偏,而是针对“本原之中又有本原”,要“从本原更张”[5](P479)。因此,近代文学观念变革的“绪”,正是由他“引”出的。他的包含反传统精神和开创意义的文学思想,也成为近代文论的开端。正因为此,“光绪间所谓新学家,大率人人皆经过崇拜龚氏之一时期。初读《定庵文集》,若受电然。”[3]
收稿日期:2002-10-14
【参考文献】
《“人”的觉醒对传统文学原则的挑战——论龚自珍文学思想的近代意义(第4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5394.html
但龚自珍之“尊史”更有其特殊意义:“史之尊,非其职语言、司谤誉之谓,尊其心也。”正是在《尊史》中,他提出了“尊心论”。
“心何如而尊?”一方面,要“善入”。“何者善入?”就是要深入了解社会的各个方面,“天下山川形势,人心风气,土所宜,姓所贵,皆知之。国之祖宗之令,下逮吏胥之所守,皆知之。其于言礼、言兵、言政、言狱、言掌故、言文体、言人之贤否,如其言家事,可谓入矣。”另一方面,“又如何而尊?善出。何者善出?”各种社会现象“皆有联事焉”,因此应该进行总体审视,作出评判,“如优人在堂下,号táo@⑩舞歌,哀乐万千,堂上观者,肃然踞坐,眄睐而指点焉,可谓出矣。”这段论述,实际已经涉及创作中客体与主体的辩证关系。创作者必须深入社会人生,熟悉各种现象,才能真实地纪录历史,“不善入者,非实录”;同时又必须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现象之间的联系及其意义,形成自己的情感倾向和理性判断,“不善出者,必无高情至论”。这一“善入善出”论,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不过这还只是做到“尊心” 的条件,龚自珍更强调的,是“尊心”本身,特别是主体的“自尊”:
是故欲为史者,若为史之别子也者,毋呓毋喘,自尊其心,心尊,则其官尊矣;心尊,则其言尊矣。官尊言尊,则其人亦尊矣。
这段话中的“史之别子” 就包括了文学。“尊心”,就是尊重自己在深入考察和总体审视基础上形成的对社会的认识,坚持忠实反映和揭示历史真实;尊重自己对社会现实的评判和感情,坚持史家或作家的独立人格。也即《古史钩沉论四》所说:“不自卑所闻,不自易所守,不自反所学”,决不在“王者”、“公卿”、“贵戚” 面前“仆妾色以求容,而俳优狗马行以求禄”!
他更进一层,提出了“道从史出”论:
尊之之所归宿如何?曰:乃又有大出入。何者大出入?曰: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此非我所闻,乃刘向、班固之所闻。向、固有征乎?我征之曰:古有柱下史老聘,卒为道家大宗,我无征也欤哉?
前人及当时人所谓“道统”、“文以载道”、“文以明道”之“道”,都是指孔孟乃至程朱一脉相承的儒家“圣贤”之道,文学的使命只是“载”“明” 这些“已成”、“久定” 的“道” 和“理”。龚自珍则认为,真正的“道”,存在于历史中,只有“自尊其心”,自己从历史中去发现“大道”。这也就是他所说的“能以良史之忧忧天下”,“探世变也,圣之至也”[5](P7)。他举出老聃为证,也暗含“道”未必尽在儒家之意。“儒但九流一,魁儒安足为?”[5](P506)“道力战万籁,微茫课其功。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5](P485)“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显然是他对“道统”论“心审”、而且在某些方面“心察而弗许”后得出的结论,从而在“载道说”藩篱上打开了一个缺口,为文学家发现和表现新的“道”、新的思想开辟了通道。他本身的创作也说明了这一点。
“史外无文”、“自尊其心”、“道从史出”,这一“尊史”文学论,与“尊情说”相通相辅,从揭示历史真实和抒发真实感情两个方面要求突破传统创作原则,构成文学“大变” 论的具体内容。
变革文体的“三言”写作论
与“尊情”、“尊史”的基本观点相应,在写作理论上,龚自珍主张“不得已而言”、“吾言如治疾”、“毕所欲言而去”。
他在《述思古子议》中说:
言也者,不得已而有者也。如其胸臆本无所欲言,其才武又未能达于言,强使之言,茫茫然不知将何等言;不得已,则又使之姑效他人之言,效他人之种种言,实不知其所以言。于是剽掠脱误,摹拟颠倒,如醉如呓以言,言毕矣,不知我为何等言。
他所谓“不得已而言”,是因为“外境迭至,如风吹水,万态皆有,皆成文章,水何容拒之?”[5
](P345)文学应该是客观环境冲击心灵的产物,是“积思”、“多愤”即郁积到不能不发的真实思想和强烈感情的表露(注:《与江居士笺》:“榜其居曰‘积思之门’,颜其寝曰‘寡欢之府’,铭其凭曰‘多愤之木’。”《龚自珍全集》P345。),是“来何汹涌须挥剑,去尚缠绵可付箫”,“怒若潮”涌的“幽光狂慧”和“经济文章”[5](P445)。所以他自题其诗曰:“不是无端悲怨深,直将阅历写成吟。”[5](P470)批评时人承乾嘉遗风,“为是升平多暇日,争将余事管春愁。诸侯颇为春愁死,从此寰中不豪矣。”[5](P500)
他在《凉燠》中又说:
或问:子之言胡数凉而数燠也?告之曰:吾未始欲言也。吾言如治疾。燠疾至,凉之;凉疾至,燠之。
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是针对社会弊病的治疾之言。所以他批评考据文“考证琐碎,绝无关系,文笔亦拙,无动人处”[5](P429);反对“时文家无题有文之陋法”,表示“我则异是,无题即无文”[5](P434)。更愤慨揭露统治者为达到“民听一,国事便”,设法“箝塞天下之游士”,“使之春晨秋夜为奁体词赋、游戏不急之言,则议论军国臧否政事之文章可以毋作也”[5](P118)。不仅文章应该是针砭时弊、关系社会的有题之文,诗也“莫作人间清议看”[5](P442)。诗文创作都应有鲜明的现实性。
他又在《绩溪胡户部文集序》中说:
古之民莫或强之言也。忽然而自言,或言情焉,或言事焉,言之质弗同,既皆毕所欲言而去矣。后有文章家,强尊为文章祖,彼民也,生之年,意计岂有是哉?且天地不知所由然,孕人语言;人心不知所由然,语言变为文章。其业之有籍焉,其成之有名焉,淆为若干家,厘为总集若干,别集若干。又剧论其业之苦与甘也,为书一通。又就已然之迹,而画其朝代,条其义法也,为书若干通。臾人舆者,又必有舁之者,曾曾云réng@(11),又必有祖祢之者。日月自西,江河自东,圣知复生,莫之奈何也。
这番话,显然针对当时的桐城派而发。龚自珍并未完全否定桐城派作家。他赠姚nài@(12)弟子李宗传的诗《投李观察》即云:“清时数人望,依旧在桐城。肃穆真儒气,沉雄壮岁名。” 他反对的是把前人的“已然之迹” 当作僵死的模式、戒律,搞出一套“文章术”,所谓“义法”、“文统”云云。他主张畅所欲言,达意即止,这就是“毕所欲言而去”。“雅俗同一源,盍向源头讨?汝自界限之,心光眼光小。万事之波澜,文章天然好。不见六经语,三代俗语多。孔一以贯之,不一待如何?实悟实证后,无道亦无魔。”[5](P487)清代自康熙至乾隆,都提倡“清真雅正”,桐城派力持语言“雅洁”。他则认为雅俗同源,六经亦多俗语,已开后来黄遵宪“即今流俗语,我若登简编”[17](P40)的先声。他反对设定界限,倡言形式“不一”,论诗也主张“从来才大人,面目不专一”[5](P504)。文章只要随表现的事理情感而跌宕起伏,就天然佳妙,不必死守法式,也不会因此就堕入魔障,此即“无道亦无魔”。这些表明,虽然他说“文体寄于古”,但在语言、文体上也要求变化,反对固定的模式和规范的限制。
梁启超在谈到龚自珍时,也曾指出,其“所有思想,仅引其绪而止,又为瑰丽之词所掩,意不豁达。”[3]“引其绪”三字,很准确的说明了龚自珍思想,包括他文学思想的表现特点。这既是他局限之所在,也正是其意义和价值之所在。的确,龚自珍一些具有近代意义的观点,都只是开始萌芽;而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对他“心察而弗许”的“大原”也只能点到,或用“迂言”、“诞言” 的方式批评,显得闪烁朦胧。但是,他不再是站在某一派的立场上批评当时或以往的另一些派别,也不斤斤于枝节末屑的救弊补偏,而是针对“本原之中又有本原”,要“从本原更张”[5](P479)。因此,近代文学观念变革的“绪”,正是由他“引”出的。他的包含反传统精神和开创意义的文学思想,也成为近代文论的开端。正因为此,“光绪间所谓新学家,大率人人皆经过崇拜龚氏之一时期。初读《定庵文集》,若受电然。”[3]
收稿日期:2002-10-14
【参考文献】
《“人”的觉醒对传统文学原则的挑战——论龚自珍文学思想的近代意义(第4页)》